《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作者|宁镜诚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而我们的人生仿佛是一条单行线,从来容不得回头。

从呱呱坠地到白发苍苍,命运馈赠给我们的每一件礼物背后,其实都上了一层枷锁,而对于《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来说,他的枷锁就是那只风筝。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其实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作品,但没成想一经发行便风靡全美,成为当年的爆款。

风筝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线索,自然有它想要隐喻的内容:

对于年少的阿米尔来说,风筝意味着自由和父亲的爱;当他获得风筝大赛的冠军,但却弃深陷危局的哈桑于不顾时,风筝又意味着背叛和懦弱。

那风筝,就像是枷锁,困住了阿米尔的友谊和他本应得到的父爱,待他回首前尘时方才意识到,自己其实一直在负重而行。

一、友情的崩塌,从背叛开始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纵观整部小说,阿米尔的内心之所以备受煎熬,就是因为他背叛了自己的挚友哈桑。

当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夺冠的风筝而被阿塞夫欺凌时,躲在废墟后、目睹整个过程的阿米尔却选择了逃离,飞也似地逃离。

莎士比亚曾说: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

就这样看来,阿米尔和哈桑之间还远远谈不上友谊,他们的关系充其量也就是临时玩伴,身份地位和种族的差异让阿米尔潜意识觉得:哈桑根本不配做自己的朋友。

这是他的悲哀,也是哈桑的悲哀。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友谊之所以难以为继的原因:

1.种族的歧视深入骨血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追风筝的人》开头便交代,阿富汗国内种族歧视严重,阿米尔是普什图人,而哈桑是哈扎拉人,所以阿米尔从小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越感。

《纽约时报》曾评论这种现象说:

“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

这就解释了,当阿塞夫和阿米尔第一次发生冲突时,同为普什图人的阿塞夫会嘲笑阿米尔,竟然成天和一个哈扎拉人混在一起,这样有失身份,而阿米尔并没有反驳,而是选择了默认。

这种因为种族不同而产生的歧视不仅存在于阿米尔和哈桑之间,还充斥在阿富汗的各个角落,它仿佛是一种诅咒,时刻提醒着阿米尔,不能把哈桑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

很悲哀的事情在于,这种观念不是单靠阿米尔一个人就能打破,他的力量太小,所以只能成为这种文化下的牺牲品,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他只能被裹挟,做不得一点挣扎。

2.地位的悬殊横亘其中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都说结婚讲究门当户对,这个道理其实放在友谊中一样适用。

身为阿米尔的仆人,当老爷家的公子衣着考究,坐在阳光普照的教室中上课的时候,而和阿米尔同龄的哈桑却只能和父亲阿里一起去市场买菜。

也正是因为这样,阿米尔才能屡次捉弄不识字的哈桑,这样方能显现出自身的优越感,而造成这种不平等关系的,并不是阿米尔自身有多聪明,只不过是因为他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俯瞰人间。

两人地位的悬殊不仅体现在是否接受教育上,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友谊也涵盖其中。

来看看书中两人的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这样的对话会出现在你和朋友的沟通过程中么?

不仅如此,阿米尔自己也承认,当有人来家里做客时,他从来不叫哈桑一起玩耍;而只有当他独自一人时,才会唤来哈桑一起游戏,这是一种阿米尔对于自身地位的维护,也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偏见。

尽管他无数次提醒自己,哈桑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但这种想法也仅仅停留在心里,并没有被付诸实践。

从笔者的经历来看,友谊很少建立在悬殊的地位之上,用我们的话来说:

不是一个圈子,何谈所谓的友谊?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不管是伯牙子期之间的高山流水,还是浩南山鸡之间的打打杀杀,真正的友谊大多都是实力不分伯仲,两人惺惺相惜,这样才能处的长久。

或许在阿米尔心里,拉辛汗才是他真正的朋友,而哈桑不是。

基于上述两点的分析,其实阿米尔眼见哈桑受辱却不上前帮忙,这其实谈不上是一种背叛,因为在他内心深处,哈桑或许算不得他真正的朋友。

他只不过不愿承认,也不敢承认这一点。

即使最后他返回阿富汗寻找哈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血浓于水,所以他不能不管自己的侄子索拉博。

所谓的回阿富汗,寻找那条正确的路,只不过是阿米尔想要完成的自我救赎,他和哈桑的友谊从背叛的那一刹那,已然崩塌。

二、父与子的矛盾,是不是一种人生常态?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追风筝的人》中,主角阿米尔最在乎的人,就是他的父亲。

母亲因为生他难产而死,所以阿米尔从小是被父亲抚养长大,一般小孩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而阿米尔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

所以父亲之于阿米尔,既是一个爸爸的角色,又是一个妈妈的角色。

为了博父亲的欢心,阿米尔不惜一切代价赢得了风筝大赛的冠军,并期许能借此缓和同父亲的关系,但在父亲眼中,一个性格懦弱、身形弱小的男孩实在不配当自己的儿子。

这种情况直到父子二人移居美国才得到缓解,在异国他乡,阿米尔和父亲相依为命,父子矛盾才被渐渐淡忘。

但正如书的结尾交代的那样,父亲眼中的孩子应该像哈桑那样勇敢正直,不惧困难,作为私生子的哈桑继承了父亲的这一优点,而阿米尔则恰恰代表了父亲性格中的阴暗面。

对于阿米尔和父亲之间的矛盾,我们简要做两点分析:

1.什么叫做以身作则?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小说开头,父亲就曾教导阿米尔说,他平生最痛恨偷东西,而欺骗则代表你偷走了他人得知真相的权利,他的形象在笔者眼中也一直很高大,直到得知哈桑是他的私生子之后。

因为害怕哈桑私生子的身份败露,所以他欺骗了包括亲生儿子阿米尔在内的所有人,拉辛汗作为唯一知情人,也是选择临终前才吐露真相。

一个言之凿凿教导儿子的父亲,自己却背弃诺言,为了维护自己的私生子,所以时常冷落阿米尔,这算不算是一种变相的伤害?

当然,我们仅就欺骗这一点做讨论,父亲掩盖现实的背后,其实也藏着对于真相被揭露后的恐惧,他虽然是一个出色的父亲,但也是个自私的人。

2.到底按照谁的方式来活?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在阿米尔父亲眼中,男孩子就应该擅长体育运动,剽悍一点,攻击性强一些,可惜阿米尔和上述字眼完全不沾边。

他喜欢写作,喜欢看书,讨厌一切体育运动,除了放风筝。

这种认知的不同一直延续到阿米尔读大学选专业,当阿米尔告诉父亲自己要选文学,大学毕业写小说之后,换来的只是一番冷嘲热讽。

但这毕竟是阿米尔的人生,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借助写作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在阿米尔和父亲发生冲突的背后,其实潜藏着的是“我们到底应该按谁的方式来活”的命题。

小到我们大学读什么专业,大到毕业后找什么工作,甚至是选择和谁一起共度余生,最后做决定的是我们自己,还是提着木偶线的父母,不同的抉择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但解决这一问题的大前提一定是,我们是否考虑好过怎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愿意为自己决定负责,我们是否会抱怨父母没有替自己考虑周全?

因为没有一个父母不是为了子女好,但没有人能代替你去走你该走的路,想清楚这一点,我们心中自然会浮现出答案。

三、挣脱世俗的枷锁,才是自我涅槃的开始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不是阿米尔和哈桑之间所谓的友谊,而是他和索拉雅之间冲破世俗枷锁的爱情。

索拉雅因为之前有过不堪的恋爱过往,所以婚姻之事一拖再拖,不少适龄青年都对这个“问题少女”敬而远之,不愿招惹。

但阿米尔不管这些,他喜欢索拉雅并且愿意接受她的过往,阿米尔的谅解和接纳换来了他和索拉雅的爱情,也换来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

阿米尔这番挣脱世俗的举动,让我想起读《射雕英雄传》时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一一黄药师。

这个老头身为桃花岛岛主,武功盖世却洒脱不羁,把普天下都当作脚下泥,但纵观《射雕英雄传》中的所有人物,属他黄老邪活得最潇洒。

他其实是金庸笔下站在世俗对立面的一个人物,繁文缛节和一些所谓的仁义道德在他眼中一文不值,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敬重忠臣孝子,他只是厌倦了世俗的条条框框,不愿苟同罢了。

回到《追风筝的人》之中,阿米尔不管是迎娶索拉雅也好,选择文学专业也罢,都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世俗的约束,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这既是一种处事态度,也代表了一种人生信仰,至少在笔者看来,这才是他自我涅槃的开始。

从那一刻起,风筝才算真正回到他的手中。

一一END一一

(关于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成长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