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明武宗荒淫暴戾,但他却偏偏爱用有才华又耿直的倔驴杨廷和



据《明史》,明英宗天顺年间出了个神童,4岁知声律,7岁时就开始发奋读书、为科举做准备了,12岁乡试中举,19岁进士及第。


这个神童名叫杨廷和,字介夫,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


杨廷和虽然是明朝一位名臣,但很多人也许对他较陌生,不过,他儿子你一定不陌生——明朝四川唯一状元、明代三才子之首、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作者,杨慎杨升庵。


顺便提一句,杨慎的爷爷,也就是杨廷和的父亲杨春,也是进士出身,曾任行人司司正、湖广提学佥事。


01


杨廷和是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的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成化十六年任翰林院检讨,弘治二年(1489年)升任翰林修撰,成为编修《宪宗实录》和《大明会典》成员之一。


本着为革命工作负责的精神,每次拿到杨廷和的草稿,副总裁丘濬都要“鸡蛋里挑骨头”,可他挑来挑去,什么也挑不出来,“竟不能更改一字”。


这个丘濬可不是一般人,被史学界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讲、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他若想从谁的文章中挑个毛病,肯定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可他对杨廷和的文章,哪怕是草稿,也不能改动一个字!


一次也许是巧合,但每次都这样,就不是巧合了。


杨廷和的才华,简直令丘濬叹为观止,称赞他“有良史之才”。


杨廷和虽然历仕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四朝,但主要事迹在武宗、世宗两朝,其中又与明武宗朱厚照的交集最多,因为这几任皇帝当中,明武宗最爱作。


早在弘治八年,也就是公元1495年,杨廷和就因学识渊博,成了皇太子朱厚照的老师。


但明武宗登基的第二年,杨廷和就被深受明武宗宠信的权宦刘瑾整了一下,那时,已为东阁大学士、专掌诰命起初的杨廷和,在讲筵上指责刘瑾等宠臣,刘瑾把他赶到南京去任吏部左侍郎,不久又升为南京户部尚书。


看起来官儿不小,实际上没有实权,基本上等于零。


这里得啰嗦两句,不然有人看不懂——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是定都在南京的,后来他儿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权继位后为了发展北方经济而迁都北京,但在南京仍保留了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在南京保留的这套机构,虽然可以说是北京中央机构的克隆,但却是虚的,基本上没有实权。


至于朱棣为什么要这么搞,据说是为了以防万一——万一哪一天北方发生变故,北京守不住了,还可以退回南京,把其作为东山再起之地。


02


不过,仅仅三个月后,明武宗就把杨廷和召回了北京,并升他为文渊阁大学士(那时的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参与朝廷的机密大事,正德三年(1508年)又加官少保兼太子太保。


明武宗的态度很明显了:杨廷和是我所倚重的人,对他最好客气点,想整他的人,最好打狗之前看看主人!


但刘瑾仍不死心,还想继续整他,抓住《大明会典》中的一个微小差错,扣了杨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李东阳也是编纂者之一)两级工资,不过后来书成后就补发了。


事情就是那么有意思,刘瑾越是整他,杨廷和升官越是频繁,一年后又加官光禄大夫、柱国,升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既然大老板对他这么好,他就得投桃报李,只不过,他“报答”大老板的方式,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止他干荒唐事。


众所周知,明武宗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在位期间荒淫无道,喜好玩乐,为了“自由”,竟然在外面建了个名叫豹房的享乐场所,名义上养的是豹子,实际上养的是供他行乐的美女,以及为数不少的娈童。


明武宗还在太监刘瑾的引导下,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不少店铺(也就是所谓的“宫市”),让太监扮作老板、百姓,他则扮作富商去做买卖,又模仿青楼,让宫女扮作青楼女,他则扮作恩客去听曲、淫乐。


仅在京城玩乐不能满足,明武宗还带着宠臣江彬等人离开京城,经常在夜里闯入百姓家,逼百姓家女子陪他睡觉,遇到不错的,就带回宫里……


明武宗的荒唐行径,惹毛了永平知府毛思义,毛思义贴出“安民告示”说,今后凡是没有官府文书,敢妄称皇上驾到、借故祸害百姓的,一律严惩不贷。


明武宗不傻,明白这安民告示是冲他来的,一怒之下把毛思义抓进监狱关起来。


至于朝政,他自然是丢在一边,除了玩乐,其他一切,他都不感兴趣了。


杨廷和阻止明武宗干荒唐事,是从正德七年(1512年)内阁首辅李东阳致仕,他接任首辅后开始的。


正德九年元宵节,宫中燃放烟花失火,差点把乾清宫烧个精光,杨廷和趁机请明武宗下罪己诏。


宫里失火,与朱厚照有何关系呢?


当然有,因为如果不是他硬要在宫中设立灯市,过元宵节时又是点花灯又是放烟花,就不会发生这种事。


而那一年,远在江西的宁王朱宸濠,为了让皇帝老儿高兴,又特别进献了大批烟花,让朱厚照尽情燃放,结果导致悲剧发生。


杨廷和决定以此为契机,迫使大老板“改邪归正”,把心思用到正道上,当个皇帝,就要有个皇帝的样子。


于是,他发动同僚们和他一起上书,一劝明武宗上早朝,二劝他对两宫太后要孝敬,三劝他参加每天的经筵讲习,四劝他广开言路,五劝他了解下情,六劝他收还边疆亢兵,七劝他撤销侵害百姓的宫市、关闭皇家商店,九劝他把宫里的僧人放掉,十劝他裁削织造的项目。


这十条,每一条都“切中时要”,只可惜,他们的脑细胞白费了,因为他们的奏疏,明武宗看都没看。

都说明武宗荒淫暴戾,但他却偏偏爱用有才华又耿直的倔驴杨廷和

03


明武宗对待杨廷和的态度很有意思:劝谏置之不理,倚重一如既往,以至于其父去世需要回去奔丧,明武宗也不许。


这就太不近情理了,经多次请求才得到批准,回去没多久,又火烧火燎地叫他赶紧回来。


杨廷和也是头倔驴,非要守丧满三年不可。


据《明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阁臣为去世的父母守满三年丧期,就是从杨廷和开始的——“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


而三年后的朱厚照,更是堕落得不成样子,又养成了打猎的爱好,杨廷和守丧期满回朝时,他正在宣府打猎。


倚重的人终于回来了,朱厚照一高兴,赶紧派使者送去羊肉、美酒、银币,杨廷和上书说,感谢皇上的好意,皇上若能回京,臣下更是感激不尽。


朱厚照继续以不理不睬来应对,杨廷和强压住心中的怒火,与大学士蒋冕骑马来到居庸关,亲自到塞外去请他回京,朱厚照却令把守居庸关的宦官谷大用紧闭关门,不放他们过关。


朱厚照说,叫我回去也行,不过你回去后,得叫大臣们自做旗帐欢迎我,不然打死我也不回去。杨廷和的回复是,你爱回不回,叫大臣们做旗帐欢迎你,休想!


遇到这种倔驴似的大臣,朱厚照也是拿他毫无办法。


而有了杨廷和这个能臣替他处理朝政,朱厚照更是放心大胆地在外游玩,宣府玩腻了去大同,大同玩腻了去延绥。


大老板不理朝政,他可以代理处理,大老板的一些不合理命令,他可以拒绝执行,但是对于宦官谷大用、魏彬、张雄及其义子钱宁、江彬等人的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他就没有办法了。


他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那些家伙想压服他时,他挺起脖子与他们硬杠。


但想对他们进行制裁,那就难上加难了,因为那些家伙,都是大老板的宠臣,有大老板罩着,谁也动不了他们分毫!


所以,杨廷和的心情一直很郁闷,有一种无力回天的感觉。


很多时候,他也想过放弃,多次以生病为由请求致仕,但都未获允准。


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尽最大努力,尽量不让大明这艘船,偏离航道太远、触礁沉没。


04


杨廷和心中无力回天的感觉,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才消失。


那年正月,在外面玩得天昏地暗的明武宗,终于回到北京,在南郊主持大祀礼时忽然口吐鲜血,瘫倒在地,两月后挂了,年仅31岁。


朱厚照无子,根据“兄终弟及”的潜规则,杨廷和请立朱厚照从弟朱厚熜继统,皇太后点头同意。


当时的朱厚熜住在兴王府,而兴王府远在湖北钟祥,回京继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路上需要一些时间。


不知道对于明武宗的“夭折”,杨廷和是悲是喜,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大老板的突然离世,对他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他终于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革除他早想革除的那些弊端!


但他明白,他可以利用的时间,只有朱厚熜回京途中的一点空档。


他知道他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必须在朱厚熜到达京城之前,完成他想完成的事情,否则就有可能半途而废,因为他不知道,朱厚熜这个新老板,是否允许他这么干。


安排去接朱厚熜的人马还没上路,杨廷和就行动起来,开始执行明武宗的“遗命”。


在新皇帝从出发到京城的37天时间里,杨廷和紧锣密鼓地干了这些事情——


1、罢威武营团练诸军,各边兵入卫者,俱给予重赏,然后各归本镇;


2、革皇店(宫市)及军门办事官校,悉还卫;


3、哈密、土鲁番、佛郎机(葡萄牙)诸贡使皆给赏遣还国;


4、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一律罢遣;


5、释放南京被逮捕、关押的囚犯,放遣四方进献女子;


6、停京师不急工务;


7、收宣府行宫金宝归诸内库……


这几件事一做完,等于明武宗执政时期的那些弊端,被消除得干干净净。


据《明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仅被裁减的锦衣卫各卫所,以及内监局的旗校工役人数,就达十四万八千七百。


仅此一项裁减,就可节省漕运粮食一百五十三万二千多石,那些靠关系当了官的宦官和官员义子们,也大多被罢官。


所以,新天子朱厚熜还没上任,朝廷内外就开始称颂他是个“圣人”了。


当然了,人们除了称颂新皇帝是个圣人,也没忘了称颂杨廷和的功德,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事情实际上是他干的,他干这些事情的时候,新皇帝还在路上呢。


有叫好的,当然也有恨之入骨的,那些丢了官的人,恨不得把杨廷和生吞活剥了,他上朝的时候,甚至都有人手持利刃,到他轿子旁窥视,寻机行刺。


明世宗朱厚熜知道后,特命从京营中挑选一百士兵,保护他出入。


这说明新皇帝对他的举措,是完全认可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杨廷和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明武宗的“遗命”,说明在明武宗自己看来,这些事情都是应该做的,可是他之前为何不做呢?


这个问题,也许永远是个谜。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这样推测:明武宗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遗命。


在世宗朝,杨廷和继续得到重用,除了被加封为特进,还被加封为左柱国,明世宗还多次召见他谈话,“慰劳备至”。


然而后来,因“大礼议”之争,这头倔驴与明世宗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被定为罪魁,削职为民,嘉靖八年病逝于家乡四川新都。


这对君臣的矛盾,还连累了杨廷和时为翰林修撰的儿子杨慎,后者也因“大礼议”问题,被发配到云南,最终死于流放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