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千寻度

人生千寻度

熬夜让人没精神,休息太久又有损智力。死命工作不利健康,不工作又让人迷茫。世间万事大致如此,做的"太过分"很不好,做的"不到位"也不行。那世间万事要做到什么程度才好呢?古人云:"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这句话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过"和"不及"都不行,达到"无过无不及"这种"刚刚好"的程度才是理想境地。

人生千寻度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这里说的"度",指的是界限,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本质的数量界限"。以前想不明白,万事难道不应力求极致?怎么会有界限这一说?可事实就是再好的事情也有个"度",过了这个界限,就会带来负面影响。

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会遇到善良的人,也会遇到自我的人。如果说善良者帮助别人,自我者就是肯定自己。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半点恶意,但善良真的是越强烈越好吗?自我真的是越肯定自己越佳?答案是否定的,它们也有所谓的"度",过了这个"度"善良很可能会变质,自我甚至变成自私。

善良如花般柔软,又像号角一样带来力量。很多人认同一句话:"生而为人,便应当善良。"他们将此言当做人生信条,坚守本心,待人对事总是善意先行。

人生千寻度

善良如花般柔软,却能带来力量。

还记得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丛飞吗?他是一位"高贵的善人",从1994年开始,参加了400多场义演,资助了183名儿童,累计捐款捐物共计300多万元。后来丛飞重病住院了,但他资助过的众多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因为生病无法演出挣钱,并且自己生病花费巨大,丛飞无法再去资助那些孩子。这时候有个家长的"催款电话"打了进来:"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正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如大家所见,接受恩德的人变的不可理喻了,施恩者竟被看成了"坑人的人"。善良的心确实很好,可是过"度"的善良会慢慢地让人习以为常,渐渐的就不稀罕了,好像你本该如此似的。假若一些原因,你的善良淡了弱了,那先前的善很容易被看成有目的的讨好。这时候他们觉得你变的丑恶了,变成了虚假的小人。可实际上你一点都没变,变的只是别人的期待罢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天天告诫自己一定要行善,不行善便是罪过,这也是善良过"度"的表现。因为这种念头,你对任何人都满怀热情,恨不得把心掏出来让别人瞧瞧,然后对他们说:"看,我的心是热忱的,是鲜活的!"可人与人间的交往追求的是旗鼓相当,是你很好我也不差的欣赏。过度的善良像重担压在别人肩上,他们会思索你给我以极善,我报之以何?同一时间的你也被善良、奉献情结"绑架",一边"牺牲自我",一边"挣扎折磨"。你花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去讨好别人,像是书中所说的"道德绑架式的自我感动"。你自以为将善心发挥到了极致,却只是丢弃了自我。善亦有"度",切莫舍本逐末,自陷折磨。

人为自己而活着,不是自私自利,而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怎么去干!说到底,人生就是认识自我、创造自我的过程。"自我"是自己肯定自己,肯定带来勇气,让你勇敢地去克服前路的种种磨难。让你坦然面对一切,相信自己能到达梦之彼岸。

人生千寻度

凡事不过度,彼岸定在目。

可假如你的自我过"度"了呢?你大概会变的"以己为尊",判断一切是否可行的标准成了自己的得失。甚至会不惜舍弃道德、违背良心去追寻自己的欲望。你变成了曾经自己讨厌的模样,并告诉自己"别人都在做,我不做是吃亏,这只是在追求自我价值"。

举个例子吧,高考大概是普通人一生中最公平、最重要的考试,无数学子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实现了自我价值。但你听说过"高考移民"吗?它指的是部分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能用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的现象。其中"移民"到内蒙古是很多人的首选,据统计近年来内蒙古全区清退上千名"高考移民"。他们采取非正常手段迁移户口,通过不正当手段在内蒙古自治区空挂高中学籍。高考分数线间的差异本意是为了照顾边远落后地区人才培养的优惠照顾措施。但"高考移民"通过不正当手段使得外地考生实现"移民",挤占了当地的招生指标,制造了新的不公平。他们想着自己的前程,却从不考虑别人的一生。高考移民们肯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道义的,但上个好大学这块大蛋糕让他们在"追求自我价值"上过 "度"了,"自我"于是变成自私了。

人可以"利己",但不应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一旦触碰法律要承担责任;就算游走在法律边缘,在道德方面也会受到知情人士的鄙视。更重要的是,养成投机取巧、忘心过"度"的习惯会让自己相信黑暗、丢弃梦想、变的自私自利,丢失了人性中美的一面。人可以自我,但"自我"也要有个"度",利己不毁人,方是正途。

人生千寻度

无过无不及,心中有真意。

阴险狡诈不行,过于善良也不行;自卑惭愧很差,自私自利也很差。那怎样才能达到刚刚好的层面?怎样才能去把握万事的"度"呢?个人认为"多看多思、自身实践、事后反思"是很好的方法。

人活在小圈子里,遇到的事和碰到的人很有限。另外当局者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难做好每一个决定。好在书籍的丰富、互联网的发达,方便我们了解别人的故事。在网上或书里看到各类人和事,善恶好坏十分明了,是非正误我们也能做出判断。再换位思考他们做得好、做得差的地方和原因,最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多思多看的目标,能做到这一层,寻"度"第一步也就完成了。

在一生中我们会遭遇各类事件,虽说当局者迷,但实践出真知。遇事时莫要慌张,先看看有几条路能走。再思考每条路可能的走向,权衡利弊后做出选择。选好路后也不可急功近利,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原因就在于急于求成的心理容易让人变紧张,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很可能将你带入"无底深渊"。总之要追求内心的平静自然,绝不可忧愁幽思。在自身实践中,内心平静,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总结,肯定能找到"刚刚好"的境地在哪儿。

再者我们的思路不可能完美,总会想的太多或是太少,做出让自己悔恨的选择。可是你要知道办砸后的"自怨自艾"远不如做个"事后诸葛亮",复盘分析自己那些事情做的不足或是过"度",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事后反思的功效,也是寻"度"的终章。

总之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需求的东西太多,青春岁月又太短。但不急功近利,不偷懒也不耍滑,寻找到那个"度",达到"刚刚好"的境地实在是人生极好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