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文|沒有二月河,就沒有中國歷史劇的今天

悼文|沒有二月河,就沒有中國歷史劇的今天

二月河先生走得突然。先生是1945年生人,現今也不過七十掛零。加之是參透了古今王朝更迭奧秘的通達之人,感覺應該仙風道骨活上一百年才對。

但他的長相確實跟仙風道骨沒什麼關係,臉龐挺大,眼睛不大,倒像是紅塵俗世中打滾兒的圓黠之人。二月河生於山西,居於河南。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先生大隱隱於市,一直在南陽躬耕文字事業。他是紅學家,上世紀80年代就發表過相關學術文章。他也是史學家,尤其精通清史。但我想“紅學家”和“史學家”的頭銜前面,還是要加上“業餘”二字。他的真正專業身份是小說家。或者說,把紅學研究和史學研究成果寫進了故事的小說家。

他的歷史小說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我是一字一句讀過的。嚴格說起來,二月河對我知識體系和價值世界的建構,影響僅次於魯迅、金庸和王朔。

讀那三位的時候還是少年,死記硬背和休閒娛樂相結合,種種故事和意念就融入了血液。讀二月河的時候已經成年,步入社會,從事媒體工作。

越是三觀趨於成熟,越難真正進入一本書。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金庸和王朔,三十歲以後讀起來就不那麼起勁。但唐浩明的《曾國藩》和二月河的皇帝三部曲成功地俘獲了我。

悼文|沒有二月河,就沒有中國歷史劇的今天

我當然知道應該用現代文明常識和歷史唯物主義去審視這些帝王小說。但我得承認,中國曆代統治者統御臣下的帝王心術,治理國家的責任擔當,以及君臣之間的相愛相殺,是被二月河琢磨透了的。我始終認為,權謀和為政是朝堂的一體兩面,帝王小說和泛政治寓言歷史劇是傳統文化同現代文明碰撞之後的產物。你可以說它沒有高深和先進的理論,但它也絕對不像某些棍棒手描述的那麼低端和無趣。

這三本小說大約是在1996到2001年之間讀完的。距今時久,情節和細節多已漫漶不清。本著印象說,《康熙大帝》不是圓熟之作,周培公、高士奇、伍次友三個人風采卓然。周韜略奇偉,高詼諧多智,伍帝王之師。

悼文|沒有二月河,就沒有中國歷史劇的今天

關於康熙,那就是電視劇《康熙王朝》裡陳道明的形象了,經常斜倚在龍榻上處置軍國大事。這版電視劇裡,鰲拜不是那麼奪人眼球,朝堂上是明珠和索額圖的幾十年纏鬥,戰場上是吳三桂和葛爾丹的輪番作亂。印象最深的是康熙在“正大光明”匾之下申斥群臣的那場戲,5分鐘的臺詞被陳道明一口氣兒拿下。

《雍正皇帝》是巔峰之作。小說技藝已然掌握,精力體力正在最佳狀態,傳主本人的故事跌宕起伏,而且發生的時間相對集中。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的第一卷和《康熙大帝》的第四卷可互相參看,因為寫的都是“九王奪嫡”的故事。只是,這一本是胤禛視角,那一本是康熙視角,如同工程設計圖裡的俯視圖和左視圖。視角不同,意趣不同。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鄔思道可謂古往今來第一策士,一葉落知天下秋,任何蛛絲馬跡都逃不過他的法眼。

印象更深的仍然是劉和平編劇的電視劇《雍正王朝》。胤禛可謂古往今來第一大心臟皇帝,跟兄弟們鬥,跟臣子們鬥,被打造盛世的理想驅動,為紛紛物議和滾滾罵名焦慮。這是一個被政績累死的皇帝,也是一個被後世塗白了臉的悲劇人物。鄔思道的作用在電視劇裡減損了不少,但張廷玉的作用更加凸顯,一個是詭道,一個是直道,再加上康熙的帝王之道,政治鬥爭的精髓全在這兒了。

最後是《乾隆皇帝》,共有6冊之多。感覺到二月河在寫這部小說時過多地消耗了精神和體能。這裡頭寫到了宮廷和宦門傳閱《紅樓夢》,寫到了乾隆皇帝的風流韻事。寫到了征伐大小金川的屢敗屢戰和終於慘勝,也寫到了白蓮教起義的異能奇士。寫了和珅欺上瞞下的劣跡,也寫了他高顏值、高能力的貢獻作為。寫了弘曆25歲登基到88歲過世,中間的政經大事。寫了乾隆和他的歷任軍機大臣們的情感互動和彼此憐愛。為什麼我說感覺到二月河消耗過大呢?因為君臣之間越來越彼此感動,相對垂淚,給人的感覺是作者老懷脆弱,觸景生情。不知道是不是錯覺。

悼文|沒有二月河,就沒有中國歷史劇的今天

這部小說也改編成了電視劇《乾隆王朝》。說是改編,其實幾乎與原著沒有關係。焦晃扮演了乾隆,陳銳扮演了和珅。這部劇和前兩個“王朝”劇比差多了。格局不夠,年齡不對,事件選擇抓芝麻舍西瓜,多有不成功的虛構。更重要的是,想給和珅翻案談何容易。我是在四天的時間裡看完了40集,差不多也是用四天的時間就忘掉了它。

中國成就最高的類型劇是歷史劇。更準確說是以古喻今的泛政治寓言歷史劇。這一類型,《雍正王朝》是起點,之後有《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漢武大帝》《大秦帝國》等傑出代表。有了二月河的小說作為起點,經過編劇劉和平的創造性改編,以及導演胡玫帶領團隊的影像完成,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最拿得出手的類型有了開山之作,奠了基。

二月河給我們留下了適合影視改編的故事富礦,也留下了可供後世寫作者參鑑的小說母體。那些網絡小說,在他依託歷史構建的傳奇面前,一看就是小兒科。寫架空、玄幻、穿越小說的年輕寫手,很多都受了二月河的深重影響。尤其是幾個以雍正為主角的清穿小說,女主人公穿越回去無往不利憑什麼?無非就是靠一套《雍正皇帝》得先機、佔上風。

悼文|沒有二月河,就沒有中國歷史劇的今天

二月河對筆下的人物投注了太多的感情,以至於無法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那些人物。這就被很多人詬病“美化帝王”“落後史觀”云云,然而他是文學家,不是歷史學家,他寫的是小說,不是史學論文,這種牙尖嘴利的批評明顯是強詞奪理。

重要的是,他的內心是善良的,他的文筆是有力的,他的穿刺是深刻的,他的影響是巨大的。至於說那個毫無瑕疵、永遠正確的“絕對真理”,你非得在小說裡找嗎?世界上有這東西嗎?誰的閱讀不是一邊汲取,一邊揚棄?就算有喜歡不問青紅一口吃下的小白,小白邊兒上還有老師呢。教不好小白是老師和家長的問題,是小白自己不求上進的問題,不能怪擺在眼前的是一鍋五味雜陳的老湯。

悼文|沒有二月河,就沒有中國歷史劇的今天

二月河參與了中國當代文化大廈的建構,同時也為喜讀帝王將相的人們提供了娛樂。他普及了清史,也“篡改”了清史。他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小說家,也不是新穎文體的實驗者,他就是一個憑著豐富人生經驗和閱讀體驗,以及寫作才華,憑一己之力構築了康、雍、乾三朝宏大精微想象世界的大作家。

二月河先生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