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文|没有二月河,就没有中国历史剧的今天

悼文|没有二月河,就没有中国历史剧的今天

二月河先生走得突然。先生是1945年生人,现今也不过七十挂零。加之是参透了古今王朝更迭奥秘的通达之人,感觉应该仙风道骨活上一百年才对。

但他的长相确实跟仙风道骨没什么关系,脸庞挺大,眼睛不大,倒像是红尘俗世中打滚儿的圆黠之人。二月河生于山西,居于河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先生大隐隐于市,一直在南阳躬耕文字事业。他是红学家,上世纪80年代就发表过相关学术文章。他也是史学家,尤其精通清史。但我想“红学家”和“史学家”的头衔前面,还是要加上“业余”二字。他的真正专业身份是小说家。或者说,把红学研究和史学研究成果写进了故事的小说家。

他的历史小说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我是一字一句读过的。严格说起来,二月河对我知识体系和价值世界的建构,影响仅次于鲁迅、金庸和王朔。

读那三位的时候还是少年,死记硬背和休闲娱乐相结合,种种故事和意念就融入了血液。读二月河的时候已经成年,步入社会,从事媒体工作。

越是三观趋于成熟,越难真正进入一本书。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金庸和王朔,三十岁以后读起来就不那么起劲。但唐浩明的《曾国藩》和二月河的皇帝三部曲成功地俘获了我。

悼文|没有二月河,就没有中国历史剧的今天

我当然知道应该用现代文明常识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审视这些帝王小说。但我得承认,中国历代统治者统御臣下的帝王心术,治理国家的责任担当,以及君臣之间的相爱相杀,是被二月河琢磨透了的。我始终认为,权谋和为政是朝堂的一体两面,帝王小说和泛政治寓言历史剧是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碰撞之后的产物。你可以说它没有高深和先进的理论,但它也绝对不像某些棍棒手描述的那么低端和无趣。

这三本小说大约是在1996到2001年之间读完的。距今时久,情节和细节多已漫漶不清。本着印象说,《康熙大帝》不是圆熟之作,周培公、高士奇、伍次友三个人风采卓然。周韬略奇伟,高诙谐多智,伍帝王之师。

悼文|没有二月河,就没有中国历史剧的今天

关于康熙,那就是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陈道明的形象了,经常斜倚在龙榻上处置军国大事。这版电视剧里,鳌拜不是那么夺人眼球,朝堂上是明珠和索额图的几十年缠斗,战场上是吴三桂和葛尔丹的轮番作乱。印象最深的是康熙在“正大光明”匾之下申斥群臣的那场戏,5分钟的台词被陈道明一口气儿拿下。

《雍正皇帝》是巅峰之作。小说技艺已然掌握,精力体力正在最佳状态,传主本人的故事跌宕起伏,而且发生的时间相对集中。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第一卷和《康熙大帝》的第四卷可互相参看,因为写的都是“九王夺嫡”的故事。只是,这一本是胤禛视角,那一本是康熙视角,如同工程设计图里的俯视图和左视图。视角不同,意趣不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邬思道可谓古往今来第一策士,一叶落知天下秋,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印象更深的仍然是刘和平编剧的电视剧《雍正王朝》。胤禛可谓古往今来第一大心脏皇帝,跟兄弟们斗,跟臣子们斗,被打造盛世的理想驱动,为纷纷物议和滚滚骂名焦虑。这是一个被政绩累死的皇帝,也是一个被后世涂白了脸的悲剧人物。邬思道的作用在电视剧里减损了不少,但张廷玉的作用更加凸显,一个是诡道,一个是直道,再加上康熙的帝王之道,政治斗争的精髓全在这儿了。

最后是《乾隆皇帝》,共有6册之多。感觉到二月河在写这部小说时过多地消耗了精神和体能。这里头写到了宫廷和宦门传阅《红楼梦》,写到了乾隆皇帝的风流韵事。写到了征伐大小金川的屡败屡战和终于惨胜,也写到了白莲教起义的异能奇士。写了和珅欺上瞒下的劣迹,也写了他高颜值、高能力的贡献作为。写了弘历25岁登基到88岁过世,中间的政经大事。写了乾隆和他的历任军机大臣们的情感互动和彼此怜爱。为什么我说感觉到二月河消耗过大呢?因为君臣之间越来越彼此感动,相对垂泪,给人的感觉是作者老怀脆弱,触景生情。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悼文|没有二月河,就没有中国历史剧的今天

这部小说也改编成了电视剧《乾隆王朝》。说是改编,其实几乎与原著没有关系。焦晃扮演了乾隆,陈锐扮演了和珅。这部剧和前两个“王朝”剧比差多了。格局不够,年龄不对,事件选择抓芝麻舍西瓜,多有不成功的虚构。更重要的是,想给和珅翻案谈何容易。我是在四天的时间里看完了40集,差不多也是用四天的时间就忘掉了它。

中国成就最高的类型剧是历史剧。更准确说是以古喻今的泛政治寓言历史剧。这一类型,《雍正王朝》是起点,之后有《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汉武大帝》《大秦帝国》等杰出代表。有了二月河的小说作为起点,经过编剧刘和平的创造性改编,以及导演胡玫带领团队的影像完成,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最拿得出手的类型有了开山之作,奠了基。

二月河给我们留下了适合影视改编的故事富矿,也留下了可供后世写作者参鉴的小说母体。那些网络小说,在他依托历史构建的传奇面前,一看就是小儿科。写架空、玄幻、穿越小说的年轻写手,很多都受了二月河的深重影响。尤其是几个以雍正为主角的清穿小说,女主人公穿越回去无往不利凭什么?无非就是靠一套《雍正皇帝》得先机、占上风。

悼文|没有二月河,就没有中国历史剧的今天

二月河对笔下的人物投注了太多的感情,以至于无法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那些人物。这就被很多人诟病“美化帝王”“落后史观”云云,然而他是文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他写的是小说,不是史学论文,这种牙尖嘴利的批评明显是强词夺理。

重要的是,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的文笔是有力的,他的穿刺是深刻的,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至于说那个毫无瑕疵、永远正确的“绝对真理”,你非得在小说里找吗?世界上有这东西吗?谁的阅读不是一边汲取,一边扬弃?就算有喜欢不问青红一口吃下的小白,小白边儿上还有老师呢。教不好小白是老师和家长的问题,是小白自己不求上进的问题,不能怪摆在眼前的是一锅五味杂陈的老汤。

悼文|没有二月河,就没有中国历史剧的今天

二月河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化大厦的建构,同时也为喜读帝王将相的人们提供了娱乐。他普及了清史,也“篡改”了清史。他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小说家,也不是新颖文体的实验者,他就是一个凭着丰富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以及写作才华,凭一己之力构筑了康、雍、乾三朝宏大精微想象世界的大作家。

二月河先生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