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去世,空留辮子在人間

二月河去世,網上議論很多。對於二月河,人們褒貶不一。雖有“蓋棺定論”之說,其實是難做到的。

二月河以《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寫清朝皇帝的作品,成就了其“著名作家”的地位。不可否定,二月河確實有很大影響,他的“著名作家”地位,並非浪得虛名。對於二月河,我也看過他的一些言論,感覺“無甚高論”。對於二月河的功成名字,我只能說,二月河是趕上了好時代。

二月河去世,空留辮子在人間

曾幾何時,電視劇就是“辮子戲”的天下。以至於,連瓊瑤都要蹭一下“辮子戲”的熱度,來了個《還珠格格》。“辮子戲”為什麼會風靡天下?到底是,電視裡的“辮子戲”塑造了民眾的欣賞品位,還是民眾的欣賞偏好讓電視劇不斷推出“辮子戲”,這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話題。

具體到二月河的作品,到底是“供給創造了需求”,還是“需求創造供給”,同樣是說不清道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二月河走紅的時代,正是“辮子戲”走戲的時代。要說,二月河趕上了好時代,恐怕還是說得過去的。二月河正是“辮子戲”的代表人物。

要說起來,民眾看康乾盛世的帝王大業,是高潮迭起的;民眾對宮斗的謀略奸詐,是心領神會的;民眾對於戲中的肅貪反腐,是擊節叫好的;民眾對於戲中的掌權失勢,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雖然,我們剪掉辮子,也有了一百來年的時間了。真要說起來,民眾的心態,離清朝並沒有多大距離,也就不存在多少隔閡。

對於二月河,對於“辮子戲”,人們或褒或貶,原因都在這裡面。

二月河去世,空留辮子在人間

對於康乾盛世,我們無論怎麼讚美,但其中的底色,就是初中歷史教科書的中一個定論:清朝是中國封建專制的頂峰時期。

說起康乾盛世,離我們現在也才300來年的時間。在我們為康乾盛世高聲唱讚歌的時候,不要忘了,這時候的歐洲已經奔走在通向現代化的大道上。康乾盛世,並沒有指向現代化之路,這是可以肯定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乾隆皇帝是古代人物。其實,留著長辮子的古代清朝皇帝乾隆與穿著西裝的現代美國總統華盛頓,是同時代的人。兩人都是在1799年去世的。1796年,乾隆傳皇位給兒子,就任太上皇。1797年,華盛頓兩屆總統任期結束後歸隱鄉村。

在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想借祝賀乾隆皇帝80大壽的機會,商討與中國的通商事宜,並謀求建立外交關係,乾隆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來貨物以通有無”由,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請求。從乾隆的言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維,也不難看到夜郎自大的心態。

本來,馬戛爾尼使團帶來了一批代表英國先進科技水平的禮物,其中還包括槍械和炮艦模型。後來,因為發生了馬戛爾尼面見乾隆皇帝-的禮儀之爭,而使乾隆大為惱怒。對馬戛爾尼帶來的禮物,乾隆表示:“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爾國王此次齎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這冠冕堂皇的話,表達了對這批代表先進科技水平的禮物的“不屑”,也盡顯空疏。或許,乾隆對現代科學技術的認知,還停留在“奇巧淫技”的層面上。可能,晚清要等到1840年鴉片戰爭打響,見識了英軍大炮的威力後,才會認識到乾隆的“不屑”是多麼的可笑吧。無論如何,馬戛爾尼鎩羽而歸,乾隆或許還能笑出聲。但結果是大清錯過了與工業文明聯繫的機會,後來就是晚清哭的時候了。

二月河去世,空留辮子在人間

如果不是英軍大炮轟開中國的國門,中國會自生自發地開啟自己的現代化進程嗎?答案應該是否的。就像處於同一時代的乾隆與華盛頓,華盛頓已經是現代人物,而乾隆皇帝還處於古代一樣。現在提到乾隆,很多人就想到康乾盛世加以稱頌,從現代化的角度看,當華盛頓已經帶領美國在現代化的陽光照耀下闊步前進,而乾隆讓中國還在古代陰暗的迷霧中。康乾盛世果然值得稱頌嗎?恐怕是一個問題。

然而,我們在二月河的作品中,能看到這種對於現代化的反思嗎?好像壓根就沒有看到,連影子也沒有。

二月河的功成名就,可以說恰逢其時,也只能說,恰逢其時。其實,沒有二月河寫辮子戲,也會有三月河、四月河來寫。

二月河辭世,空留辮子在人間。一聲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