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變局(一):從“先種後銷,隨行就市”到“訂單農業”

關於農業,最常見的新聞是:某地某農產品滯銷嚴重,少則幾萬斤,多則上千萬斤(幾千上萬噸)。

這種事後面都是一個事實:即我國的農業,基本上都是先種後銷的模式。而其價格也主要以隨行就市為主。

同樣屬於創造財富的實業,農業和工業差別有多大?

1、工業,現代是越來越講究訂單化生產,傾向於0庫存或低庫存。而農業幾乎完全是先種後賣。

2、工業,有明確的產品標準,有明確的生產流程,有明確的原料和零配件。農業,很難標準化,且實行標準化的更少。

3、工業品正在越來越多“去庫存”,以輕資產為美。隨著5G,工業物聯網的時代,將走入定製化時代,即真正的訂單化和無庫存。農業,在5G、物聯網時代將如何走,還沒有明確的模式。農業銷售端出現大的變革是沒有懸念的,但農業的中、上游,即使是互聯網新貴,手握巨資,也深感"狗咬刺蝟,無從下口”。

非常一目瞭然的是,今天電商整合的最順利的,就是日用工業品。而在農產品和服務業的整合,還差點意思。美團是目前體量最大的服務業整合平臺,但目前主要還是外賣服務,還不到全部服務業的九牛一毛。

那麼,農業和工業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別呢?既然差別主要在於能否標準化,那影響農產品標準化的難點在哪裡?有沒有可能解決呢?

常人對農業的理解,首要的還是一個“看天吃飯”的概念,農業的事,首先得看老天爺的臉色。這您咋個去標準化?

又一個,農產品是通過生物活體生產而來,比如奶牛產奶,水稻長稻米,蘋果樹長蘋果,等等,都是活的生物體,也就是生物反應器,生產農產品。

這個生物的東西,就比物理的、化學的,複雜的多了。要操控起來就難多了。

還一個,工業品的製造週期一般較大,並可控。農業呢?露地栽培,是以一個生產季為一個單位。相對來說,人工養殖倒是可控性強一些。

那麼,我們總結一下。如果農產品,要做到象工業品一樣標準化,就要克服掉:

1、老天的臉色 —— 氣候等等自然條件。

2、對“生物反應器”的可控、可調節性。

3、農產品的標準體系。

為什麼一定要先強調農產品的可標準化,而不直接提訂單農業呢?

很簡單,假設農產品能象衣服、電器等一樣標準化,就能直接被電商平臺整合,自然就可以複製其訂單化模式了。

也就是說,農產品問題的焦點不在於訂單化本身,而恰恰在於農產品本身很難做到標準化,這點是起因,而無法訂單化是結果。否則的化緣木求魚,效率就會非常的低了。

那為什麼西方的農產品可以訂單化呢?那請仔細去了解和分析西方什麼農產品可以訂單化。一部分是大農場的大宗農產品,如大豆、棉花、玉米。另一部分,則是“工廠化”園藝作物,如水果、蔬菜等。這些園藝作物大部分都是溫室農產品。而露地種植的農產品,訂單話很難做到全覆蓋,很多也是和我們一樣的“先種後賣,隨行就市”。比我國大批進口的車釐子。無論智利的、澳大利亞的、美國的,等,都很難做到先訂單後生產。也或多或少存在年度的產量、質量不一致。只是實行的是工廠化的管理,其質量、產量的年度偏移幅度是還在比較小的範圍內。

這就是農業,農產品目前的秘密。

而科技將逐漸地解決這個問題。儘管農產品是“生物反應器”的產品,是活體生物產,更復雜,環節多。但科技一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隨著在品種、栽培、水肥、病蟲害等技術的不斷深入,再複雜的問題也能一點點地被克服。哪怕不能完全克服,偏移越來越小,也夠了。

所以,未來的農產品,將逐漸實現可標準化,而當其慢慢變得和工業品一樣能“標準化”時,就是訂單農業全面實現之時。

只有科技,只有不斷加大的投入,才是未來農業、農產品崛起的原由。伴隨農產品標準化,是農業和農產品的商業模式的巨大創新。或者換個說法,叫做農產品的大變局。

是時候考慮新農業了。

這一次,是用“工業品”的思維去思考農業,去重新定義農業,土地,農業園,農民。農業錨定了“18億畝”紅線的土地,如何提高這18億畝土地的產出值,就是新農業。而提高產值,就意味資本、科技的投入。商業模式將不斷創新出現,絞殺直至出現成熟的大平臺。但無論如何變,農民將不再是一個綜合職業,而成為是農場的職工,成為勞動力。一如在工業流水線的工人。


農業大變局(一):從“先種後銷,隨行就市”到“訂單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