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獎勵,才能既激勵學生積極表現

如何獎勵,才能既激勵學生積極表現

如何獎勵,才能既激勵學生積極表現,又能為其後續的行為注入恆久的動力?

答案是多角度經營,讓獎勵平中見奇,迴歸陽光生態,彰顯情感的磁力和智慧的張力,從而佔領育人的先機。


01

變換方式,鮮活有趣


每個人都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若教師不斷變換獎品,或變換獎勵的方式,便能在教育中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1. 變換花樣——常換常新


我總是將獎品變著花樣發放給學生:


A.圖書雜誌,比如《讀者》等,並告訴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有精氣神;


B.書券,讓學生為自己的智慧“充值”,既傳遞了知識,又傳遞了感情,更傳遞了一種品質;


C.書籤,並在背面寫上一句自創的格言;


D.賀卡,用於節日獎勵,並送上祝福語,既美觀又實用;


E.教師本人的絕版照,並留個親筆簽名或贈送一句格言。


誠然,獎勵往往需要藉助一定的物品,但物品畢竟只是載體,學生更在乎的是它所包含的源自教師的那份信任和關愛。


上述這些獎品,就其價格而言,都十分低廉,但其價值卻不容小視。有了這些具有積極意義的物品作獎品,我們可以讓教育變得富含情趣和意義。


這樣,獎品既是物品,又是一種目標;既是獎勵載體,又是實現目標的一種通道;既與學生的心理掛鉤,又與其精神品質掛鉤。


2. 反向獎勵——寓貶於褒


我們都應該熟悉那個著名的“四塊糖”的故事。獎勵與懲戒猶如“激勵”天平上的兩個托盤,缺了任何一方天平都會失去平衡。其實,只要教師能與學生形成彼此坦誠、關懷和尊重的關係,同時用發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學生,即使指出學生的不足,學生也能感受到教師積極的期待。


陶行知在欣賞了學生身上的正面因素後,通過委婉的語言和間接的方式,恰當地表達了對學生的期望,使表揚與敦促並行,寓貶於褒。他那些“表揚中有期待,期待中有鞭策”的話語,必定能長久地銘刻在學生的心裡。


3. 悄然獎勵——秘而不宣


班裡有個學生很機靈,但又很懶散,作業常拖拉甚至不做。


一次,在這位學生正確回答了一個較難的問題後,我讓他課後到辦公室來一趟。學生如約前來,我給了他一份獎品,這份獎品是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的思維真獨特”。學生興奮不已,奔走宣揚。


之後,我將這個辦法推而廣之用在其他學生身上,學生們個個都很享受這種獎勵方式,並漸漸形成了“信裡都是表揚”的思 維定式。


慢慢地,我開始針對某些學生的毛病寫一些告誡的話語,而其他同學並不知情,仍以為是表揚信,這給了被批評學生充分的心理安全感,於是他們欣然接受,默默改進。


最後,我把針對性習題、解題指導、注意事項、考試成績、成敗原因分析等內容也一一寫入信中,並要求學生回信,如習題答案、學習困惑及其他心裡話等。一切都“不露聲色”,而學生們卻在悄然間發生了重大變化。


4. 雙向傳遞——循環效應


我有時將彩色卡紙裁剪成書籤大小,或折成各種形狀,並寫上一些適合背誦的內容或名言警句,以此作為獎品發給學生,結果發現學生對上面的內容津津樂“背”。


受此啟發,我適時推出一些難題,發現學生依然樂意接受挑戰。接著,我鼓勵學生把答案或疑問寫在卡紙的背面送給我,學生的熱情又一次高漲起來。


再後來,我私下讓在課堂上沒有發言的學生把想和我說的話寫在上 面,從而避免他們產生失落感。


5. 特殊定義——賦予新意


大多數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時,一般都是按照男女搭配、從矮到高、視力從差到好的原則進行的,多出來的位置往往在最後一排,而且往往都是那些調皮搗蛋學生的專座,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黑暗角落。


我打破常規,將多出來的那個位置放到講臺前的第一排,美其名曰“首席座位”,並宣佈只有表現出色或進步最快者才有資格坐到那個位置上來。結果那個座位一改往日的冷清狀態,變得炙手可熱,成了寶座。


02

關注動機,注重長效


獎勵不應停留於物質上的刺激,還應著力於精神上的培養,這正如 “糖衣藥丸”,雖然糖衣能讓藥丸變得可口,但它只是引子,真正起作用的則是裡面的藥粉。


同時,物質獎勵需要事先準備,不可隨時隨地進行,其作用也是短暫的;而精神獎勵則可以即時進行,起到的作用也是持久的,能讓人終身受益。


6. 精神薰陶——無痕濡染


我不再侷限於用物質進行獎勵,而更注重榮譽和機會等精神獎勵,如:


a.合影,與被獎勵學生一起定格那溫馨的瞬間。


b.評語,給被獎勵學生量身定做一段精練的評語。


c.作詩,用學生的名字作藏頭詩,並作為獎品送給學生,絕對獨一無二。


d.冠名權,誰認領班級專項備品就以誰的名字命名該備品,誰參與創作就以誰的名字命名該作品,類似於體操比賽中的“李小鵬跳”和 “李小鵬掛”。


e.新聞發佈會,對被獎勵學生進行即席採訪,或為他舉辦簡短的慶功儀式。


f.突襲式報喜,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給其家長打個電話或發條短信報喜,或與科任教師一起專程登門報喜。


g.專利,用學生的名字命名他們的小發明或具有獨創性的學習方法和解讀思路,如“某某發現”“某某猜想”“某某實驗”“某某方法”等,並鄭重其事地為之頒發專利證書。


h.共進午餐,與被獎勵學生共同體驗一次面對面的溫情。


i.簽名,可以是教師為被獎勵者簽名,也可以是被獎勵者為班級作品簽名,讓其享受名人才有的待遇。


j.留名,讓被獎勵學生在班級榮譽冊上寫下自己的名字,並請他留言或按手印。


k.代言人,讓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學生擔任“形象代言人”或“信息發佈人”。


l.搭“凱旋門”,其他同學面對面排成兩排,高舉雙手各自與對面的同學相握,形成一道長長的“凱旋門”,讓被表揚同學歡笑著從“門”下跑過去。


作為教育手段,獎勵是為了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精神動力,而不是為了給學生一時的滿足。它雖不是童話,但需要有童話般的浪漫,需要有一顆可貴的童心。


以上這些特殊的獎品,因注入了師生之間親密無間的情誼和真誠平等的交流,而具有了強大的“附加值”,其“身價” 和實效也隨之成倍翻升,教育生活也隨之變得浪漫輕盈起來,如同在水中加入一點兒茶,能頓時讓平淡的水變得生動清香起來。不用說,這樣的獎勵彰顯著教師的智慧。


7. 內在驅動——表裡兼顧


我在教室的後牆開闢了“星光燦爛”和“成長足跡”這兩個獎勵園地。


前者每月一評,分設“盡責之星”“管理之星”“服務之星”“兩操之星”等20個獎項,並張貼獲獎者的照片,還在照片下方附上一段頒獎詞;後者可以說是對學生成長軌跡的記錄,學生獲得的所有榮譽或獎項,都被一一記錄其上。這片獎勵園地不只是用鮮亮的色彩裝點了教室,更成了一條“看得見”的學生成長的光輝路線。


這樣的獎勵方式,並沒有倚重物質刺激,而是運用了“獎勵內部動機”的原則,把視線落到了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之上,無形中幫助學生樹立起“只有踏實付出才能獲得獎勵”的觀念,從而在獎勵和他們自身的努力之間建立起正確的關係。


這樣的獎勵,內外互補,表裡兼顧,可謂“物超所值”“一本萬利”。


8. 激發興致——意趣盎然


我根據班級學生的人數,買了62本簡裝名著,讓學生輪換著閱讀,然後簽上自己的名字,學生興致盎然。畢業後,我讓每位學生帶走自己喜歡的一本書,權當是對他們閱讀的獎勵。這樣的獎品既是禮物又是紀念品,學生驚喜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我對學生的最高獎勵是和我一起泡書店,師生一同在那裡細細品味字裡行間所蘊含的智慧,以此滋養心靈。有了書籍的“言傳”和教師的“身教”,學生自是有了不一般的 收穫。其實,教師何嘗不也從中受益,因為讀書也是另一種“備課”呀!


03

發乎真情,感人於心


獎勵不只是一種單純的教學技巧,更是師生之間真誠的交往,它需要建立在發自內心深處的情感的基礎之上,這也應該是所有教育行為的出發點。


9. 注入情感——倍添價值


有個學生講話有些結巴,所以不大願意舉手發言。在他又一次把地掃得乾乾淨淨之後,我獎給他一顆話梅糖,並告訴他:“吃下這顆話梅糖,再照著老師教的方法練習說話,試試看!”學生驚訝地看著我,結結巴巴地說:“謝—— 謝——謝謝老師。”後來,話梅糖“果然”有效,他感覺自己的口吃症狀越來越輕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教師真誠的愛,一顆極普通、極尋常的話梅糖便頓時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消除了孩子的焦慮和自卑心理,給了他自信,讓他充分感受到了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期望,並將其轉化為進步的動力。


教師的溫暖,悄悄地融入了孩子的心靈,其作用之大真是讓人感慨。這樣的獎勵,因為有了真情的內核,所產生的作用一定是持久的、深刻的,一定會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10. 獎其所需——物超所值


大雪飄飛,學生們看著厚厚的積雪一臉神往。我看到一個家境貧寒的學生衣著單薄,便當機立斷,帶領學生們去打雪仗。一番盡情玩樂後,我佈置當天的作業:


以打雪仗為主題,進行活動素描。


最後,那位家境貧寒的學生得獎了,獎品是一條漂亮的圍巾和一雙厚厚的手套。這份獎品為她整個冬天帶來了無盡的溫暖。


本案例中,教師立足於真實的師生交往,把學生需要的物品當成獎品發放,讓學生感到那不是施捨,而是自己應得的獎勵。這種獎勵方式,讓寒門學子在享受溫暖的同時,也享有一份平等和尊嚴。


這樣的獎勵,以“獎”為主線,以“勵”為終極價值取向,其核心是關愛,因而更顯得無私和純淨,更能煥發出活力。這種助人而不欲為人知的方式,是教育的智慧,也是教育的境界。


04

得體適度,不疏細節


若一個學生很少獲得獎勵,那獎勵對他而言是充滿誘惑的,是彌足珍貴的。而隨著被獎勵的次數不斷增加,尤其是同一種獎勵方式被反覆使用,學生的興趣就會逐漸減弱,獎勵的價值就會越來越低。所以,對於獎勵,教師需要周密考慮,不疏細節,尤其要做到得體適度,不缺不濫。


11. 點面結合——兼顧公平


班級中總有一些課堂活躍分子,他們思維敏捷,每次教師的問題一出,他們就能迅速接上茬。可這樣一來,不僅其他同學的思考受到影響,他們自己的思考也停留在表面。如何既不傷害這些活躍分子,又兼顧班上其他同學,做到“點”“面”結合?


我於是私下與這些活躍分子約定:“你們的思維很敏銳,可為了照顧其他同學,讓他們也有答題的機會,以後你們要舉三次手,才可獲得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如果回答有創意,可再獲得一次答題機會,或者被獎勵一道很有挑戰性的題目。”活躍分子們欣然接受,他們積極表現,同時又保證了課堂的高效和有序。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兩難問題:如果尊重活躍分子,讓他們暢所欲言,課堂就可能被他們壟斷;如果為了照顧沉默的大多數,而一味壓制活躍分子,或者對他們的表現欲視而不見,又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本案例中的獎勵措施,既鼓勵沉默者積極爭取發言的機會而不是依靠教師的“欽點”,又引導活躍分子學會謙讓並關注自身思維的深度。


這樣做,既尊重了差異,又兼顧了公平,有利於和諧課堂氛圍的形成。可以說,只有在這樣的氛圍裡,教師的“調兵遣將”才能如魚得水,而學生也才能得到長效的發展。


12.注重低碳——經濟便捷


獎勵既不可過量,也不可拘泥於某一種固定的形式,有時對學生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讚許,甚至是借用一支筆後的一聲感謝,都是有效的獎勵。這些獎勵方式,經濟、簡便、直接, 雖然無法衡量,也無法記載,但卻傳達了一份關愛,表達了一種 尊重、信任和激勵。


獎勵要注意“發行量”,從而保證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體適度, 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見精彩,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狀態。


這樣的獎勵,猶如“柔化劑”,可以消除緊張的情緒;猶如“強化劑”,可以激活思維;猶如“催化劑”,可以化解矛盾。當然,形式只是“佐料”,萬不可喧賓奪主,牽強附會,否則,將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給人一種畫蛇添足之感。


13.鏈接情境——依境適用


在課堂上,我經常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獎品,如在學習清朝歷史時,我給學生的獎品是有關清朝12位皇帝的書籤。這種做法,很受學生歡迎。


我甚至將這一獎勵方式延伸到班級活動中,比如在端午節,我準備了許多迷你小粽子,作為學生參與活動的獎品。因為是迷你型,所以價格便宜,而且多吃幾隻也不會有飽脹感,學生很是喜歡。


要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除了教師要具備高超的教學手段和組織能力外,適時運用獎勵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它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嘗試和交流,那些有一定難度又十分有趣的問題,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帶來成就感。


上文中,獎品與教學內容掛鉤,這無疑能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師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一起步入知識的殿堂。


14. 因人而異——量身定做


當某個一向沉默寡言的學生提出一個好問題時,我會獎勵他再一次質疑或獨立釋疑的機會;


當某個膽小的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教材時,我會獎勵他再讀一小段;


當某個基礎較好的學生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後,我會請他為大家講解難題,或是獎賞他一道很有挑戰性的習題,如果他本人解答有困難,他可以將其張貼在公告欄上“招標”,為此題做“廣告”;


當某個不愛背誦的學生出色地完成了一件任務後,我會獎勵他幫語文老師批閱古詩詞的默寫,當他將全班的默寫本批完後,他自己也已把古詩詞背得滾瓜爛熟了。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所以獎勵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施“獎”,這樣的獎勵才是真誠的,才是充滿關愛和期待的。


學生能從教師富有情感的語言、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親切的話語中,充分感受到那種殷殷期望。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的獎勵都是針對“這一個” 學生而設置的,那麼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獎勵方式都將自然而然地萌發出來。


對獎勵時機、獎勵方式、獎勵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門藝術,一門辯證、靈活、複雜、多樣的藝術。如同廚師烹飪,同是一根蘿蔔,切塊、切條、 切片、切丁、切絲,吃起來都各具滋味。


所以,同樣的獎勵方式,會因不同人的運用而效果各異。當然,獎勵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養成並內化良好的行為,讓其最終不需要獎勵。


輕鬆一刻:

此時無聲勝有聲(打一成語)

答案下次揭曉

上期答案:深居簡出


文章內容來源於《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修訂本),若侵權,請聯繫我們會盡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