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看到一篇很触动我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是关于一部很有名的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的解读。
这部纪录片,是从1964年开始拍的,当时导演产生了一个很奇特的想法。
他想知道,在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大规模阶层流动已经不存在的英国,不同家庭出生的孩子,一生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是否一切从出生就注定?
改变命运又需要什么条件?
他当时找了14个孩子,约定好每隔七年拍一次,看看大家生活的变化。
当年第一部叫做《7 UP》,今年2019如期上映的,已经是《63 UP》。
也就是说,当年那些7岁的孩子,今年已经63岁了,到了差不多可以下结论的时候。
并没有很出乎意料,这几个样本里,大多数走势跟你想象的结果差不多。
但是有两个人,我印象很深。
一个叫做John的男孩,出身于富贵家庭,第一部里面他就已经开始看《泰晤士报》和《观察家》,也知道将来要读牛津大学——尽管那时候他才七岁。
然后镜头切到另一个小男孩,他一脸迷茫地说,大学是啥?
长大以后的John,的确一路从私立学校读到牛津大学,成了一名律师,生活体面,有几处房产,娶的妻子是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
学历、工作、财富、婚姻,都说明了他的人生结局,跟之前预计得差不多,最终属于高级中产。
但是在倒数第二集,John说了一个秘密,他的父亲其实在他9岁时已经过世。
从那以后,他们家就已经掉出原来的生活水平了,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
后来他一路上名校,主要是靠奖学金,也要去打工。
也就是说,他的人生是有意外的。
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一切都被安排好,只需要一门心思读书的贵公子。
所以作为他本人,对节目组这种有点脸谱化的解读方式,是很有意见的。
但更重要的是,John依然算一个幸运的孩子,因为他出生在这个精英家庭。
这个家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标准,始终就是高的,基因也是牛逼的。
这些并不以经济支柱的倒塌为转移。
另一个叫做Nick的小男孩,则是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农场,没有出过远门。
第一次去伦敦时已经14岁,就是为了拍这个纪录片去的。
但这个孩子有点像小谢尔顿,他喜欢农场安静的环境。
在大自然中的生活,让他读书之后就开始偏爱物理化学。
因为小地方不具备好好学习这些学科的条件,他长大一点后,就到外面去读寄宿学校了。
后来也上了牛津大学,并最终成为了一名研究核聚变的科学家。
他认为,是小时候的田园生活启发了他。
但节目指出:他就是属于那种世界上永恒存在,也永远稀少的那类人——智商超高的天才。
否则,农场的云朵、田野、闪电,同样在其他农场孩子的眼中过去无数次,但没有几个人会因此走进科学大世界。
除了聪明,我觉得Nick还有一点幸运,就是他和他的家人把握住了,让他在比较早就到外面求学的机会。
而没有一直留在这个小地方,随便敷衍上学问题,哪儿方便读哪儿。
那篇文章引用了美国物理学会院士Barabasi提出的一个观点:
人类93%的行为都是可预测的,剩下的7%则不行,但恰恰是这无法预测的7%,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未来和世界的样貌。
那么在这两个孩子的案例里,John并没有因为失去父亲的这场变故,而改变轨迹。
更幸运的是Nick,他抓住了那7%的机会,最终放大成了一个真正的逆袭。
这个结论有点吓人,就是说上面的人很难下来,而下面的人很难上去。
我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也是在农村读的小学。
我们那个几百学生的小学校,还是几个村的小学合并的,后来成为方圆二十里的唯一一所完整小学。
几乎每一年的暑假,都会听到某个村某个班的孩子溺水身亡的事情,差不多年年有。
虽然每次都很伤心,也知道那是本不该发生的意外。
但怎么说呢,都有点见惯不怪了。
因为暑假里所有小孩每天都在水塘边玩,洗澡,无人看管,父母都在下地。
后来我到小城市里去读中学,我讲起原来小学里的事情,同学都瞪大眼睛,觉得不可思议,像在听遥远的故事。
他们惊呼,被淹死太可怕了,整天没父母管着在外面乱跑,也实在是太奇怪了。
他们都是一群,暑假被逼着去上英语课、钢琴课,每天早饭都要喝一杯牛奶的人。
那时候,我第一次很具象地感受到了,这是一个跟原来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人群和人群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尽管我那时候才13岁,也没听过“阶层差异”这个词,但我还是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件事。
农村孩子的命运,就像田里的庄稼,有点靠天吃饭的意思。
然后就要说到杭州淳安章子欣小朋友了。
这个女孩真的很可怜,所有人都知道,她的遭遇不是天灾,就是人祸。
而且两个恶魔还自杀死了,更是连给她讨个公道的机会都没有。
她的家人,要说他们一点儿错都没有,恕我说不出来。
但凡这家里,有一个人对生活的把控力强一点,或者有一个人把她当成个掌上明珠,就不至于被陌生人带走。
更不至于带走了,且家里人已经知道去的地方跟当初说的不一样,还又过了三四天才反应过来,才去报警。
但你要说他们十足错,完全是这家人造成的,好像也不是。
他们每个人,都错在一个“能被理解”的范围内。
所有的错误叠加在一起,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一个恶魔堂而皇之地走进来带出去的空洞。
别的孩子有一层安全网,而她的生活有个隐形的洞。
不幸的人,比起翻盘,更容易越来越不幸。
今天才看到,有一对情侣两年前住过章子欣家的民宿,从当年发出来的点评可以看出来——跟租客玩在一起,就是章子欣小朋友每一天的日常。
爷爷奶奶又要种地卖水果,又要经营民宿,还要做一大堆家事,哪里还有注意力分给这个孩子?
她早已很习惯跟陌生人接近,尤其是对她好的人,孩子亲热得不得了。
习惯从他们身上得到情感,得到注意力。
她管那个来租了没几天房子的女人,是叫“大妈妈”的。
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觉得不是,其实不幸的家庭,都常常有一些很相近的元素。
比如,有一个过早结婚生子,自己还是个孩子,啥也不懂啥也不管的少女妈妈。
章子欣的妈妈,是1992年生人,16岁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
在打工的工厂里,她认识了孩子的爸爸,17岁就怀孕生下了章子欣,2013年她21岁时才领的结婚证。
据她说后来婚姻生活并不好,常常拌嘴,几次家暴,“我就跑到广东了”。
之前夫妻俩连微信都没有,直到前不久,前夫发信息说同意办离婚手续,俩人才加上微信。
章子欣出事之前,她已经3年没给亲生女儿打过电话了。
从没懂事的少女妈妈,离开即失联。
把孩子当做是给男方生的——不是成熟文明人的思维方式。
再来,有一个没出息还缺位的爸爸。
文化程度肯定不行,勤劳精明估计也不沾边,快三十岁了还在工厂打工。
差不多是婚姻市场的底层,稍微有一点见识的同龄女孩,都知道他到点提供不了像样的婚姻。
肯定是男权社会竞争失败的人啊,不然怎么可能哄一个小十岁的未成年少女给自己生娃。
他只能打工,打工的地方环境也不会好,一个单身汉更没能力把闺女带在身边。
正值青壮年,但他在这个家也没有话语权。
根据媒体报道,女孩的父亲得知租客要把孩子带去上海,开头就反对过。
但老人根本没听他的,自作主张还是让租客带走了。
因为租客说,当了花童有5000块的红包。
多么不可思议的说法,当个花童就能拿五千?能给五千块红包的新郎新娘怎么可能身边没有小花童可选?
在我听起来处处都是BUG,但他们好像就根本察觉不到。
穷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病毒。
年事已高,却仍然得为生计劳作。
同时思考能力退化得几乎无影无踪,可能很久很久没动用理性去想事情了。
可对钱的敏感性却奇高。
我相信他们不会为了钱而故意让孙女冒险,而是这个里面的可怕点在于——长期在农耕劳作中的老人,一辈子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脑子里本来就长久没有风险观念,对日复一日的生活都习惯至麻木。听到一大笔钱的喜悦,把人性中最后一点防备也全部冲散了。
所以他们才会一再地对人说,感觉那对租客人很好,其实他们的观察能力也已经很退化了。
不是说老人人不好,只是孩子交给这样的老人带,命运就只能是一场随机漫步。
想想看,即使章子欣不遇见这个意外,以后又能怎么样呢?
会有人发现她喜欢物理化学,还是美术音乐吗?
会有人因为知道了这些,就着意培养她,花钱花力气送她去远一点的好学校吗?
还是说,即使这次侥幸没被骗走当花童,十年后她也有可能被骗走当小新娘?
写到这里,想起荞麦说的一句话:
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对别人说,你穷你就别生小孩了。
但可以对自己这么说,可以把这个作为自己的生存策略。
就这样吧。
閱讀更多 豬寶寶媽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