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休养生息的国策,蜀汉政权的未来会怎样?

陳康喜


凭一州二十二郡之地,能和占据北方九州八十七郡的曹魏,割据东南三州四十五郡的东吴拼消耗,蜀汉能耗多久?

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什么?这就得从两方面来说了,即诸葛亮为什么不休养生息和诸葛亮为什么执意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不休养生息?

诸葛亮此人性格是很谨慎的,轻易不动刀兵。在刘备攻汉中的危急关头,他都在犹豫是否要派兵去支援;南中叛乱,随意斩杀朝廷官员时,诸葛亮也要强忍几年,等到万无一失之时才一举平定了南中。所以若无十足把握,诸葛亮是不可能随意出兵北伐的。

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五次北伐,并多次陷入缺粮、准备不足的境况之中呢?原因就是此时魏蜀的国力已经逐步拉大,若不北伐则迟早会被吞并。

早在曹丕时期,经过七年的休养,国力大增,国库累计巨万。曹丕曾多次打败北方鲜卑,三次大规模征伐东吴,隐隐具备了多线作战的资本。到了曹叡时期,重臣孙资也表明了“只需令大将据守险要,威慑敌国,数年之后魏国日盛,则吴蜀二虏必不战而败”的观点,得到了曹叡的认同。

这才是诸葛亮不敢休养生息的原因,若不以攻为守,消耗牵制曹魏的话,时间一长则双方国力拉的更开,到时就真的只能不战而降了。


诸葛亮为什么执意北伐呢?原因有三

第一:转移国内矛盾。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暗喻了“益州疲弊”,可是疲弊就不应该劳师动众地北伐才对,所以“疲弊”只能是出现在国内,由于蜀汉不置史官,对当时的一些内情我们无法得知。

但从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都要留下几个心腹亲信镇守成都来看,“益州疲弊”的情况极有可能就出现在朝廷之上,诸葛亮留下人在成都,不止要保护后主,还要压制住朝中的反对势力。

第二:打响旗号,表明立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是蜀汉的立国之本。不去履行的话则国本动摇、人心不安,迟早还是得亡国的。特别是诸葛亮明白:单打独斗是打不过曹魏的,必须争取孙吴的援助。

在孙权称帝的时候,吴蜀双方就签订了《中分天下盟书》,约定平分曹魏天下,之后在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大张旗鼓地出兵,并把出兵路线都写成信告诉了远在江东的哥哥诸葛瑾。这是诸葛亮对孙吴的“表白”,表明蜀汉的态度,拉拢孙吴。

第三:练兵。这一点很好理解,深居国内的军队是不堪一击的,虽然能练出极强的防守型人才,却无法培育出进攻型的选手,这对一个“坐困愁城”的政权是极度不利的。

诸葛亮北伐并不是和姜维一样“以命换命,不顾一切”的战斗,而是“稳扎稳打,守住即得战果”的打法,这一点十分适合当时的国情。从司马孚给曹叡的奏表可以看出:曹魏每次应付诸葛亮北伐都需要出动中军精锐,每出动一次都耗费巨大,又所得无几,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诸葛亮不止为蜀汉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内政人才,还消耗了曹魏国力,这才是他北伐的真正成果。

所以诸葛亮选择北伐是有道理,符合当时国情的,如果他选择了休养生息的话,那蜀汉未来会变成怎么样我不敢保证,但“坐以待毙”这四个字是肯定逃不了的。



狐史首丘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汉会提前15-20年灭亡。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北伐耗费国力,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历史没有假设,但是,历史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

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让我们通过历史的细节,看看假如诸葛亮不北伐,三国的局势会如何演变。


诸葛亮时期,魏国对蜀国、吴国的并没有压倒性优势

我们从三国地图看起来,魏国确实比吴蜀两国强太多了。可是,这只是一个表象。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魏国的兵力为50万,东吴20万左右,西蜀大约10万多。

这个对比看起来悬殊,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

魏国独自承担了中华帝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任务,使得可用于前线兵力并无优势

我们不要忘记,中华帝国在古代,面临的最大的国防威胁,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三国时期,这个威胁是由魏国一家独自承担的。

以第一次北伐时魏国的配置为例。魏国的淮南和荆州两个战区大约驻有20万兵力。在北方防御公孙渊和游牧势力的,大约10多万兵力。实际派出与诸葛亮前线对峙的,大约只有10多万兵力。可以说,此时,蜀国在前线的兵力并没有劣势!

此时,如果吴国蜀国的北伐时机控制得当,多面受敌的魏国,根本抽不出兵力用于进攻。

尤其是辽东的公孙渊。

公孙渊割据辽东,串联了大量的游牧民族军队。魏国为防范他所配置的兵力,并不比防御吴蜀要少。甚至,在山东的青州,都需要配兵防御。

而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国一直都抽不出力气来平定他们。即使公孙渊和孙权眉来眼去期间,魏国也只能”干瞪眼“,有心无力!


在诸葛亮北伐停止到姜维北伐之间的3年,魏国的国力得到了爆发式增长!

在诸葛亮逝世和姜维第一次北伐之间,北伐停了3年。

这3年,魏国的国力得到了爆炸式增长!

诸葛亮234年去世,236年,司马懿被召回京城,准备对公孙渊的讨伐。238年,在姜维第一次北伐(小规模北伐)期间,司马懿就平定了公孙渊。

平定公孙渊,极大的缓解了魏国的北方国防局面。使得魏国可以抽出大量兵力用于压制蜀国和吴国。


也正是在平定公孙渊后,司马懿发出了”肃清万里,整齐八荒“的口号。

这可以看成是司马懿发出的进行统一战争的宣言。

这显示出,在解决了北方问题后,魏国已经建立起了绝对优势,可以开始考虑统一问题了!

此后,即使在魏国内部政治混乱期间,魏国也能轻轻松松拿出20多万兵力来压制东吴的进犯。这和当年曹操时,”张八百大战孙十万“的时代比起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此时的魏国,已经不再需要”八百破十万“的壮举来防守,凭借实力,绝对压制东吴


诸葛亮不北伐,今后不论何人来组织战役,恐怕再无生气。

如题所说,如果诸葛亮一直不北伐,他确实可以在本国休养生息,培养人才。蜀国的经济会得到进一步恢复。

不过,在古代农业社会,经济再怎么恢复也玩不出花来。本来就没有经过太多战乱的西川之地经济恢复的速度,如何和一个百废待兴的中原之地相比呢?除非,诸葛亮他老人家在家里攀科技树,提前1000多年发起工业革命!


而且,自古有”少莫入川“的说法。四川很养人,如果没有锐意进取的调动,统治者很可能安逸下去。

川中气候怡人,美女如云,人很容易安逸

在两汉交际之期。公孙述在割据西川以后,就没有及时组织扩张。直到他认为有时机了,要调兵之时,所有人全部强烈反对,以至于当时的进军根本组织不起来!

可以想见,如果诸葛亮不及时组织北伐。偏安于西川的蜀汉政权,可能颓废的速度比魏国、吴国都要快。


物质上增长比别人慢,精神上颓废得比别人快,在别人在解决后顾之忧后,胜负就已经决出了。


我认为魏国会提前15-20年灭蜀。仅仅是因为诸葛亮尚在,我认为他应该有办法自守。否则,蜀国的灭亡时间可能会更快!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如果诸葛亮放弃对曹魏的北伐,而是在蜀汉境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那么蜀汉政权的最终命运将会是怎么样?
首先,这个假设根本不可能存在。魏、汉(蜀)、吴三国的统治阶级,至少是其最高统治者和实权掌握者,都是以统一中华为己任的。他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只是看到底是以曹魏为首的统治集团,还是以蜀汉为首的统治集团,或者是以孙吴为首的统治集团,最后是谁来定鼎中华而已。所谓的“树欲静而风不止,”都要想定鼎中华的魏、蜀、吴三方,任何一方想静下心来搞发展,那可是万万不可能的事!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和曹魏本来就势不两立的蜀汉政权,能夠埋下头安心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国策吗?不可能!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说:“方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险恶的“国际局势”,促使以诸葛亮为首的蜀汉统治集团,采取了对曹魏“以攻为守”的战略对策,延缓蜀汉的覆亡时间。诸葛亮的“以攻为守”之策,还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面对着蜀汉凌厉的攻势,曹魏只能是采取步步为营的防御对策,并必须抽调出它的一部分力量,防御孙吴和北方的高句丽、公孙家族,以及西北游牧民族的袭扰。诸葛亮和继任的姜维的对魏北伐,延长了蜀汉和孙吴的覆亡时间,堪称一着“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妙棋。
而如果蜀汉采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国策,老实说,曹魏就会立马向它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而孙吴也会见风使舵,向蜀汉发动落井下石式的进攻。在魏吴双方的凌厉攻势下,蜀汉将会很快的灭亡。战国后期的齐国,不也是采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吗?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五国既灭,齐国的覆亡,就进入倒计时了。


孤独的人209381559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只是待在成都,这只能加重诸葛亮和刘禅的矛盾。因为诸葛亮出于责任必然会管着刘禅,刘禅被管得烦了,必然心生不满,到时东州集团或者本土集团就会趁虚而入,轻则加重蜀汉各阵营之间的矛盾,重则一个不小心,诸葛亮就被废了。问题是除了东州和本土,荆州集团也会对诸葛亮心生不满。因为,荆州集团加入的初衷,就是因为他有皇室身份,有匡扶汉室的责任。



如果不北伐,单单魏延和杨仪的恩怨将会更早的爆发,这点连孙权都看出来了。《三国志》注引裴松之补充的《董恢传》就提到,孙权问费祎:“杨仪,魏延乃是牧竖小人,有一天诸葛亮不在,必为祸乱。”费祎竟然不知怎么回答,旁边的董恢提醒说,杨仪和魏延只是私愤,并无反心,如果废了这两个有才能的人,岂不是怕风浪而毁舟船?(大意如此)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在就不行了呢?就是因为诸葛亮有资格,能力驾驭魏,杨外,最关键就是用北伐来凝聚人心,转移各种集团矛盾和人才关系矛盾。



如果荆州集团出现矛盾,其他集团有野心的大臣,必会趁虚而入。比如谁呢?就是夷陵之战后,东州集团的代表,副托孤大臣,都督内外军事的李严。《诸葛亮集》就有李严写给诸葛亮的书信,信中劝诸葛亮加九锡,进爵称王。二把手劝一把手如王莽,曹操故事,这不是居心叵测吗?若不是诸葛亮北伐,把李严的追逐名利的野心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暴露出来,很难想象李严会干出什么事来。这里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东州集团本来就不是因为“匡扶汉室”主动加入的,而是躲避战乱,本土集团也是一样,被动加入蜀汉。



所以,北伐有利整合蜀汉的各集团人才,淘汰了马谡,李严等人,重用了吴壹,马忠,张翼等本土将领,提拔了王平,费祎等才干之士,还收获了姜维这个传人。如果不北伐,就连曹魏的司马懿都不能做大,谈何日后篡位?蜀汉的北伐严重威胁了曹魏在西北雍,凉二州的统治,消耗了曹魏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蜀汉不北伐,吴蜀联盟失去意义,吴国压力剧增,最终只能导致两种结果,一个是东吴被打残,一个是趁蜀汉内乱,吴魏联手攻蜀。无论哪种结果,将会让蜀汉灭亡的时间表,大为提前。


大飞熊骑士


假如诸葛亮放弃北伐,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蜀汉的前景肯定比不自量力地北伐好。

我们首先要承认一个事实:北伐徒劳无功劳民伤财,所谓的以改为守的论者连小学生的智商都不具备。

如果北伐能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还可以说因为敌人的损失更大,因此进攻缩小了双方的差距;但事实上北伐在后勤供给与行军消费上,就比以逸待劳的魏国多几倍,可以说未杀一人已自损三千。结果只会越打自身的损失越大,因而使蜀汉与魏晋的差距,比和平共处还要越拉越大。

如果放弃北伐养精蓄锐以待良机,则一靠上下同心二靠益州天险,必使魏晋缓伐蜀汉先谋东吴。

如果必要时蜀汉懂得放下身段委曲求全,甚至不惜纳贡称藩,则完全可能熬到八王之乱,那时处于动乱的人才与普通百姓,都会象二战时人们投奔美国一样,投奔蜀汉这个避风港,因而使蜀汉人才济济人口大增,蜀汉就完全有机会与乱华的胡人一争高下。

当然,这必须后继有人,能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执行长期的战略。

历史不能假设,因为变数太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休养生息肯定比不自量力的穷兵黩武,要利国利民得多。


宙斯眼


既然是假如我就以假如为前提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北伐是无奈之举,一是为了实现他的抱负,二也是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其实在诸葛亮的内心他比谁都清楚,北伐的成功性很小。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诸葛亮孤注一掷,最终魂断五丈原!

假如诸葛亮放弃北伐,加强蜀国的行政管理,把国内经济搞上去,让人民的生活过得舒适,任人唯贤,惩治腐败,加上边境的防守,诸葛亮把心事用在国家建设上,蜀国一定会非常富裕,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人心也就稳定。社会就不会动荡不安!魏国也没有谁敢轻易去攻打蜀国,三足鼎立的局面会一直延续。

假如诸葛亮好好培养人才,选定好未来的栋梁之才,精心去培养,蜀国会一天比一天富强,但这些诸葛亮都没有认真的去处理,而是匆匆的北伐,他常年在外征战,朝政无能人好好打理,宦官把后主刘禅引入歧途,这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误。所以在他死后,蜀国一天天的衰败,直致灭亡!

我的观点是假如诸葛亮不北伐,好好经营蜀国,三国鼎立至少会延续一百年,晋朝也许就不会在历史上出现!


一本夏


三国乱世,你不出手,别人也会乘机而入。在军事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蜀国利用地势进行军事斗争,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因为分久必合,要从中探讨统一的方针,诸葛亮也看到曹魏家族政权的毛病,才敢多次出手北伐。

如果蜀国处于休兵状态,相信魏国的权力变更会加快,因为曹操死后,曹家再无灵魂人物。魏国如无外患,司马氏会提早夺权,因为士族的发展非常快。司马氏家族则是统一三国的中坚力量,会很快使蜀国灭亡。

所以说,诸葛亮的忧心忡忡是有道理的,不断为魏国加压,造成魏国内部分化加剧矛盾,为刘禅贏得三十年的统治时间。


闲适人家


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修养生息,那就没有这个问题存在了。为什么?个人见解:

第一 诸葛亮就不会成为千古一相,后面就没有其它人的事了。他不会被当做偶像存在,历史记载就很简单了,仅仅一个生平简介完事了。

第二 季汉有可能会丧失尚武之风,坐以待毙,诸葛亮负很大责任,历史上会留下骂名。

第三 按诸葛亮的理想,这个问题不存在,或许晚上那么三五年,一样会北伐,季汉会延迟几年灭国,或许还会早几年灭国。

第四 按第三点来看,晚上几年北伐,连先锋都找不到人了。

我实在找不出理由,季汉休养生息为什么不北伐?


一只熊猫压海棠8899


实际上,放弃北伐对于蜀汉来说不可能,因为蜀汉政权的政治宣言就是兴复汉室,放弃北伐等于放弃兴复汉室,其政权就没有合法性,就没有旗帜!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必定要线路行刘备遗志,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其《隆中对》说得很明白,待天下有变,一路军自汉中出,一路军自荆州出,而现在,荆州已失,天下未变,北伐显然不能成功。那是不是放弃北伐,休生养息,蜀汉就真能多撑几年?确实,蜀汉有地理之险,据险而守曹魏不容易打进来。但蜀汉休生养息,曹魏也在休生养,以曹魏的地盘和人口基数,两国国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后期蜀汉人才凋零,捉襟见肘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对于后期的蜀汉,诸葛亮就是块稳定国政的磐石,诸葛亮一死,蜀汉必亡。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顾一切的一次次北伐,一是希望延缓蜀汉灭亡,二是希望占据一些地盘,壮大蜀汉。三是希望能出现灭魏奇迹。很可惜,一个都未达到。虽然诸葛亮北伐失败,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为人们所敬仰,其也成了高尚,忠贞和智慧的代名词。


梁溪居士陆建荣


放弃北伐,休养生息,不一定亡国,放弃北伐改为南征,北边广置要塞以守为主,但不是一味守,多置情报网,以获信息,乘魏国出现昏君,民众造反,可攻中原。一味固守益州,则兵懈士怠,官员腐败易生,下层士民通往上层官员之路不通,则整个社会没有生机,应在东和孙权的情况下南征,以扩大战略纵深,修道路以联系镇守四方,此也是练兵的一种途径,官员晋升的途径,这样即能练兵,又能使官员有事做,创新兵制,即全国守备形成兵马轮换制,年年五分之一兵力全国轮换,将领在一个地方不超四年,这样全军可到任何地方作战,而将军不能反抗中央。休养生息不是简单坐守,而是变换方向以图进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