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枢:整天挑毛病,不如做些实事

但凡遇到麻烦,众人挑毛病的多,提建议的少,以实际行动帮助改善的就算凤毛麟角。

唐廷枢便是凤毛麟角之一。

这并非人们熟知的一个名字,他的身份,晚晴四大买办(唐廷枢、徐润、郑观应、席正甫)之一,则更加让人质疑。

买办?这个词总脱不开与外商勾结的意味,尤其在晚晴那样一个状态下,在多数人印象中,简直是罪过的化身。(文末附解释)

放下偏见——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做的事情、身后的评价。

1892年,60岁的唐廷枢在天津病逝,十三国的驻津领事馆在公祭日下半旗志哀,李鸿章亲自主持葬礼,唐山百姓为他建立“唐公祠”。

一个人,能赢得国内国外、官僚与百姓的一致认可,足见,他不是一个打嘴仗而是一个做实事的人。


唐廷枢:整天挑毛病,不如做些实事


编译第一部汉英词典

唐廷枢(1832-1892年)少年时期,曾在香港的马礼逊教会学堂接受过6年教育,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备受社会推崇,当时很多买办经常上门向他求教。

唐廷枢19岁就在香港开启了翻译生涯,在此期间,唐廷枢用了三年的时间,编译出一部《英译集全》,共六卷,这部书后来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汉英词典。

辞职,为了与洋人争利

31岁时,唐廷枢成为怡和洋行的买办,经营有方。

在怡和洋行工作10年,唐廷枢突然辞去他驾轻就熟、待遇丰厚的买办工作,就任成立不久、没有任何起色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

为何?据他的好友郑观应说,有一次,唐廷枢乘船由上海返回香港,途中遇到风浪,洋人船主限给每位乘客一壶水,而船中有一百多头羊,则满桶水任其饮用。

在这位洋人船主看来,中国人还不如羊,唐廷枢受此刺激,萌发与洋人争利的思想。

他任职轮船招商局,目的之一就是挽回利权,与洋商争利。

李鸿章的得力助手

1873年,应李鸿章之召,唐廷枢离开怡和洋行,入上海轮船招商局任总办,主持全局大计。

上任后,唐廷枢对轮船招商局进行了改组,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使招商局的股值一年之内翻了一倍半,开中国内地股市之先河。

经过几年的努力,招商局不仅拥有了长江和沿海航运的大部分市场,还拓展了南洋运输业务,同时远航英国、日本、新加坡、夏威夷和美国本土。

1876年,唐廷枢受李鸿章的委派,开始筹办开平煤矿。1885年以后,他完全脱离招商局,专管开平煤矿。

当时中国用煤几乎完全依靠进口,开平矿生产的煤炭,很快占领了大半个华北市场,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经济来源。

唐廷枢创办了上海历史上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西医医院;

赞助普育堂、辅元堂、清节堂等慈善机构;

支持文化教育,资助建立格致书院、英华书馆;

创办代表民族利益的《汇报》,资助容闳选拔第一批留美学生;

赈济山西、河北等地饥荒……

工作到最后一刻

从他教会学校毕业,进入职场当英语翻译,做洋行买办,为洋务派尽心竭力,唐廷枢还以独立商人的身份,创业无数:

投资当铺,经营地产,运销大米、食盐;创办水泥厂、堆栈、保险公司;开银矿、铜矿、铁厂;

逝世前一年,他还计划经营造纸厂;逝世当年,还在和朋友筹办金矿……

唐廷枢一生中兴办的企业达47家,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

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条铁路、第一台自产火车、第一家水泥厂,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等等。


唐廷枢:整天挑毛病,不如做些实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唐廷枢拓宽了视野,历练了才干,积累了财富,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许多弊端,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不少短处。

然而,他没有选择抱怨,反而激起爱国意识:他不能容忍洋人对华人的蔑视,不能坐看中国利权的丧失,不能坐视中国继续地衰败。

于是,他配合洋务派,努力去改变现状。

李鸿章夸他“胸有成竹”,丁日昌称颂他“才识练达,器宇宏深”;

在他60生辰之日,唐山矿区四十八乡绅父老子弟“同送万民牌伞”;

唐廷枢逝世时,上海《北华捷报》发表文章,称“他的死,对外国人和对中国人一样,都是一个持久的损失”。




什么是“买办”

买办一词是葡萄牙语(Comprador“康白度”)的意译,原意是采买人员。

明代即已出现“买办”一词,当时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服务于广东商馆外商的采买人或管事人。

后来,买办变成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一方面作为外商的雇员,得到外国势力的庇护;另一方面也是独立商人,可自营商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