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無城》:從三代秦漢城市考古看許宏的“無城觀”

這兩天在看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先生的《大都無城》,算是粗略的看完了。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於這本書的名稱也感到非常困惑,因為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對於古代都城那一定是“無邑不城”的,況且在我們中華大地上,無論是在什麼地方對於城一定不會陌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幾千年來不知道建造多少座城址,由於我們的中國的建築是土木結構,往往在一座城址廢棄之後,幾乎在很快的時間內就會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可以說是非常的環保。我們現在看到的古老的城址大多是明清建的為多,明之前的就很少很少了。需要指出的是,許宏先生在這的“城”指的是城牆,而非城市。

《大都無城》:從三代秦漢城市考古看許宏的“無城觀”

三代秦漢都城形態

在我們的印象中,幾乎所有的古代都城都有城牆,或者可以這麼說,城牆就是我們古代中國的都城建設的顯著特點,沒有“城牆“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經過考古發現,現在我們知道無論是唐長安城、宋汴梁城還是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由城牆環繞,根本不存在沒有城牆的都城。但是中國都城早期階段是怎樣的發展階段,就是都是由城牆環繞的嗎?許宏給出了答案,從夏王朝開始到漢代兩千餘年間,我國的都城都是不設防的,”大都無城“就是對漢代以前都城形態的概括。

《大都無城》:從三代秦漢城市考古看許宏的“無城觀”

何為城?何為郭?

我們要想弄明白”大都無城“的真正含義,還需要弄明白”城“和”郭“的含義。對於處於現在社會的我們,可能很多人都認為城郭是一種東西,其實這是兩種東西。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學過一首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裡明確的表明這”城“和”郭”是兩種東西。城我們都能理解,郭其實就是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以到城牆,郭是以城為前提的,沒有城就沒有郭。“城”又稱為小城或者內城,“郭”又稱為大城或者外城等。從這個角度來說,《大都無城》這本書中所提的“大都無城”,實際上指的是郭,也就是說在漢代之前的都城都只是有城而無郭。而不像後世的都城一樣有還幾重城牆,形成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等幾部分。

《大都無城》:從三代秦漢城市考古看許宏的“無城觀”

唐長安城平面圖

“大都無城”的千年城市形態

那麼從夏王朝開始到東漢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都城又是以什麼形式存在的呢?通過建國六十多年來的城市考古工作,幾部所有的都城遺址都已經找到,並做了相應的調查和發掘,大致瞭解了城市的空間佈局狀態,製作了下表:

《大都無城》:從三代秦漢城市考古看許宏的“無城觀”

中國古代都城城郭形態一覽表

我們發現從二里頭開始,一直到東漢洛陽城為止,絕大時間是以“宮城+郭區”的形式存在,而非“宮城+郭城”,而對於出現的“內城外郭”和“城郭”並立的現象,是在特殊的歷史、政治、軍事背景產生的。並非是這段時間的都城形態的主流,也沒有被一脈相承的繼承下來。

“大都無城”的存在意義

既然都城沒有郭城,那麼如何保護城市的普通民眾,我們知道宮城是統治者居住的,普通民眾只能居住在郭區,而不能去宮城,那麼都城應該如何設防呢?我們可以從一段史料中窺得一二。《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載: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結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務成功,民無內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
《大都無城》:從三代秦漢城市考古看許宏的“無城觀”

二里頭遺址平面圖

都成大多不築郭城的原因是因為居於中央的天子有諸侯守護四方,無需築郭城來自衛。同時國都採用不用郭城的形式更容易天子進行文德教化,為了使誥命遠播,不能將天子和諸侯之間用深溝高牆相隔,使教命傳達四方,這些觀念都應是早期都城沒有郭城的重要原因。

《大都無城》並不深奧,我在這只是將書中的引子部分和大家分享了一下,茶餘飯後希望大家可以拿來讀讀,可讀性還是很強的,也可使是我們更好的瞭解我國古代都城的發展演變規律。

(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出,喜歡的話,別忘了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