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母親與她們的孩子們

在傳統的日本社會里,關於兒童的本質的普遍認識與西方截然不同。在西方,母親們認為她們的任務是幫助有著高度依賴性的兒童在童年的成長過程中獲得獨立,因而從小就培養身體和心理獨立的意識。她們會鼓勵兒童自己探索新的領域,自信的兒童受到鼓勵,而情感依賴強的兒童會讓人皺眉頭。相反,日本母親認為兒童期發展的方向恰好相反,是從獨立走向依賴的過程。也就是說,新生嬰兒被看作是獨立分離的存在,母親要將他(她)培養成為依賴於社會其他成員而存在的一員,母親的任務也就是變成了使用各種教養手段,培養兒童儘可能地把自己與其他社會成員聯繫起來。

日本母親與她們的孩子們

對日本母親的描述揭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具體地說,身體親密接觸的程度要比西方母親與兒童的接觸多得多。例如,兒童會與父母同睡,白天母親也會和孩子保持身體的接觸,這種關係持續整個學前期。正因如此,日本的家庭關係被西方人稱為“肌膚”關係。兒童6 ~ 7歲以前被認為只具備有限的能力,只有過了這一年齡段,他們才會進入具有理解力的階段。在兒童階段早期,母親對他們要求很少,而且通常會縱容和溺愛,總的來說,表現出很強的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聯繫。

日本母親與她們的孩子們

對親子游戲的觀察,揭示了日本母親培養兒童的社會關係的方法。西方母親利用玩具來讓兒童注意它們的特徵和功能,從而鼓勵兒童觀察世界,日本母親則會將自己置於遊戲當中,並強調聯繫母親和兒童的規則。拿汽車玩具來說,西方母親會說:“這是汽車,看到了嗎?喜歡嗎?汽車有漂亮的輪子。”而日本母親則會說:“過來,這是汽車,我把汽車給你,你再把它給我,謝謝。”對日本母親而言,教孩子物體的名字和屬性意義不大,重要的是教會他們禮貌用語的文化習俗,玩具只是使兒童進入更緊密連接兒童和母親的社會儀式的方式。前者母親的目的在於使兒童的注意力集中在玩具上,而後者母親的目的在於使兒童的注意力集中在人際交流的方面。

日本母親與她們的孩子們

如此不同的態度自然導致兒童性格發展的不同結果。舉例來說,日本兒童最初會非常依賴父母,在與父母分離時情緒會很低落。另外,童年的經歷似乎有著更長遠的影響,這可以從人們一生都需要遵循群體的法則中看到,家庭內部產生的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在後來會進一步擴展到與夥伴和同事的關係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