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收藏界的傳奇人物:如何用40年時間讓20萬變成幾百個億

1979年,天安門前的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了“外賓服務部”,出售一些近現代畫家的畫,以換取寶貴的外匯支持國家建設,也改善博物館的經費不足。當時博物館出售的書畫作品一共9000多幅,有齊白石的,張大千的,還有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等畫家的作品。到了1981年,外賓服務部經營不下去了,因為賣得不好,而且國家單位賣東西也不好看,於是準備把這些作品打包拍賣。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名叫許化遲的人前往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參加活動。許化遲出生於藝術世家,其父許麟廬是齊白石的徒弟,也是榮寶齋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經理。得知這一消息的許化遲東拼西湊拿出20多萬買下了全部的作品。現在的20多萬不算很多,可在當時這可算是一筆鉅款了。我們來看看1981年的農副產品國家牌價:大米是0.142元一斤,食用油0.80元一斤,豬肉1.01元一斤,再看看1981年上半年北京的菜價:菠菜每斤7分錢,茄子每斤3角錢,菜花每斤2角6分。

當時默默無聞的這些人如今都是聞名中外的畫家了,但在當時那個物質匱乏,經濟落後的年代,書畫家都很清貧,生活也不容易,他們靠賣畫為生,一幅畫值不了多少錢,還經常賣不出去。在當時吳作人的潤格是一平尺5元錢,李可染8元,劉炳森6毛、8毛錢。劉炳森的畫二十元一幅,吳作人的畫也只賣二三十元一幅,就連齊白石的畫,也賣不上好價錢。1951黃賓虹的畫,一塊錢一張,還沒人要——因為不認識;1978年,許化遲花100多元錢買了張齊白石的畫,父親說買貴了,現在呢?

當時的書畫藝術品不值錢,很大程度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更別說拿出錢閒錢來收藏書畫。如今經濟水平提高了,人們解決了溫飽,也有了閒錢,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充實,這些畫的價值不斷被髮掘,開始大大提升。如今這9000多幅畫作到底值多少錢,恐怕無法估算,因為其中一些大師的畫作升值速度太快了,幾乎隔幾年就翻一倍,齊白石的畫至少都幾百萬一尺了。這些作品如果全部出售的話,說富可敵國有點誇張,千億級別的富豪應該不成問題。當初的20多萬增值上萬倍了。


書畫收藏界的傳奇人物:如何用40年時間讓20萬變成幾百個億

齊白石《山水十十條屏》


當然,我們不一定有當年許化遲20萬買9000張名家書畫的際遇,就算有那樣的機會我們也沒有那樣的經濟實力。但這也不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擁有十五年行業經驗的浦君藝術,帶您直接從作者手中取畫,來收藏一些自己喜歡並且買得起的真品名家書畫,就算這些收藏無法讓你一夜暴富,放在家裡提高一下生活品味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