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写神,徐悲鸿笔墨背后的文人精神

以形写神,徐悲鸿笔墨背后的文人精神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曾留学法国,学习西洋画法,回国的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徐悲鸿擅长人物、花鸟、走兽,他的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他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方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究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对当时画坛影甚大。

早年经历

徐悲鸿先生是江苏宜兴人,他的绘画最早启蒙于他的父亲徐达章,徐达章是当时的一位民间画师,对儿子徐悲鸿的教育很严格。他要求徐悲鸿在画画之前一定要先将“四书五经”这些该学的学问先学好,否则不能动笔墨。

从现在的相关记录可以得知他是从八九岁时开始正式画画的,在学画之初,徐悲鸿特别迷恋清末时期的一位画家吴友如。吴友如同他父亲一样,皆为民间画师,徐悲鸿在学画之初便临摹了他的大量作品,这也是徐悲鸿启蒙阶段的一个重要过程。

以形写神,徐悲鸿笔墨背后的文人精神

青少年时期的徐悲鸿所处的教育还是传统的私塾教育,当然那时已经有了一些比较现代化的小学,只不过并不普及,而且徐悲鸿的家境也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但也正是他的私塾经历以及他父亲从小要求他学习传统经典,从而对他以后的美学理念与创作画风都产生了很深厚的影响。

徐悲鸿在十二三岁时,由于宜兴发生灾害,他便跟随他的父亲到各个邻乡邻县去游走作画。这其实有点江湖艺人的味道,在这个游画的过程当中,他初步的认识到了人间冷暧与世态炎凉。没过多久,徐悲鸿便去了上海,那时的他希望得到一个半工半读的状态,但路并没有他想象当中的那好走。当时他往很多画报社投稿,但并没有得到认可。

以形写神,徐悲鸿笔墨背后的文人精神

第二次去上海时是他父亲过世后,这次他去上海后倒时得到了一些画报社以及广告公司的认可,不过对他人生当中意义最大的一次投稿是当时哈同花园的明智大学。明智大学当时要征集一幅仓颉画象,徐悲鸿一举中标,他用这次稿费达成了一次半年的日本旅行。

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日本绘画,我们现在有一些文献上有记载他对日本绘画的评价,他认为日本在花鸟方面对传统有很大的突破,但是评价日本绘画缺少意蕴。如果这些结论跟评价是他在游历日本时所得出的,那徐悲鸿对艺术的敏锐就绝非常人可比。

以形写神,徐悲鸿笔墨背后的文人精神

留学法国,改革中国传统绘画

1919年,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赴法国留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学习西方美术。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画的卢浮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

徐悲鸿先生到法画后对当时的写实主义画派非常重视,他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更加刻苦钻研画技,接受正规西方绘画教育的洗礼。

现在很多人觉得徐悲鸿在当时的现代画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或者说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继续对西方绘画的深入研究,而是回归传统,认为此举是不明智的、保守的。

以形写神,徐悲鸿笔墨背后的文人精神

但这个问题我个人以及有部分学者是觉得不能这么评价,因为如果结合当时的画情以及徐悲鸿先生自己在一些文字当中所述,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传统绘画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没落的地步。而且他认为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脱离生活,因为当时中国对文人画的传承完全是通过临摹的方式,不走到真山真水当中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徐悲鸿先生认为传统绘画走到了一个缺乏动力、没有生机的一个状态。

基于这样一个判断,他实际上是在找一种补充我们能量的一种生机,正是出于这些考虑,他认为写实主义或许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来说,是一剂非常有用的良药。

中国画之颓败,至今日以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之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画之目的,曰(维妙维肖),妙属于美,肖属于艺。故作物必须凭实写,乃能惟肖。待心手相应之时,或无须凭实写,而下笔未尝违背真实景象,易以浑和生动逸雅之神致而构成造化。——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

以形写神,徐悲鸿笔墨背后的文人精神

笔墨运用,以形写神

1927年回国后的徐悲鸿画了大量的奔马作品,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由于他的朋友圈多为学者文人,在日常的会友或交流当中随时随地的都画上一两幅,而且马所体现的精气神是他十分欣赏的。加上他对画马又颇有心得,久而久之,奔马的作品也就越来越多。

在我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奔马独步画坛, 而这些奔马当中又以《八骏图》最为著名。他以传说中周穆王的八匹宝马为题材,其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呼之欲出的形象寄托着自由与力量,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感受。

虽然《八骏图》最是著名,但它并不能代表徐悲鸿先生画马的最高水平,《八骏图》是画了八匹马,首先气势上非常雄浑,加上这件作品又是大幅的,从这些角度来说,很多人对此作的印象是很深的。但从很多专业角度来看,他很多体憩的马、卧马、奔马更得天然之趣味。通过笔墨,徐悲鸿先生的马还是能够体现很多中国水墨画精彩的东西。

以形写神,徐悲鸿笔墨背后的文人精神

徐悲鸿用奔马抒发了他内心的一种情怀,这应当归结于他所处的大时代下的背景,当时的中国各方面正在发展起步之初,同时也包括了外敌入侵这样一种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徐悲鸿把整个的社会气息,灌输到自己身上。当然这种情怀并非刻意的,应当是有一种自觉跟不自觉的状态,我们不能非常机械的认为他就是利用奔马这么一个题材去表达他某种情感。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觉跟不自觉的感受,便很自然的将其表现在画面当中,所以我们去看徐悲鸿先生笔下的奔马,各有姿态,各有妙趣。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绘画除了有较深的西方绘画理论之外,还能看到很深的传统笔墨功夫。

今天很多人看来就只会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认为徐悲鸿只不过是将西方的解剖、结构运用到了传统的绘画当中,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以形写神,徐悲鸿笔墨背后的文人精神

徐悲鸿提倡写生,反对摹古,《泰戈尔像》是他写生肖像画中的代表作,虽然他在这幅画中明显的运用了西方的绘画技法,但呈现出来的依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人物造型以线条为主,脸部染色结合素描方法,以形写神。

通过徐悲鸿先生的肖像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的一种学习,与此同时也能看出他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情感。《田横五百士》这幅作品完成于1930年,表现的是一个秦末的历史故事,当时他创作这幅作品时虽说还没有到日本侵华战争, 但也到了日本对东北等地区占领的下阶段。徐悲鸿先生正是通过这些画作来表达他和敌国侵略行径顽强抗争的一种精神。

徐悲鸿先生虽是一介文人,但是骨子里却有着古代文人的风骨,有着顽强的内在精神,而这也造就了他后来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