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铁齿铜牙纪晓岚》

许多东西读一遍是不够的。常常因为年幼或者单纯而无法尽窥其中意味。这其实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够不够丰富,能启发你的诸多思想,如果只是单薄得像一张纸或者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耐着性子读一遍也是浪费时间。但很多书借助中国人传统对知识的敬畏而浪费读者时间,这类产品倒也不在少数。另一方面是读者自己的解读能力。比如能否见微知著,从一多花联想到它的种子,它的落叶,它所经受的雨露阳光,与其他环境要素的交互,这就要求积累。

童年回忆:《铁齿铜牙纪晓岚》

但无论如何回归常识,对一个文艺作品做基本的判断,我认为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如果是过分高深的艺术,或者是皇帝的新装,或者是过于前卫,但既然都欣赏不了,又何必故意附庸风雅呢?人常常因为周围人的压力而违心,大可不必。

就比如我看《铁齿铜牙纪晓岚》,小时候自然是看过的,却连故事情节也记不得,只剩下和珅那油腔滑调的口吻,纪晓岚化险为夷的机警,皇上的一锤定音。至于女主角居然都没什么印象,哎毕竟年轻。再看的时候是在b站,有很多新东西。比如弹幕,比如可以快进。

于是看到有人在核对历史事实,在对其中角色的演技评头论足,在不断地热情呼吁和珅和纪晓岚“如果这都不算爱”。我可以从中窥见其他观众的意见。自然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历史剧大家经常容易有“考据癖”,比如说这人实际上是怎样的结局,怎样的经历。固然好,却失去了味道。所谓艺术,其实就是对真实的夸张,我们希望表演者逼近真实,正是因为知道,这并不真实。反倒是这样的适当扭曲和变形,艺术作品更有表现力。

至于演技,我也很感叹。初听郭德纲于谦相声的时候,郭德纲随机应变,最后唱一段,满堂彩,感慨行行出状元。看到王刚和张国立说学逗唱,各省方言信手拈来,张国立唱过信天游,摆摊显示过口条,脸上的表情拿捏得恰到好处。更不必提王刚老师不知道私下藏了多少的武器库,嬉笑怒骂无奈偷乐,各种表情惟妙惟肖。

童年回忆:《铁齿铜牙纪晓岚》

小时候体会不到这些,只盼着好人快快获胜,坏人速速败退,沉溺于情节的推进。现在则不一样,尤其是对大团圆的结局已经脱敏,反倒是不完美的结局更出人意料之时,还能被这样一部基本已经过时的电视剧拴住,多亏了这帮老戏骨的演技。

童年回忆:《铁齿铜牙纪晓岚》

所谓专业,就是这样,你不懂,但你可以直观地欣赏和感觉到其中的美妙,被拉进去,英文里的“involve”。

细想起来,其实已经很少看国产剧了。基本都是美剧、英剧,也看过不少人讲述,国产剧是有一个巅峰期的,诸如《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但作为一个90后,并没有真正经历过这些,终归是隔层摸。

童年回忆:《铁齿铜牙纪晓岚》

幕后编剧史航

自己有些印象的,反而是《武林外传》,《风云》,还想的起来。但肉眼可见的是,似乎口碑收视率均好的国产剧,越来越少了?

期待我们的文艺作品,能真正跟得上时代,讲述我们的心里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