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任:捐款大方,对自己却十分寒酸,身穿廉价外套,每天上班挤公交

溥任:捐款大方,对自己却十分寒酸,身穿廉价外套,每天上班挤公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中国古代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旧朝代的没落终会引起国人的伤心和孤寂,不管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感慨的都是朝代更迭后的失落与遗憾,对普通百姓而言,感慨一番过段时日或许就会恢复正常生活,但对前朝的皇室子弟,亡国之痛会伴随他们一生,因为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覆亡后的皇室子弟有不少,也是离现代社会最近的一代皇室人,在他们其中有一位后人,坐拥无数文物和房产,是一位有背景的“富二代”,但却将钱捐给了国家,一生只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老师。

最无野心的皇室之子

此人叫溥任。一听姓氏便知他和溥仪或许有点关联。没错,溥任是溥仪和溥杰同父异母的弟弟,他的奶奶是大名鼎鼎的老佛爷,

光绪帝则是他的爷爷,由此可见,溥任的背景足够深厚。溥任于1918年生在摄政王府,现已改为宋庆龄故居,其父为载沣母亲乃侧福晋邓佳氏。

溥任:捐款大方,对自己却十分寒酸,身穿廉价外套,每天上班挤公交

在人们眼里,摄政王府算是一块风水宝地,因为这里头出了两任皇帝,分别是光绪帝和溥仪。不过父亲载沣天生喜欢自由,对朝政更是毫无兴趣。

加之受第一代醇亲王奕譞影响,他每日只沉浸在书本里,对政事不闻不问。据说奕譞过五十大寿的时候,做了一面桦木镜,镜面上写着"有镜之名无其用,吾人鉴之宜自重",此乃奕譞用一生领悟到的真实感受,作为第二代醇亲王的载沣对此领悟较深,一直坚持远离政治漩涡。

在几个儿子当中,载沣最喜欢的就是最小的儿子溥任,因为溥任跟他最像,喜欢读书做学问,不喜欢政事。

溥任:捐款大方,对自己却十分寒酸,身穿廉价外套,每天上班挤公交

据说辛亥革命后,载沣不再担任官职,职务解除后载沣落得一身轻,非常开心,之后便开始享受生活,读读喜欢的书籍,观察观察天象,还叫他的孩子们识星宿辨日月,快哉悠哉!在这些孩子中,载沣教的最多的是溥任,其思想也定会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无野心。

屡屡搬家

时局动荡,在紫禁城受民国政府供养的溥仪在冯玉祥的逼迫下逃走,而载沣也被迫带着溥任举家搬迁到天津的静园。

随后过上了隐姓埋名的日子。据说载沣在天津尤为小心,他嘱咐溥任尽量少与人交流,一放学务必回家,且还给溥任取了一个新名字 “金友之”。而对外他们宣称住宅是 “王公馆”, 载沣认为只有这样平静的日子才能延续下去。

事与愿违,溥仪于 1932年在日本的引诱下登基为帝,幻想着恢复大清国,载沣一眼便知这是日本人下的套,载沣虽然对溥仪的各种做法都不支持,但自己的儿子身处为难,他还是想帮一把,于是又秘密前往东北劝说溥仪。

鬼迷心窍的溥仪对父亲的劝说无动于衷。载沣无奈离开了东北,又回到天津。几个月后,载沣决定再次搬回北京,就此,他们在醇亲王府定了居。在这里,载沣继续教着溥任书本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溥任:捐款大方,对自己却十分寒酸,身穿廉价外套,每天上班挤公交

办学校当老师

1945年,中国获胜,社会秩序亟需恢复,政府为了解决办公住址不足问题,

四处征用皇室的老宅。而醇亲王府也在征用范围之内。载沣在这里住习惯了,自然不想被征用,否则全家老小都得流离失所。

为了继续留在醇亲王府,溥任便到处打听,最后他得知若将在王府里办一所学校,那就不会被征用。听到此消息溥任随即同父亲商量,二人一拍即合。他们本身就是博学爱教书之人,若办了学校,既可以继续居住,还能将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堪称一举两得的美事。

最后学校设在醇亲王府内的净业寺旧址,取名“竞业小学”,董事长由载沣担任,校长由溥任则当。至此,溥任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本着教书育人培养栋梁的宗旨,竞业小学每年都会招生,人数最多的时候高达200余人。

如此成功有名气的学校,是载沣和溥任多年的心血换来的,不过当国家提出公私合营办学的号召时,溥任毫不犹豫将学校和手上所有房地产都交于国家。不过即便溥任不再当校长,但他依然任教于多所小学,当一个平凡的老师,直到1988年,到了退休年龄才结束了教师生涯。

为人耿直热心公益

一向正直、淳朴的溥任,退休后没有拿着手上拥有的各种文物到处吹嘘,而是和老伴默默无闻地居住在南鼓锣巷的一处破旧普通的平房里。

溥任:捐款大方,对自己却十分寒酸,身穿廉价外套,每天上班挤公交

退休后的几十年里,他不断将王府中的文物捐赠,据说足足有上千件,其中包括"醇亲王宝"金印、镀金册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价值多则达上千万

,但溥任认为,只有给了国家,才有价值,这也是他的祖先所希望的。除此,他还不断向希望小学、灾区等捐款,退休后无偿大方将钱捐出,但溥任对自己却是十分的寒酸。

晚年的溥任,开始专注对清史的研究,作为局中人的他研究起来似乎更得心应手。除此,他还醉心于作画写字,每次书画拍卖后的钱,他都会捐给各个公益机构。别看溥任老先生捐赠起来出手甚是大方,但他过的日子却几位清贫,甚至比普通百姓还寒酸,据说他的外套多为二三十块钱的廉价便宜货,而每天上班也是挤公交。

据说有一次他去办讲座,来回的出租车可以报销,但他为了省钱,直接骑了辆自行车前往。他的老伴对这些做法也尤为理解,二人晚年的生活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维持。

溥任曾说过:“说实话,甭看我们是皇族,可我这一家人从来不靠吃“祖宗饭”,这是全家人感到最光荣的!”或许这正是他将所有文物和房产捐赠给国家的初衷吧!前些年,这位淡泊名利、一生清贫的“富二代”溥任长眠于八宝山,以97岁的高龄寿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