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唐朝那些诗人之宋之问(上)

人物标签:创建沈宋体,律诗定型者,失败的政治家

上篇骆宾王的时候就说要讲个故事,那么现在正式开讲,事先说明这个应该是无中生有的故事,唐代考工员外郎宋之问,因事被贬,流放到江南,期间来杭州灵隐寺散心,晚上就落榻在寺里。宋先生晚上睡不著,一个人在长廊上踱步,抬头看明月当空,不想来了诗兴,“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憋了半天终于写了第一联,但是又感觉不是很满意。廊边禅房有老僧问道:“年轻人,不好好睡觉,在此感叹啥?”宋之问说:“弟子刚才我想赋诗以题此寺,无奈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年轻人,你把现在得到的句子念上一边。”宋之问随即把刚才那一联给吟了下,老僧听完后,反复吟诵了几遍,便说:“为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宋之问十分惊讶,心道这老僧不是一般人,片刻间就能吟出如此美句。受老僧启发,宋子文把后面的句子都给补齐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但不管是宋之问自己还是后来的读者,都觉得额联(诗第二联)是全篇最佳之处。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老僧,想请教一些有关于诗词的知识,不想老僧早就不见踪影,寺中有知道底细的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徐敬业战败后隐居于此。”宋之问想原来是高人在此。这个故事一方面突出了骆宾王的诗才和人品,同时也对比了宋之问,总体来说,宋先生是一个被政治耽误了的文学家,革命者属于时代先锋,而政治者就往往老于世故,而且宋先生处在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代,站队伍选阵营是每天都在思考的事,可惜的是我们的宋先生老是抱错大腿。

先来说说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此人有三绝闻名当时,那三绝呢?文学、书法还有神力,而宋之问就是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弟弟宋之逊继承了草书和隶书,另外弟弟宋之悌骁勇过人,三兄弟分别继承了一样,三绝传三子也不失一代佳话。宋之问在唐高宗675年考上进士,681年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天授元年690年,武后称帝,召宋之问和杨炯(后被沈佺期取代)为洛阳西入阁,成为天子顾问并御用诗人。和普通的诗比起来,御制诗相当于命题作文,始终围绕着歌功颂德拍皇帝马匹这一主题展开,而普通的诗可以借题发挥,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由于受限制比较多,所以说做诗人难,做御制诗人更难,这是一个很难适应的职业,而宋之问却混的游刃有余,风生水起。

其中有两则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则是武则天巡视组到达洛阳龙门,要求在场的大臣们赋诗一首,其中左史东方虬出手最快,第一个交了答卷,武则天看完后觉得很不错,随即赐了锦袍一件以示奖励,很快,宋之问的答卷第二个交上来,武则天看完后觉得比东方虬的好了太多,锦袍只有一件,武则天就把赐给东方虬的那件转赐予宋之问,宋之问的那首诗就是《龙门应制》。另一则是唐中宗时,正好是正月三十,中宗带着群臣在昆明湖游园,想不到兴致来了赋了一首诗,让大家写诗附和,这种应制诗很难写,写的犹豫了,皇帝会觉得你有怨气;写的激昂了,皇帝会觉得你有想法;你写的现实主义,皇帝会觉得你在批判他;你写的虚幻主义,皇帝会觉得你不务正业。所以歌颂主义大行其道,这对在场的大臣来说都是长期的锻炼,基本都拿手的很,结果不多时收集到了一百多篇,但是就算是拍马屁那也需要技巧,不能拍的太直接也不能太含蓄,要恰当主义来拍,这样才能拍的不落痕迹又让人舒服。皇帝让才女上官婉儿(据说生的时候带着一把秤,能称量天下才学)坐在结彩楼上做裁判,觉得不好的作品就扔下来,最后留下最好的,一时间纸片纷飞,大家都拿到了自己写的陋作,唯有宋之问和沈佺期的还没有被扔下来,过了很长时间,又飞下一纸,原来是沈佺期的,上官婉儿说道:宋沈两位的诗都写得很好,不下上下,但细细品味下,最后一句才分出伯仲,沈佺期的最后一句是“微臣凋朽质,羞观豫章材”,行文到此结束,诗气已尽;而宋之问的尾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不但用典传奇,而且言尽而诗意未尽,故稍胜一筹。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连沈佺期自己都觉得输的不冤。

如果宋之文先生一心玩文学,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代文学大家,但是他偏偏爱上了政治,由于出身并不高贵,他总想着攀附权贵籍着往上爬。这个就是宋先生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学史的伤心,就如刚才那个尾句也体现了宋之问的性格,总体来讲虚伪而且高调,所以写诗也是大开大合,不留余地,下一讲我们再把“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给大家认真解读下。

下一篇:宋之问(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