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千年文化縮影,你也可以懂一點

何為古琴?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絃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距今至少有三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絃,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絃;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屬於八音中的絲。它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的“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大量詩詞文賦都中有琴的身影。琴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養性,乃至以琴靜心悟道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古琴,千年文化縮影,你也可以懂一點

古琴


琴文字起源

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周朝時,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

《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詩經·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

《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古琴,千年文化縮影,你也可以懂一點

詩經.風雅頌

這說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

三籟琴音

中國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它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

“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

這裡的“靜”還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古琴的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

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

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

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


古琴,千年文化縮影,你也可以懂一點

三籟琴音

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琴調

古琴調式有35種,按五聲音階定弦,正調音域有四個八度一個大二度。

古琴的表現力特別豐富,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揮出很多藝術表現的特色:

散音嘹亮、渾厚,宏如銅鐘;

泛音透明如珠,豐富多彩,由於音區不同而有異;

按音發音堅實,也叫“實音”,各音區的音色也不同;

各種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細緻的表現力。

樣式構造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般寬約六寸。一般厚約二寸。

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與古時的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

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神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劍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

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古琴,千年文化縮影,你也可以懂一點

七絃古琴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絃琴。

就構造而言,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文化

百家爭鳴,對於學術的發展能夠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藝術,不同地域、不同師承的琴家的風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師承的琴家的風格也是各有特點而不盡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風格。所以,在琴的領域,也同樣有流派之說。

所謂流派,是指學術、文藝方面的派別。這裡所說的派別,是指依照共同的義理或風格而探討學習的不同的群體。琴文化領域,也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存在著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觀點和風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體,就是所謂琴派。同一琴派中的所謂共同特點,一般取決於地方色彩、師承淵源、本派所依據的傳譜、琴學觀點及基本演奏風格。

琴派

琴派是怎麼形成的呢?琴樂是人心靈的外在體現。不同琴家,對於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資、性格、個人修養、思想境界、心理狀態的影響。隨著理解的不同,流露於指下,則神韻各異,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相近者,最終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約可總結為三個,即:地域影響、師承影響、傳譜不同。

所謂地域影響,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於尋師訪友,相互切磋琴藝,加之民風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響,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如廣陵派、諸城派、燕山派、蜀山派、嶺南派等皆與地域有關。

所謂師承影響,是指卓越的琴學家,由於其深厚的造詣,獨樹一幟,得到大眾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繼隨之學習。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師承體系。同一師承的琴家,遵循恩師的教導,往往對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風格相同或相近,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傳譜不同,是指隨著琴譜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譜鑽研琴學。學習同一琴譜的琴家,則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漢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馬相如、楊雄、諸葛亮、姜維等人。晉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為嵇康。自唐朝起,琴學流派就已見於著錄。北宋時,亦有京師、兩浙、江西等流派。到了明朝,江、浙、閩派也有很大影響。明末清初以後,至於現代,相繼又出現了“虞山”、“廣陵”、“浦城”、“燕山”、“九嶷”、“諸城”、“梅庵”、“嶺南”等著名琴派。

傳承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千年文化縮影,你也可以懂一點

高山流水覓知音

古琴是中國文化幾千年沉澱的縮影,關於古琴的種種,三言兩語永遠無法體現出其魅力所在。我們要學習古琴中帶給我們的高貴氣節,對傳統文化加以傳承,使其蓬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