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味中藥——知母

介紹一味中藥——知母

《本草綱目》記載,[知母]中藥

【別名】蒜辮子草、羊鬍子根、地參

【介紹】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乾燥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習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乾可作中藥使用。《本草綱目》

【性狀】本品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cm,直徑0.8~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並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

介紹一味中藥——知母

中醫認為知母是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性味苦、寒,歸肺、胃、腎經,作為中藥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的功效,是清熱瀉火藥。但因其性寒質潤,有滑腸作用,故脾虛便溏者忌用。

介紹一味中藥——知母

主治功能

《本草綱目》曰:“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瀉火,乃二經氣分藥也。”因此,知母可以治療:

1.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知母有清熱瀉火除煩的作用,與石膏配伍有協同之效,如白虎湯。《本草綱目》

2.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痰稠等症。本品有清瀉肺火、滋陰潤肺之效,常與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如二母散。《本草綱目》

3.陰虛火旺,肺腎虧所致的骨節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症。知母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常同黃柏相須為用,配入養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本草綱目》

4.陰虛消渴,症見口渴、飲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陰潤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如玉液湯。《本草綱目》

介紹一味中藥——知母

中醫方劑

知母茯苓湯。出自《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九。具有養陰清肺,祛痰止咳之功效。主治《黃帝素問宣明論方》:肺痿,喘咳不已,往來寒熱,自汗。《女科萬金方》:產後身熱,,吐痰咳嗽,或時見血,自汗喘息。

方法:茯苓(去皮)、甘草各一兩,知母、五味子、人參、薄荷、半夏(洗七次)、柴胡、白朮、款冬花、桔梗、麥門冬、黃芩各半兩,川芎三錢,阿膠(炒)三錢。

介紹一味中藥——知母

食藥同源

知母平時可以與鵪鶉一起燉湯喝,需要時可以準備知母十克,薏米三十克,鵪鶉二隻,生薑三片,把知母的薏米提前用清水浸泡,把鵪鶉清理乾淨,去掉腹中的髒東西,與生薑一起入鍋,加清水燉制,開鍋以後再燉兩小時,然後加鹽調味以後服用,它對人類風溼骨痛和關節能腫有明顯的預防和緩解作用。

介紹一味中藥——知母

中藥名稱由來

關於知母的名字,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從前有個孤寡老太太,無兒無女,年輕時靠挖藥為生。老人有個願望,就是找一個可靠的年輕人繼承自己的衣缽——治病救人。有幾個富商都想借學醫之名,接她去家裡住,騙她的醫術,但見她並沒有傳授的意思,都將她掃地出門。一天,她蹣跚地來到一個偏遠山村,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門口,響聲驚動了這家的主人。主人是一對年輕打樵夫婦,兩口子很善良,把老太太認作乾媽,把她留了下來。

老人就這樣過了三年多的幸福時光,到了80歲的高齡。這天,她叫兒子揹她上山,指著一叢線型葉子、開有白中帶紫條紋狀花朵的野草說:“把它的根挖來。”樵夫挖出一截黃褐色的草根,問:“媽,這是什麼?”老人說:“這是一種藥草,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為什麼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認藥麼?”樵夫想了想說:“媽是想找個老實厚道的人傳他認藥,怕居心不良的人拿這本事去發財,去坑害百姓!”老太婆點了點頭:“孩子,你真懂得媽的心思。這種藥還沒有名字,就叫它‘知母’吧。”後來,老太太又教樵夫認識了許多種藥草。老人故去後,樵夫改行採藥,但他一直牢記老人的話,真心實意為窮人送藥治病。

介紹一味中藥——知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