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蛋白“雙殺”進攻通道被發現

本報訊(記者李晨 通訊員許天穎) 近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病理學》發表了Bt殺蟲蛋白對棉鈴蟲的一種新型“雙通道”殺蟲機制,這一機制由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吳益東團隊發現。

Bt毒素蛋白是一種對棉鈴蟲具有顯著活性的殺蟲蛋白,我國自1997年開始種植Bt抗蟲棉。近年來,田間棉鈴蟲對Bt殺蟲蛋白Cry1Ac抗性個體頻率逐漸增加。論文通訊作者吳益東認為,明確Bt殺蟲機制和棉鈴蟲Bt抗性機理,是開展Bt抗性預警、制定抗性治理策略、開發克服抗性新技術的重要基礎。

據介紹,棉鈴蟲幼蟲攝入Bt毒素蛋白後,Bt毒素蛋白在幼蟲中腸上皮細胞微絨毛上識別受體,並與一系列受體蛋白相互作用後在中腸細胞膜上形成通透性孔道,使中腸細胞破損、脫落,幼蟲停止取食並死亡。棉鈴蟲對付Bt蛋白的一種重要機制就是受體功能喪失,使Bt毒素蛋白穿孔效率下降或不能穿孔,導致Bt毒素喪失殺蟲活性。

該團隊最新研究發現,棉鈴蟲ABC轉運蛋白ABCC2和ABCC3均為Bt受體,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分別敲除這兩個基因,不能獲得Bt抗性。但同時敲除這兩個基因後獲得了超過1.5萬倍的極高水平抗性。“這意味著,同時敲除這兩個基因會使Bt蛋白對棉鈴蟲的進攻完全失效。”吳益東說。

棉鈴蟲和Bt蛋白的攻防之間,存在著相互適應、協同進化的複雜關係。在Bt蛋白對棉鈴蟲“雙通道”殺蟲機制的壓制下,棉鈴蟲可以避其鋒芒,在Bt蛋白進攻薄弱環節進化出新的抗性機制。Bt蛋白“雙通道”殺蟲機制的揭示,不僅為Bt作用機理和害蟲抗性機制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視角,也為開發新的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啟示。這意味著新一代Bt棉花可以通過聚合多個不同的Bt殺蟲基因,對棉鈴蟲形成“多通道”殺蟲機制,從而有效延緩棉鈴蟲Bt抗性的進化速度。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08427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