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陌生人交談》3:“微表情”靠譜嗎?


《與陌生人交談》3:“微表情”靠譜嗎?

今天我們繼續講格拉德威爾的《與陌生人交談》這本書。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更好地識別假話呢?你可能聽過一個說法叫“微表情”,說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表情來判斷他是否在說謊。微表情真的這麼有用嗎?


這是一個大反轉的故事。

*

你也許記得,2009年有個美劇叫《千謊百計》(Lie to Me)特別流行,這個片講的就是如何通過微表情判斷謊言。電視劇告訴我們,人的心理活動都會寫在臉上,想掩飾也掩飾不了,只是有時候稍縱即逝 —— 只要你能捕捉到那個表情,你就能看出來他在想什麼。

這個說法不是電視劇瞎編的。微表情理論的創始人是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他在1978年出了一本非常厚的書,提出一套“面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簡寫為 FACS)”,把人面部肌肉的運動分成了43種,這就是微表情。而人的每一個表情,都可以分解成這 43 種微表情的組合 [1]。


比如你坐飛機登機的時候,空姐會給你一個禮貌性的微笑,就像下面這樣 ——

《與陌生人交談》3:“微表情”靠譜嗎?

這個笑容很勉強,只有“兩個嘴角上翹”這一個動作,它的 FACS 編號是12。


如果是真正的、會心的笑,則是下面這樣的 ——

《與陌生人交談》3:“微表情”靠譜嗎?

這個笑容,除了嘴角上揚之外,兩個腮幫子也要有動作,它的編號是12 + 6。

所有表情都可以用這些編號描寫。研究者一看錶情就能說出編號,一看編號就能想到表情,進而判斷那個表情代表的心理活動。

比如說,在美劇《老友記》(Friends)中,羅斯發現他的妹妹莫妮卡和他的好朋友錢德勒成了男女朋友,他感到非常不滿!當時羅斯的表情,用編號描寫就是10+16+25+26,代表既憤怒又噁心。

《與陌生人交談》3:“微表情”靠譜嗎?

如果你對照著艾克曼老師的微表情系統看《老友記》,你會發現劇中人物的每一個表情都無比精準。哪怕你把聲音關了,都差不多能看懂劇情。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能看懂這些表情,就能說明這些表情代表人的內心嗎?就能說明我們也會表現出這些表情嗎?


……要知道能聽懂普通話的人,自己可不一定說普通話。你不需要是個風情萬種的女人,也能看懂女人的風情萬種,對吧?

*

艾克曼有兩個非常強的論斷。第一,人的表情是全世界都一樣的,不管你是哪裡人,看到同樣的表情就能領會同樣的意思;第二,表情和內心活動是一致的,只要你有這個情緒,就一定會反映在臉上。

正因為這兩個論斷,微表情才能被用於判斷說謊,對吧?

格拉德威爾曾經對這兩個論斷深信不疑。在他2005年出的《眨眼之間》(Blink)這本書中,格拉德威爾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講艾克曼的微表情理論。正是格拉德威爾幫著把微表情變成了流行文化……


但是,在現在這本《與陌生人交談》中,格拉德威爾把微表情學說叫做……“民間心理學”。格拉德威爾“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推翻了自己十四年前鼓吹過的說法。他在這本書中專門寫了一個很長的註記,綜述了近年來人們對微表情的最新研究,認為艾克曼的兩個論斷全是錯的。

*

所有文化對錶情的解釋都是一致的嗎?1960年代,艾克曼專門跑到巴布亞新幾內亞,調查那裡過著原始生活的島民,他的結論是那些人雖然與現代文明隔離,但是有跟我們一樣的表情。這個結論,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質疑。艾克曼並不懂當地人的語言,互相交流都有問題,他的研究方法很粗糙,統計數據也很模糊。

2013年 —— 注意這時候格拉德威爾的《眨眼之間》已經出版九年了 —— 有研究者去特羅布裡恩群島,又測試了一遍原始部落對主流文化的表情有什麼反應。選擇特羅布裡恩群島的好處是當地原始部落描寫感情的語言特別豐富,而研究者非常理解他們的語言。

研究者找了代表人類六種表情的照片,包括“高興”、“悲傷”、“憤怒”、“害怕”、“噁心”和無表情的“中性”。讓西班牙的小學生們看照片識別這六種表情,準確率非常高,基本在90%以上。一張被研究者標記為憤怒的照片,西班牙人看是憤怒,咱們中國人看也是憤怒,沒問題。

但是特羅布裡恩群島的島民對這些表情的解讀,和我們很不一樣。


比如我們認為是“自己很害怕”的表情,他們認為是“想要威脅對方” —— 意思正好相反!再比如下面這張照片,我們認為代表憤怒 ——

《與陌生人交談》3:“微表情”靠譜嗎?

而當地人似乎很不熟悉這個表情,什麼解讀都有,有人認為是恐懼,有人認為是悲傷,只有 7%的人認為是憤怒,但是有20%的人認為是高興!

這麼說來,對錶情的解讀,其實是由文化決定的。中國人、美國人和西班牙人都認為這個表情代表這個情緒,那可能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看同樣的電影和電視劇,我們是互相學來的。


有歷史學家考證說,古羅馬和古希臘的人,他們的表情就和我們今天非常不一樣。如果你讓古羅馬人看《老友記》,他們會覺得劇中人的表情很奇怪。

*

好,那作為主流文化中的現代人,同樣的情緒,會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表現出同樣的表情嗎?不會。

有個實驗是這樣的。你作為一個受試者被領著去參加測試。你穿過一段長長的走廊,進入一個房間。你坐在那裡聽一段錄音,然後回答了幾個問題。主持人說你可以離開了。

你打開房門,發現外面的走廊居然不見了!變成了一個很大的綠色房間,房間的正中擺著一個沙發 —— 你最好的朋友,正坐在沙發上衝你笑。

這個場景會不會讓你感到非常驚訝呢?當然會。被選中的全部60個受試者都感到非常驚訝,而事實上這個實驗要的就是你的驚訝。在你聽錄音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把外景給換了。


那驚訝是什麼表情?根據 FACS 系統,驚訝表情可以分解為三組動作:第一組是 1+2,代表眉眼上揚;第二組是5,眼睛變寬放大;第三組是25+26,下巴往下。

《與陌生人交談》3:“微表情”靠譜嗎?

《與陌生人交談》3:“微表情”靠譜嗎?

《與陌生人交談》3:“微表情”靠譜嗎?

這個描述完全符合我們對驚訝表情的認識,對吧?

那你真的驚訝的時候,會表現出這個經典的驚訝表情嗎?實驗結果是隻有5%的人做到了全部三組動作,有17%的人做到了其中兩組,剩下78%或者只做到了一組,或者乾脆就是完全不一樣的表情。


內心萬馬奔騰的人,可能面無表情。

*

如果每個人說謊時的表情都可以不一樣,你又怎麼可能靠看錶情識別說謊呢?

回到咱們上次說的那個看錄像分辨真話假話的實驗。有研究者專門請到了司法系統中有十五年以上經驗的審訊專家來做識別測驗。

錄像裡有些說假話的人可以說是“透明人”,這種人的表情完全能反應內心活動。對於透明人,咱們普通人的判斷準確率是70%-75%,而審判專家的準確率是100%,他們的確非常善於識別表情。

但有些人的表情和內心活動是不匹配的,不符合 FACS 系統。有的人說謊話的時候很鎮定,有的人說實話的時候還挺緊張。對於這類人,庭審專家的判斷準確率只有20%。

還有第三種人,則是善於偽裝的高手,會用別人說實話的表情說謊話 —— 對這類人,庭審專家的判斷準確率,只有14%。


在電視劇裡,一個人在說假話的時候,會不敢和你對視,他會把眼睛看向別的地方!但真正說謊的人並不是這樣的。

*

格拉德威爾特別列舉了一個事實。我們知道按照美國的法律,一個犯罪嫌疑人在被捕之後、正式上法庭之前,是可以被暫時保釋出來的,回家等待審判。是否允許保釋,由法官決定。法官最擔心的是嫌疑人在保釋期間跑了,或者再犯別的罪。而法官要做這個判斷,總會把犯罪嫌疑人叫到眼前來,當面聊一聊。法官,需要看這個人的表情。

但是有人做了一套計算機系統,不看錶情不對話,只用嫌疑人的犯罪記錄來判斷是否應該允許保釋 [2]。而研究結果是,這套冰冷的計算機系統的判斷準確率,比法官高出了 25%。

這可是一個非常大的差異。特別是被計算機系統識別為最危險的1%的嫌疑人,法官竟然給了他們48.5%的保釋率!法官非常不擅長識別最危險的犯罪分子。

比如有一個男的因為試圖槍殺自己的女友而被捕。他已經開槍了,只是因為子彈卡殼,才沒殺成。對計算機來說這是最兇狠的人,絕對不能保釋。可是在法官眼中,這個人的行為很低調,舉止很溫柔,眼神中還有強烈的悔恨感……法官給了他保釋。結果就在保釋期間,他開槍殺死了女友。


冷血殺手的表情,並不像冷血殺手。

*

1938年,二戰還沒正式開打的時候,歐洲各國領導人都覺得希特勒有可能要挑起戰爭,唯獨英國首相張伯倫不信。張伯倫非常不想開戰,為了說服歐洲 —— 也許是為了說服自己 —— 他親自去德國見了希特勒兩次。外界都把希特勒說的那麼神秘,這回我倒要好好見見,必能加深理解消除誤會!

張伯倫和希特勒相處得還真挺好。希特勒用雙手和張伯倫握手,張伯倫心想這是把我當好朋友啊!兩人每次都談了好幾個小時,有一次還是在希特勒的私人住所談的。

希特勒一再向張伯倫表示,他最大的野心就是收回捷克斯洛伐克佔領的德國領土,並沒有引發歐洲大戰的想法。張伯倫相信了,他還特意找了張紙讓希特勒把這話寫下來,兩人都簽了字。

張伯倫是唯一一個見過希特勒本人的歐洲領導人。丘吉爾從來沒見過希特勒,但丘吉爾認為自己比張伯倫更瞭解希特勒。丘吉爾說,張伯倫和希特勒的見面,是英國曆史上最愚蠢的外交事件。


希特勒很快就入侵了波蘭。

*

今天我們重新認識了表情。以前我們講《平均的終結》的時候就說過,把人按照“性格”分類,其實根本不靠譜。人的性格和具體的情境密切相關,不能一概而論。而今天看來,表情,也是如此。

民間心理學家總愛說外向的人如何如何、內向的人如何如何、說謊的人如何如何、自信的人如何如何……其實這些很大程度上是文藝作品給我們塑造的刻板印象。達成共識的東西未必就是對的,有時候你聽聽星座分析都會以為說的就是自己!


真實世界裡的人和人非常不一樣,真實生活不是電視劇。

註釋

[1] 我看到的一個FACS版本是分成了47種微表情,但意思都是一樣的 https://lietome.fandom.com/wiki/Facial_Action_Coding_System

[2] 我們專欄以前講過一個類似的事情,比這個複雜得多:一道燒腦的“歧視”題。

[3] 《平均的終結》:性格……到底是什麼意思?


《與陌生人交談》3:“微表情”靠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