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陌生人交谈》3:“微表情”靠谱吗?


《与陌生人交谈》3:“微表情”靠谱吗?

今天我们继续讲格拉德威尔的《与陌生人交谈》这本书。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更好地识别假话呢?你可能听过一个说法叫“微表情”,说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表情来判断他是否在说谎。微表情真的这么有用吗?


这是一个大反转的故事。

*

你也许记得,2009年有个美剧叫《千谎百计》(Lie to Me)特别流行,这个片讲的就是如何通过微表情判断谎言。电视剧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都会写在脸上,想掩饰也掩饰不了,只是有时候稍纵即逝 —— 只要你能捕捉到那个表情,你就能看出来他在想什么。

这个说法不是电视剧瞎编的。微表情理论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他在1978年出了一本非常厚的书,提出一套“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简写为 FACS)”,把人面部肌肉的运动分成了43种,这就是微表情。而人的每一个表情,都可以分解成这 43 种微表情的组合 [1]。


比如你坐飞机登机的时候,空姐会给你一个礼貌性的微笑,就像下面这样 ——

《与陌生人交谈》3:“微表情”靠谱吗?

这个笑容很勉强,只有“两个嘴角上翘”这一个动作,它的 FACS 编号是12。


如果是真正的、会心的笑,则是下面这样的 ——

《与陌生人交谈》3:“微表情”靠谱吗?

这个笑容,除了嘴角上扬之外,两个腮帮子也要有动作,它的编号是12 + 6。

所有表情都可以用这些编号描写。研究者一看表情就能说出编号,一看编号就能想到表情,进而判断那个表情代表的心理活动。

比如说,在美剧《老友记》(Friends)中,罗斯发现他的妹妹莫妮卡和他的好朋友钱德勒成了男女朋友,他感到非常不满!当时罗斯的表情,用编号描写就是10+16+25+26,代表既愤怒又恶心。

《与陌生人交谈》3:“微表情”靠谱吗?

如果你对照着艾克曼老师的微表情系统看《老友记》,你会发现剧中人物的每一个表情都无比精准。哪怕你把声音关了,都差不多能看懂剧情。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看懂这些表情,就能说明这些表情代表人的内心吗?就能说明我们也会表现出这些表情吗?


……要知道能听懂普通话的人,自己可不一定说普通话。你不需要是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也能看懂女人的风情万种,对吧?

*

艾克曼有两个非常强的论断。第一,人的表情是全世界都一样的,不管你是哪里人,看到同样的表情就能领会同样的意思;第二,表情和内心活动是一致的,只要你有这个情绪,就一定会反映在脸上。

正因为这两个论断,微表情才能被用于判断说谎,对吧?

格拉德威尔曾经对这两个论断深信不疑。在他2005年出的《眨眼之间》(Blink)这本书中,格拉德威尔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讲艾克曼的微表情理论。正是格拉德威尔帮着把微表情变成了流行文化……


但是,在现在这本《与陌生人交谈》中,格拉德威尔把微表情学说叫做……“民间心理学”。格拉德威尔“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推翻了自己十四年前鼓吹过的说法。他在这本书中专门写了一个很长的注记,综述了近年来人们对微表情的最新研究,认为艾克曼的两个论断全是错的。

*

所有文化对表情的解释都是一致的吗?1960年代,艾克曼专门跑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调查那里过着原始生活的岛民,他的结论是那些人虽然与现代文明隔离,但是有跟我们一样的表情。这个结论,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质疑。艾克曼并不懂当地人的语言,互相交流都有问题,他的研究方法很粗糙,统计数据也很模糊。

2013年 —— 注意这时候格拉德威尔的《眨眼之间》已经出版九年了 —— 有研究者去特罗布里恩群岛,又测试了一遍原始部落对主流文化的表情有什么反应。选择特罗布里恩群岛的好处是当地原始部落描写感情的语言特别丰富,而研究者非常理解他们的语言。

研究者找了代表人类六种表情的照片,包括“高兴”、“悲伤”、“愤怒”、“害怕”、“恶心”和无表情的“中性”。让西班牙的小学生们看照片识别这六种表情,准确率非常高,基本在90%以上。一张被研究者标记为愤怒的照片,西班牙人看是愤怒,咱们中国人看也是愤怒,没问题。

但是特罗布里恩群岛的岛民对这些表情的解读,和我们很不一样。


比如我们认为是“自己很害怕”的表情,他们认为是“想要威胁对方” —— 意思正好相反!再比如下面这张照片,我们认为代表愤怒 ——

《与陌生人交谈》3:“微表情”靠谱吗?

而当地人似乎很不熟悉这个表情,什么解读都有,有人认为是恐惧,有人认为是悲伤,只有 7%的人认为是愤怒,但是有20%的人认为是高兴!

这么说来,对表情的解读,其实是由文化决定的。中国人、美国人和西班牙人都认为这个表情代表这个情绪,那可能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看同样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们是互相学来的。


有历史学家考证说,古罗马和古希腊的人,他们的表情就和我们今天非常不一样。如果你让古罗马人看《老友记》,他们会觉得剧中人的表情很奇怪。

*

好,那作为主流文化中的现代人,同样的情绪,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表现出同样的表情吗?不会。

有个实验是这样的。你作为一个受试者被领着去参加测试。你穿过一段长长的走廊,进入一个房间。你坐在那里听一段录音,然后回答了几个问题。主持人说你可以离开了。

你打开房门,发现外面的走廊居然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很大的绿色房间,房间的正中摆着一个沙发 —— 你最好的朋友,正坐在沙发上冲你笑。

这个场景会不会让你感到非常惊讶呢?当然会。被选中的全部60个受试者都感到非常惊讶,而事实上这个实验要的就是你的惊讶。在你听录音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把外景给换了。


那惊讶是什么表情?根据 FACS 系统,惊讶表情可以分解为三组动作:第一组是 1+2,代表眉眼上扬;第二组是5,眼睛变宽放大;第三组是25+26,下巴往下。

《与陌生人交谈》3:“微表情”靠谱吗?

《与陌生人交谈》3:“微表情”靠谱吗?

《与陌生人交谈》3:“微表情”靠谱吗?

这个描述完全符合我们对惊讶表情的认识,对吧?

那你真的惊讶的时候,会表现出这个经典的惊讶表情吗?实验结果是只有5%的人做到了全部三组动作,有17%的人做到了其中两组,剩下78%或者只做到了一组,或者干脆就是完全不一样的表情。


内心万马奔腾的人,可能面无表情。

*

如果每个人说谎时的表情都可以不一样,你又怎么可能靠看表情识别说谎呢?

回到咱们上次说的那个看录像分辨真话假话的实验。有研究者专门请到了司法系统中有十五年以上经验的审讯专家来做识别测验。

录像里有些说假话的人可以说是“透明人”,这种人的表情完全能反应内心活动。对于透明人,咱们普通人的判断准确率是70%-75%,而审判专家的准确率是100%,他们的确非常善于识别表情。

但有些人的表情和内心活动是不匹配的,不符合 FACS 系统。有的人说谎话的时候很镇定,有的人说实话的时候还挺紧张。对于这类人,庭审专家的判断准确率只有20%。

还有第三种人,则是善于伪装的高手,会用别人说实话的表情说谎话 —— 对这类人,庭审专家的判断准确率,只有14%。


在电视剧里,一个人在说假话的时候,会不敢和你对视,他会把眼睛看向别的地方!但真正说谎的人并不是这样的。

*

格拉德威尔特别列举了一个事实。我们知道按照美国的法律,一个犯罪嫌疑人在被捕之后、正式上法庭之前,是可以被暂时保释出来的,回家等待审判。是否允许保释,由法官决定。法官最担心的是嫌疑人在保释期间跑了,或者再犯别的罪。而法官要做这个判断,总会把犯罪嫌疑人叫到眼前来,当面聊一聊。法官,需要看这个人的表情。

但是有人做了一套计算机系统,不看表情不对话,只用嫌疑人的犯罪记录来判断是否应该允许保释 [2]。而研究结果是,这套冰冷的计算机系统的判断准确率,比法官高出了 25%。

这可是一个非常大的差异。特别是被计算机系统识别为最危险的1%的嫌疑人,法官竟然给了他们48.5%的保释率!法官非常不擅长识别最危险的犯罪分子。

比如有一个男的因为试图枪杀自己的女友而被捕。他已经开枪了,只是因为子弹卡壳,才没杀成。对计算机来说这是最凶狠的人,绝对不能保释。可是在法官眼中,这个人的行为很低调,举止很温柔,眼神中还有强烈的悔恨感……法官给了他保释。结果就在保释期间,他开枪杀死了女友。


冷血杀手的表情,并不像冷血杀手。

*

1938年,二战还没正式开打的时候,欧洲各国领导人都觉得希特勒有可能要挑起战争,唯独英国首相张伯伦不信。张伯伦非常不想开战,为了说服欧洲 —— 也许是为了说服自己 —— 他亲自去德国见了希特勒两次。外界都把希特勒说的那么神秘,这回我倒要好好见见,必能加深理解消除误会!

张伯伦和希特勒相处得还真挺好。希特勒用双手和张伯伦握手,张伯伦心想这是把我当好朋友啊!两人每次都谈了好几个小时,有一次还是在希特勒的私人住所谈的。

希特勒一再向张伯伦表示,他最大的野心就是收回捷克斯洛伐克占领的德国领土,并没有引发欧洲大战的想法。张伯伦相信了,他还特意找了张纸让希特勒把这话写下来,两人都签了字。

张伯伦是唯一一个见过希特勒本人的欧洲领导人。丘吉尔从来没见过希特勒,但丘吉尔认为自己比张伯伦更了解希特勒。丘吉尔说,张伯伦和希特勒的见面,是英国历史上最愚蠢的外交事件。


希特勒很快就入侵了波兰。

*

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了表情。以前我们讲《平均的终结》的时候就说过,把人按照“性格”分类,其实根本不靠谱。人的性格和具体的情境密切相关,不能一概而论。而今天看来,表情,也是如此。

民间心理学家总爱说外向的人如何如何、内向的人如何如何、说谎的人如何如何、自信的人如何如何……其实这些很大程度上是文艺作品给我们塑造的刻板印象。达成共识的东西未必就是对的,有时候你听听星座分析都会以为说的就是自己!


真实世界里的人和人非常不一样,真实生活不是电视剧。

注释

[1] 我看到的一个FACS版本是分成了47种微表情,但意思都是一样的 https://lietome.fandom.com/wiki/Facial_Action_Coding_System

[2] 我们专栏以前讲过一个类似的事情,比这个复杂得多:一道烧脑的“歧视”题。

[3] 《平均的终结》:性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与陌生人交谈》3:“微表情”靠谱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