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义盖云天的人儿:慷慨的人总有好报

只要你舍得卖力,你一定会有吃不完的馒头


海宁查伊璜读破万卷书,读到三十三岁,考中了举人。贺喜之人络绎而来,查伊璜只觉得待在家里嘻嘻哈哈迎来送往,很没劲,就带了个书童,悄悄出门去散心。

离家不远有一座名山,名山里有一座名刹,查伊璜从不相信“佛法无边”,也就从没进过那寺院。这一天,却信步走了进去,想看看庙里的对联做得是不是有文化,字儿写得是不是有底气。和尚见来了个举人,眉开眼笑,敲木鱼都半眯着眼睛,看查伊璜往功德箱里随喜多少银子。查伊璜见和尚紧盯着书童背着的钱袋子,微微一笑,让书童取出一两银子来,“咕咚”一声丢进功德箱里。和尚见只是一两银子,还不知道成色如何,就把嘴里的“阿弥陀佛”咽了回去,木鱼敲得都没先前响了。查伊璜也不理会,转了一圈,没看到什么有趣的文字,就走出寺院,随便看看。

正是春暖花开时节,漫山遍野生机勃勃,查伊璜心中却甚是萧瑟。内有闯贼折腾,外有清兵觊觎,大明江山正日渐没落,查伊璜哪有兴致游山玩水。正无情无绪在寺院后山徘徊,查伊璜看见一口废弃的大钟,扣在草地上。这锈迹斑斑的大钟,有一个耳环特别光滑,应该是被人摩挲而成,再看大钟边缘,也未被泥沙野草湮没,很明显,这大钟常常被掀起来。掀起来做什么呢?应该是藏东西。谁在这大钟下面藏什么呢?查伊璜好奇心顿起,和书童合力抓住耳环,想把钟掀起来看看,大钟却纹丝不动。查伊璜越发好奇,吩咐书童,找几个壮汉来,掀开钟看看,里面到底藏着啥宝贝。

书童很快找来四个壮汉,查伊璜说:“我出一两银子,请你们掀开钟来给我看看。”

崇祯年间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五六百元人民币。举手之劳,就能得一两银子,壮汉们自然十分乐意,没想到,四个人齐心协力,直憋得脸红脖子粗,大钟兀自一动不动。四个人舍不得那一两银子,还待继续努力,查伊璜只怕谁不小心闪了腰,赶紧掏出一两银子来,打发他们走了。

那些义盖云天的人儿:慷慨的人总有好报


黄昏时分,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乞丐,他把手里的一盆馒头放在大钟旁边,半弯着腰,左手抓住耳环抬起大钟,右手一只接一只往里放馒头。那轻松自如的样子,就像是打开冰箱门往里装鸡蛋。

那乞丐看起来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竟能轻松掀开四个壮汉都不能撼动的大钟,查伊璜不由得击掌赞叹:“好一个神勇少年!”

只剩最后一个馒头没放进大钟底下了,小乞丐放下大钟,咬一口馒头,说:“先生休要取笑,一介乞丐,哪里配得上神勇二字。”

查伊璜说:“你浑身是劲,随便找个活干都能糊口,何需乞讨?”

“我吃得太多,没人敢请我。”小乞丐羞赧一笑,一口吃掉剩下的大半个馒头,“像这种大馒头,寻常人两个就能吃饱,我呢,能吃十多个吧。”

查伊璜向书童要来钱袋子,掂一掂,约有五十来两,他把钱袋子塞在小乞丐手中,说:“小弟兄,拿上这点盘缠,你投军去吧,把一身好力气卖给皇上,只要你舍得卖力,你一定会有吃不完的馒头。”


暴得横财和美人,不兴奋而死,也要累死

十多年后,清兵打进山海关,横扫大明江山。查伊璜跟随鲁王朱以海,在绍兴树起抗清大旗,试图力挽狂澜。无奈明朝已从根基上腐朽,不是书生意气可以回天的,不久,清军攻陷绍兴,查伊璜化名逃亡。

在查伊璜四处漂泊的时候,清朝统治日渐稳固,大明只若隐若现存在于遗老遗少的心中。清朝政府对曾经的反清义士倒也不怎么认真追究,只要你剃了头发,表示归顺,就可以安居乐业;前朝的举人进士,写一份愿意为新主子效劳的决心书,甚至可以继续当公务员作威作福。查伊璜无心当官,只想奋笔著史,让后人记住,他们的皇上姓朱,而不是什么爱新觉罗。为了搜集史料,查伊璜游历四方。

这一天,查伊璜游历到广东,在客栈登记住宿时,想想自己跟随鲁王抗清的事儿已过去多年,应该没什么事儿了,就如实报上名号:海宁查伊璜。

一夜无事。

第二天早上,查伊璜刚醒来,就有人敲门。查伊璜打开门,见是两个军士和一个将军,心中一怔,查伊璜到底落网了。

将军抱拳道:“足下可是海宁查伊璜?”

查伊璜知道躲不过去了,坦然道:“正是。”

将军道:“在下潮州总兵吴六奇,二十年前,与先生有过一面之缘。昨夜巡查,偶然得知先生住在此店,本想立刻拜访,又怕半夜三更,惊扰先生,我就住在先生隔壁,听到您起来了,才敢来敲门。”

查伊璜的熟人中,没有叫吴六奇的人,更想不起二十年前如何见过此人,就说:“恕老夫眼拙,实在想不起足下是谁了。”

吴六奇道:“先生您且随我来,我慢慢为您道来。”

吴六奇把查伊璜扶上自己的坐骑,自己手牵缰绳在前引导。

查伊璜看吴六奇如此恭敬,放下心来,不管这吴六奇是谁,起码,他应该没有恶意。

吴六奇把查伊璜带到一处深宅大院,扶到中堂太师椅上坐好,倒头便拜,口称:“恩师,且受弟子一拜!”

查伊璜越发糊涂,自己不懂武艺,怎么会教出来一个将军学生?

吴六奇说:“恩师,我就是您二十年前点化过的那个小乞丐。”

那些义盖云天的人儿:慷慨的人总有好报


小乞丐在大钟底下藏馒头的事儿,查伊璜倒是清楚记得,既然是那小乞丐,查伊璜就无所顾忌了,他长“哦”一声,直言道:“我当初让你去明朝的兵,你怎么做了清朝的总兵?”

吴六奇愣了一愣,满面羞惭,说:“我本来是明朝的总兵,怎奈明朝气数已尽,我抵抗下去,无济于事,只是涂炭生灵而已。为了一方百姓平安,我就放弃抵抗,做了清朝的总兵。”

原来是明朝降将,查伊璜呵呵一笑,说:“当谁的总兵无所谓,不鱼肉百姓就好。”

吴六奇也是呵呵一笑,绕过尴尬话题,只管好吃好喝地款待查伊璜。

查伊璜在吴六奇府上住了几日,秀才遇到兵,到底没多少共同语言,他就想告辞。

吴六奇捧上一本账簿,说:“这几天,我盘点了家当,金银财宝,牛马房屋,全记在这账簿上了。没有恩师您的资助和点化,我可能还在做乞丐,所以,我的家当,包括我的妻妾丫环,理应有您的一半,请恩师不要推辞。”

查伊璜当然要推辞,他说:“老夫习惯了平淡日子,暴得横财和美人,不兴奋而死,也要累死,吴将军你就饶了老夫一条老命吧。”

吴六奇急了,“咚”地跪下,说:“恩师您要是不接受,我就跪死在这里。”

查伊璜也急了,也跪倒在地,说:“吴将军你若是强迫我接受,我就跪死在这里。”

再三拉扯,也没什么意思,查伊璜就取了五十两银子,说:“吴六奇所借银两已偿还,各人不得再提。”

自己骨子里是个反清逆贼,死则死耳

湖州南浔有个富豪叫庄子襄,喜欢读书著史,正当英年,却双目失明了。庄子襄想起眼盲著《左传》的左丘明,心潮澎湃:我要写一部《明史》!明天启年间的大学士朱国祯,也是南浔人,写过一部《明史辑略》,只是缺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庄子襄从朱国祯后人手里高价买来《明史辑略》原稿,以千字三十两银子的高稿酬招募写手,增删一番,于顺治十二年续完全书。书成之后,庄子襄没等书刻印出版,即怆然病逝。五年后,庄父庄允诚为怀念早逝的儿子,将《明史辑略》出版了。

那些义盖云天的人儿:慷慨的人总有好报


那时候出书,也和现在一样讲究名人效应,《明史辑略》校订者署有十八位江南才子的名字,其中就有查伊璜。《明史辑略》编撰粗糙,查伊璜不敢“掠美”,赶紧向主管文化教育的湖州学道申明,自己与此书和庄子襄没有任何关系。

查伊璜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看不上眼的一部书,会震惊朝野,最终酿成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文字狱。

《明史辑略》没太大学术价值,却充斥敏感字符,如直呼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奴酋”,称清兵为“奴兵”、“奴贼”。顺治十八年,归安知县吴之荣向湖州知府告发,《明史辑略》乃大逆不道之书。知府收了庄允诚贿赂的几千两银子,本想压下不报,无奈吴之荣越级上告,事情越闹越大,终至不可收拾。其时,已是康熙年间,明朝灭亡已近二十年,以文人墨客为首的一干遗民,仍在怀念朱家王朝,不时胡言乱语,辅政大臣鳌拜早就想给无聊文人一点颜色看看了,遂下令严厉查处。

结果,与《明史辑略》有关的人员,包括借光署名者、刻板者、卖书者、藏书者等一千多号人,一个也没放过:十四人被凌迟处死,七十多人被斩首,其余各人或监禁或流放,各有各的不幸。查伊璜知道自己有点冤,却也坦然接受了,自己骨子里是个反清逆贼,死则死耳。

临刑之际,查伊璜却被无罪释放了。

查伊璜觉得,应该是他此前给湖州学道写的申明书让自己死里逃生的;天下读书人更传言,查伊璜给学道写的是告密信,让查伊璜郁闷了好久。

其实,把查伊璜从鬼门关救出来的潮州总兵吴六奇。吴总兵倾家荡产,四处打点,用金子银子为查伊璜铺就了一条生路。★

查继佐(1601年-1676年),号伊璜,浙江海宁人。崇祯六年举人。南明鲁王时,曾任兵部职方主事,积极抗清。吴六奇(1607年-1665年),梅州客家人。嗜酒好赌,浪迹粤闽江浙,经查伊璜资助后从军发迹,成为南明总兵,后降清。查伊璜曾著文否则自己与吴六奇的交往,但民间传闻宁信其有。金庸在《鹿鼎记》中关于查伊璜和吴六奇的描写,更让他们的传奇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