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的生活无法避免,或许换个角度就好了

我们必须在“努力无用”和“务必奋斗”这两种感觉之间保持平衡;明明相信失败在所难免,却又决心非“成功”不可——不仅如此,还有往昔的不散阴魂与未来的高远憧憬之间的矛盾。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没有华丽的文字 ,写的只是小林与他老婆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边读会边想象到自己以后的生活,总想着不可沦落生活的奴隶。那种靠关系走后门、上学难、公司远的事到如今还是很多。小说写于1990,都过去20多年了,生活还是这样。

从现实角度来看,绝大部分人的生活不就是那么一回事么!

《一地鸡毛》的生活无法避免,或许换个角度就好了

体制内也好,体制外也罢,生活离不开房子、孩子、工资那点事……并没有本质区别。芸芸众生,不都是在为生计而奔波,品一品人生的百态。

如果想得少一点,欲望没有那么大,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就会强一点,没有那么多的牢骚满腹、壮志未酬。

但如果青年的你还热血,还追求进步,体制内打扫卫生、想方设法孝敬前辈,千方百计揣摩上级的心思、同事间微妙的关系。

不断写报告反思总结,当初为什么说我党是贵党等等,就极具讽刺意义,哦,原来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给我的感觉总是你很用力,但似乎用的力气总显得没有意义。也许二百多年,从封建社会总来,就是给了我们更多其他“用力”的机会和方式,并不断在进步。

《一地鸡毛》的生活无法避免,或许换个角度就好了

不久前看到有人说,本质上我们的大多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没有比民国时期进步,细细想来,确实如此。

我们接受这样的教育长大,变更是要学会自我教育。年轻热血的时候还是要用力,形成独立的价值观与自我人格,而不是麻木而毫无知觉地融进社会的滚滚浪潮中……

故事中,小林夫妇结婚前后的反差太大了,确实如此真实。

一旦结婚,你明白地知道对方已属于你,也就再难有恋爱时的患得患失和突然悸动。

然后有了孩子。那个小拖油瓶要吃要喝要陪伴要教育,老人帮忙带,必然三观冲突摩擦不断;老人不帮忙,显然鸡飞狗跳晕头转向。

《一地鸡毛》的生活无法避免,或许换个角度就好了

如果要工作,那就等着手工美术舞蹈奥数英语书法国学等等召唤吧;恭喜你全职,前述各科培训班学费了解过了吗?

老人日渐老去,小孩亟待养育,教育压力山大,工作难有创意。

猪队友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嗯,就算早归也基本是摆设),家里事无巨细都要指着下班回家疲惫的你,遇上个老人生病孩子调皮的那种心力交瘁,完全是鸡毛满天飞的抓狂。

当然会时不时拷问灵魂:我是谁,我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就是我期待的?

但换个角度(必须得换),孩子学习认真自觉自律,猪队友加班加点毫无怨言,老人们勤于锻炼身体康健。对青春不再岁月平淡深深的恐惧也就没那么严重了。

《一地鸡毛》的生活无法避免,或许换个角度就好了

当然,这角度会经常不受控制自行换来换去让你心烦……

但生活就是这样,一半时间烦恼,一半时间解决烦恼。

所以看着满地鸡毛咋办呢?还是只能抓狂完之后全部捡起来,扎个鸡毛掸子吧,指不定哪天揍猪队友能用得上。

熬过了困难期,虽然生活还是一地鸡毛,但是小林夫妇的日子还是越过越好了,还是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你的生活是一地鸡毛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