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存款大增,“报复性”存款来了?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一季度存款大增。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8.07万亿元,同比多增1.76万亿元。

其中,企业和个人存款双双大幅上升。从企业部门来看,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6万亿元,同比多增1.53万亿元;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多增4012亿元。

一季度存款为何大增?真的是“报复性”存款吗?存款大增之后,“报复性”消费会不会来?

企业账上的钱多了

一季度末,企业账上的存款明显增加。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6万亿元,同比多增1.53万亿元。

而在今年1月,企业存款一度大幅减少1.61万亿元。这是什么原因?

今年前3月,企业存款波动较大。1月减少1.61万亿元后,企业存款在2月增加2840亿元。3月,企业存款增长3.18万亿元。

一季度,企业存款的月度波动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1月由于春节前的季节性特征,企业存款流向居民账户较多,1月企业存款减少1.61万亿元。而2月企业部门因疫情防控几乎停摆,往年同期企业存款的节后反弹并未出现,企业存款仅增加2840亿。当3月复工复产全面铺开后,企业存款已明显恢复,当月新增3.18万亿元。

对于一季度企业存款的大幅增加,中国人民银行调统司司长阮健弘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货币政策有效支持了金融机构增强存款派生能力,这段时间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实体经济的存款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是财政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财政存款向实体部门转移较多。

新增贷款大增,到了企业账户上,也就转换为了企业的存款。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从企业部门来看,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6万亿元,同比多增1.53万亿元,企业存款增加比较多,为复产复工的顺利推进储备了资金。

从财政情况看,一季度财政存款减少3143亿元,同比多减4795亿元,另外,机关团体存款增加2034亿元,同比少增4629亿元。

再加上一季度,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增加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从这些资金的落地的进度看,截至3月31日,9家全国性银行和10省市地方法人银行向5995家全国性和地方性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2315亿元;截至3月31日,地方法人银行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含贴现)3042亿元。

“报复性”储蓄来了?

3月末,住户存款余额8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多增4012亿元,说明老百姓保有的积蓄比较厚实。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一季度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很多,银行加大企业贷款投放,信贷投放创出历史新高。企业获取了资金后,用于向个人支付工资、货款等,保障了大家的生活。于是这余额跑到了个人存款账户上,体现为个人存款的增长。

实际上,每年一季度,个人存款都增加较多。

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1季度,个人存款大增超过6万亿元;2018年1季度,个人存款增加超过4万亿元;2017年1季度,个人存款增量也在4万亿元附近。

“第一季度个人存款大增,这现象本身其实是季节性规律。”王剑认为,按经济习惯,在春节前后发放年终奖、结清货款,然后欢度春节,这期间大家都持有存款,相互发红包。

但在今年一季度,疫情限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个人获取资金后,存在银行账户中,未动用出去。尤其是疫情期间,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受到限制,导致这部分活期存款没有及时再次转化为企业存款。因此,个人存款增加较多。

王剑认为,往年的第一季度也是如此,只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投资行为受限,所以个人存款囤积的程度明显甚于往年。

还有专家认为,个人存款的变化,可能也与资本市场的走势相关。今年2月,住户存款一度减少1200亿元。自2月3日开市以来,A股市场在震荡中保持基本平稳。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2月个人存款减少其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较多的资金流向证券保证金账户,整个2月,创业板50指数由1500点附近涨到1850点附近,涨幅达23%,资本市场行情火爆可能吸引部分存款资金流向证券保证金账户。

而3月,市场走势发生了变化。唐建伟分析,3月大量的股市资金从证券保证金账户回撤至居民账户,所以出现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减少1.43万亿元,而居民存款增加2.35万亿元,可能很大程度受3月国内A股较大幅度回落的影响。

从季节性规律来看,后续三个季度,随着经济活动活跃起来,企业存款的增量就会和个人存款基本相当,体现出企业经济活动回升。

王剑预计,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民众对经济前景信心恢复,那么民众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大家就会出来消费、投资。因此,我们预计后续企业存款增量会回升。

会不会转化为“报复性”消费?

老百姓手里的积蓄厚实的。那么,存款会不会转化为“报复性消费”?

“居民出现修复性消费反弹可期。”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作出修复性消费反弹的判断,是因为国内就业市场基本稳定,居民储蓄大幅攀升,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3月份的情况来看,消费已经有所改善,尤其是网络消费和医药卫生类消费增长较快。虽然一季度消费受到疫情的冲击较大,但2月消费的降幅比1至2月份已经收窄了4.7个百分点,说明消费正在改善。

唐建伟预计,3月份宏观数据普遍比1、2月份明显改善,这一势头有望延续下去。随着更大力度的政策不断出台,复工复产的推进和扩内需措施的落地,预计二季度生产、消费、投资都将延续回升态势。

当前,各地正通过各种途径来促消费。如武汉、南京、宁波、温州、深圳、杭州等地均向居民发放了消费券。部分发放消费券的城市,效果已经显现。如杭州自3月27日开始发放消费券,截至4月6日16时,杭州电子消费券已经带动消费22.26亿元。其中一期兑付政府补贴1.45亿元,带动杭州消费18.05亿元,拉动效应超过12倍。又如部分地区出台了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目前,已有佛山、广州、长沙、重庆、珠海、宁波、南昌等地出台了鼓励汽车消费的措施。

在这些措施之外,唐建伟认为,实际收入与消费支出紧密相关,稳就业紧迫性突出。唐建伟建议,可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设立中小企业薪酬保护项目,鼓励企业在疫情期间维持其雇员数量和薪酬不变,政府直接给与相关企业两年以上的贷款用于支付员工薪酬、房租等,如果企业在疫情期间保持其雇员数量不变超过两个月,则相关贷款可以免除归还本息。通过类似这样的措施来进一步稳定就业、保障收入,在此基础上促消费才有可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