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授衔逸事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这次军衔制,我们参照的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衔,并根据我们的国情做一些修改。例如在元帅级别,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就把它分为大元帅、元帅、次帅、军兵种元帅,但我们没有照搬照套,只分为大元帅和元帅两个级别。

1955,授衔逸事


大元帅这一军衔是专门为毛主席准备的,连制服都做好了,但毛主席拒绝了这一军衔,所以这一军衔就没有授出。现在,大元帅制服还阵列在军事博物馆里呢。

1955,授衔逸事


元帅军衔一共授予了十人,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罗荣桓。

1955,授衔逸事


大将军衔也是授予了十人,分别是粟裕、陈赓、徐海东、谭政、萧劲光、许光达、黄克城、王树声、罗瑞卿、张云逸。

1955,授衔逸事


授予上将54人(后来又有王建安三人晋升,所以共有57名开国上将)。其中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在授衔前,董其武得知在预备授予上将军衔的名单里有他时,专门找了杨成武谈话,声称自己为革命做的贡献太少了,不应该授予上将军衔。杨成武将此事报告中央,毛主席说,授予董其武上将军衔是必需的,他当年跟随傅作义将军打鬼子,对国家和民族是立有大功的,解放战争中又在绥远率部起义,后来又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必需授予上将军衔。

1955,授衔逸事


除了上述三人外,55年授衔时,有160多位国民党起义将领也被授予将军军衔,几乎占到了总授衔将军人数的1/10。例如曾泽生中将、张轸中将、邓兆祥少将、林遵少将等等。当时有人提议,也应该给在北平起义的傅作义将军授予上将军衔,但被周总理否定了。周总理认为,傅作义将军在起义时就是二级上将(相当于55年的大将),现在再授予他上将军衔,对傅作义将军来说不是褒奖。如果要授衔的话,授他元帅军衔才合理,但他又不符合授元帅的条件,加上当时他又到地方工作了(任水利部长),所以他就没有被授衔。

李克农从来没有亲自带兵上战场打过仗,但他在隐蔽战线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被授予上将军衔。据传,在李克农上将因病逝世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专门放假三天,庆贺这位强大的对手的逝世。

1955,授衔逸事


洪学智在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5年军衔制取消,到1988年重新实行新军衔制时,他又一次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我军唯一一个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1955,授衔逸事


在55年授予时,少将李贞是唯一的女将军。他的丈夫甘泗淇是上将,这也是当时唯一一对夫妻将军。在酝酿授衔名单时,张琴秋、陈少敏、曾志等为革命出生入死、亲自上战场带兵打过仗的女指挥员也在名单之列,但由于她们当时已经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了,所以就没有授成。

1955,授衔逸事


韩练成中将是个比较特殊的将军,他一直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后来由于身份暴露,在张治中的帮助下出逃香港,又辗转千里来到解放区,加入西北野战军。鉴于他这特殊的经历,在授衔前,周总理曾找他谈话,说如果按照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待遇的话,可以授予上将军衔。如果按照共产党解放军的待遇,只能授予中将。周总理征求他的意见,结果韩练成选择了中将军衔。

洪水少将是我军唯一一个外籍将军,他是越南人。在越南人民军里,他也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少有的双料将军。

叶飞上将出生在菲律宾,他8岁才回到中国。虽然他回国了,但菲律宾并没有取消他的国籍,所以,他是我军少有的双重国籍的将军。除了他之外,还有中将卢胜、少将庄田都是出生海外的华侨将军。

上将贺炳炎、彭绍辉,中将余秋里是我军有名的独臂将军。

1955,授衔逸事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孔捷嫌自己军衔低,哭鼻子,闹事。这样的事在当年也的确发生过。例如原来任东北野战军作战处长的苏静,还有钟伟这两名少将就因自己的军衔问题闹过情绪。许世友得知自己将被授予上将时,也很不服气。他找到周总理,说凭他的功劳应该授大将军衔才合适。周总理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粟裕也才是大将啊!结果许世友无话可说了。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而他当时是粟裕手下的一个兵团司令。55年授衔时粟裕又是总参谋长,职务比他高,他哪里好意思在军衔上与自己的上司看齐啊!

1955,授衔逸事


有人嫌自己的军衔低,也有人嫌自己的军衔高。例如说粟裕,本来是打算授予他元帅军衔的,但被他推辞了。毛主席曾夸他“两让司令,一辞元帅,粟裕高风亮节。”大将许光达也认为自己的军衔过高了。因为在红军长征时,他正在苏联养病,所以他认为在党和军队最危难的时刻他没有与之共患难,实在有愧于大将军衔,所以他写信给中央,建议授予他上将军衔,将大将军衔改授他人。但中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他又建议降级别,这回中央采纳了。许光达就成为解放军里唯一一个戴着大将军衔,却领着上将待遇的将军。徐海东大将也曾提出过降衔的事。他在1940年之后就一直在后方养病,没有上前线打过仗,所以他认为授予他大将军衔不合适。但中央还是根据他对革命的贡献授予他大将军衔。

1955,授衔逸事


1955,授衔逸事


虽然当时中央说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参加授衔,但也有例外的。在55年的时候,陈毅和贺龙都已经到地方工作了。他们一个是外交部长,一个是国家体委主任,都不在军队工作了,但还是被授予了元帅军衔。这特殊情况与我军的发展历程有关。在红军时期,我军主要有红一、红二和红四三个方面军;在抗战时期主要有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有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如果不授予陈毅和贺龙元帅军衔的话,那红二方面军和新四军就没有元帅了,那就太对不住红二方面军和新四军的将士了。

在55年授衔的将军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将领。如粟裕大将是侗族——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侗族,他一直以为他是汉族,等到他去世后才被确认是侗族。如果当时能够确认他是侗族,按照我党我军的少数民族政策,他一定会被授予元帅军衔的,那样我军就有一位少数民族元帅了。乌兰夫上将是蒙古族、韦国清上将是壮族,韦杰中将是壮族、阿沛.阿旺晋美是藏族等等。

1955,授衔逸事


在1988年我军重新实行军衔制时,也曾经想再次给指挥员们授予元帅和大将军衔,连名单都拟好了,但在审议时没有被通过。后来,元帅和大将军衔被取消,让这荣誉永远留给了55年那20名高级将帅。88年的新军衔制,一开始,上将军衔还分为一级上将的和上将两个级别的,但在授衔名单中由于意见不统一,虽然设有这一军衔,实际上并没有哪个将领被授予过。93年我军正式取消一级上将军衔,以上将封顶,一直沿用到现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