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作為父母,我們都在竭盡所能的去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環境,最優質的學習條件,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心理學上稱之為:情感忽視。

所謂情感忽視:就是很少被關注或是尊重內心的情緒變化。

臨床心理學家喬尼森.韋伯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視:這是一種由於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

童年期情感忽視,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不起眼的經歷,每天都發生在千家萬戶中。

童年情感忽視成長的十大特徵:

  1. l 感到空虛
  2. l 拒絕依賴別人
  3. l 缺乏自我認知
  4. l 缺乏對自己的同情心
  5. l 自制力有問題
  6. l 難以確定、表達和理解情緒,更無法認清情緒是如何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發揮作用

-1- 即使父母雙全,也感覺是“情感孤兒”

我們常常會聽到家長們說:“孩子這麼小,哪懂那麼多。” “這麼小的孩子,有那麼矯情嗎?”

情感本來就是摸不著,抓不到,微妙不可見,卻又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東西,即使被父母照顧的很好的孩子,也會出現讓人特別不理解的莫名其妙的抑鬱、覺得活著沒有意義、甚至自殺的現象。

熱播劇《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人前漂亮能幹、光鮮亮麗,背後卻是刺痛內心的情感忽視。

樊勝美說:“一個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人宿命

蘇明玉說:“你的家庭就是你長大之後解不開的死結”

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你的家庭就是你長大之後解不開的死結

亞里士多德說:教育是苦的,但果實是甜的,不要等攤上大事,才後悔教育的缺失。

高曉松曾在一期《奇葩說》裡談到自己父親時,這個曾經追求“詩和遠方”的少年,並不是天然瀟灑不需要愛,只是需要的時候沒人給,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需要愛的時候沒人給

生活中我們找到一部心儀的電視劇,我們可以追著看,隔幾天看,或是來回反覆的看都可以,可孩子的情感需求無法暫停,等不到也就過去了,留下的只有隱隱作痛的傷疤和不可估量的“後遺症”。

顏如晶說:“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

很多事可以重來,唯有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機會。

有多少孩子明明父母都在,卻像個“孤兒”。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獲得了9.0的高分,影片中男孩子在法庭上控告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他,也只是生下了他,他用這種方式向所有的人宣告:他需要的是他想擁有的“幸福”。

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何以為家》哪裡是心靈的家?

豆瓣上有個著名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在這個小組裡,每天都有人滿懷悲憤的控訴父母給自己營造的種種傷害。孩子和父母之間不斷上演著“我愛你至深,你恨我入骨”的“相愛相殺”情節。

真是“物質上無微不至,精神上寸草不生”。


-2-什麼樣的父母容易對孩子“情感忽視”

根據研究:有一些典型的父母更大可能的在養育孩子時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視:

專制型家長:包括高高在上型和控制型

專制型家長基本是“自己說了算”,要求孩子按照嚴格的規定和自己的期望做事,很少跟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

熱播電影《少年的你》霸凌者魏萊,高考失利後,父親整整一年沒有跟她說話,她惶恐、害怕,為了得到存在感,她把情緒發洩在了其他孩子身上。

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她是霸凌者 同時也是一個孩子

忽視型家長 :包括不稱職型和成癮型

對孩子是一種非常放任且十分不負責任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行為也很少提出期望和標準。

《媽媽是超人》中包文婧與女兒單獨相處時,就像倆個陌生人在房間裡,各玩各的。女兒平時都是姥姥帶,包文婧坦言:

我可以給她生命,但是洗屁股這件事實在辦不到。

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工作狂型父母:父母長時間忙於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更別說孩子有情感需求能及時給予,更糟糕的是,工作狂的孩子幾乎得不到別人的同情,他們有成功的父母、花不完的金錢和各種各樣的好東西。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3》中,黃聖依和兒子安迪的相處狀態一度被推到了網路熱評,在節目中安迪被問到:“爸爸、媽媽平時工作忙,你會感到孤獨嗎?”

安迪毫不猶豫地回答:“習慣了,不孤獨。”

黃聖依聽到兒子故作輕鬆的的回答後,瞬間落淚。

這個在爸爸眼裡全天下最幸福的孩子“他有獨立的遊樂場、幼兒園、遊戲室、滑雪場、安迪所能看到的,都是他的。”小小年紀卻已經習慣孤獨,並不是他不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只是一次一次失望後,放棄渴望罷了。

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溺愛型父母:溺愛不是真正的愛,它只是父母為了滿足自我需求而隱形控制孩子的行為,“你媽覺得你冷”“你奶奶覺得你餓”,看似溺愛,其實是懶惰的愛。

真人秀節目《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媽媽被稱為三無媽媽,“無微不至”“無孔不入”“不所不用其極”,她說“我的宗旨是不管兒子走到哪裡,我都會給他一個溫暖的廚房。”這樣一位媽媽卻讓兒子感覺到了孤獨,朋友在時談笑風生,朋友散了陷入悲傷不能自拔。沒有比身在人群中又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了。

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們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通過別人來認識自我,只會讓自我認識更加模糊。

如果孩子在情緒上經常被父母忽視或是誤讀,無意這種就會傳遞一個重要的信號:“你的情緒不重要”你的感覺是錯的”“你的情緒不被接受”,這樣的信號等同於“你,不重要,你,不被接受。”

-3-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們曾經也是孩子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可能都曾被父母或多或少的忽視過,同樣爸爸、媽媽也曾是個孩子,也許也曾被忽視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在抱怨父母,反而越來越理解他們了。

溫情韓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抱怨爸爸心裡只有姐姐和弟弟時,爸爸手足無措的說:”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面對爸爸的真誠坦白,隔著屏幕都想說一句:“您是最好的爸爸!”

童年情感忽視不是一條無處可去的單行道,恰恰相反,我們不但能夠慢慢抹平它,還可以讓它成為我們與父母、與孩子互相和解的紐帶。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男孩伊夏的母親,全職照顧孩子起居、作業,卻從未發現孩子有讀寫障礙,把孩子成績差,直接判定為不聽話、愛搗亂、不努力。氣憤的父母把伊夏送到寄宿學校,幸運的是伊夏在這裡遇到了美術老師尼康,讓孤獨的伊夏終於找回了最初的自信。在學校舉行的畫畫比賽中拿到了冠軍,當伊夏拿著獲獎的作品走向父母時,得到的不僅是一個大大的擁抱,還有來自父母最真誠的道歉。

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都挺好》編輯王三毛說:“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

董卿談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時,坦言說:小時候父親對她很苛刻,不讓照鏡子,不讓買新衣服,不準參加文體活動,父親的教育讓她到現在都很自卑,長大後她意識到自己和父親是一樣的人,她選擇了和父親和解。

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他們自稱是情感孤兒

育兒專家曾說:“一想到做家長盡然不用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

不考試,學習還是很必要的,我們不妨先以下幾點做起:

1、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時回應

不去評判孩子情緒的對與錯,找到情緒的問題,幫助孩子瞭解情緒,並引導他管理情緒。

2、對孩子多多留心

多看、多聽、多溝通,細心觀察孩子情緒波動的真實本質,瞭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為自己做出的改變,並把你觀察的情況實實在在的告訴孩子。

3、與孩子建立情感上聯繫

與孩子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幫助孩子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對孩子表示能理解並決定陪著孩子度過任何一種情緒波動時期。

4、閱讀各種關於育兒的書籍,與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成長的過程看似漫長,其實真正需要我們陪伴的時間也就那麼短暫的幾年,父母本身就是一場體面而緩慢的退出,能緊緊擁抱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錯過。

�u\u001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