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作为父母,我们都在竭尽所能的去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最优质的学习条件,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忽视。

所谓情感忽视:就是很少被关注或是尊重内心的情绪变化。

临床心理学家乔尼森.韦伯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视:这是一种由于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

童年期情感忽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不起眼的经历,每天都发生在千家万户中。

童年情感忽视成长的十大特征:

  1. l 感到空虚
  2. l 拒绝依赖别人
  3. l 缺乏自我认知
  4. l 缺乏对自己的同情心
  5. l 自制力有问题
  6. l 难以确定、表达和理解情绪,更无法认清情绪是如何在自己和他人身上发挥作用

-1- 即使父母双全,也感觉是“情感孤儿”

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们说:“孩子这么小,哪懂那么多。” “这么小的孩子,有那么矫情吗?”

情感本来就是摸不着,抓不到,微妙不可见,却又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即使被父母照顾的很好的孩子,也会出现让人特别不理解的莫名其妙的抑郁、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甚至自杀的现象。

热播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人前漂亮能干、光鲜亮丽,背后却是刺痛内心的情感忽视。

樊胜美说:“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人宿命

苏明玉说:“你的家庭就是你长大之后解不开的死结”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你的家庭就是你长大之后解不开的死结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是苦的,但果实是甜的,不要等摊上大事,才后悔教育的缺失。

高晓松曾在一期《奇葩说》里谈到自己父亲时,这个曾经追求“诗和远方”的少年,并不是天然潇洒不需要爱,只是需要的时候没人给,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需要爱的时候没人给

生活中我们找到一部心仪的电视剧,我们可以追着看,隔几天看,或是来回反复的看都可以,可孩子的情感需求无法暂停,等不到也就过去了,留下的只有隐隐作痛的伤疤和不可估量的“后遗症”。

颜如晶说:“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很多事可以重来,唯有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机会。

有多少孩子明明父母都在,却像个“孤儿”。

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获得了9.0的高分,影片中男孩子在法庭上控告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他,也只是生下了他,他用这种方式向所有的人宣告:他需要的是他想拥有的“幸福”。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何以为家》哪里是心灵的家?

豆瓣上有个著名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在这个小组里,每天都有人满怀悲愤的控诉父母给自己营造的种种伤害。孩子和父母之间不断上演着“我爱你至深,你恨我入骨”的“相爱相杀”情节。

真是“物质上无微不至,精神上寸草不生”。


-2-什么样的父母容易对孩子“情感忽视”

根据研究:有一些典型的父母更大可能的在养育孩子时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视:

专制型家长:包括高高在上型和控制型

专制型家长基本是“自己说了算”,要求孩子按照严格的规定和自己的期望做事,很少跟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

热播电影《少年的你》霸凌者魏莱,高考失利后,父亲整整一年没有跟她说话,她惶恐、害怕,为了得到存在感,她把情绪发泄在了其他孩子身上。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她是霸凌者 同时也是一个孩子

忽视型家长 :包括不称职型和成瘾型

对孩子是一种非常放任且十分不负责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也很少提出期望和标准。

《妈妈是超人》中包文婧与女儿单独相处时,就像俩个陌生人在房间里,各玩各的。女儿平时都是姥姥带,包文婧坦言:

我可以给她生命,但是洗屁股这件事实在办不到。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工作狂型父母:父母长时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别说孩子有情感需求能及时给予,更糟糕的是,工作狂的孩子几乎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他们有成功的父母、花不完的金钱和各种各样的好东西。

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3》中,黄圣依和儿子安迪的相处状态一度被推到了网路热评,在节目中安迪被问到:“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忙,你会感到孤独吗?”

安迪毫不犹豫地回答:“习惯了,不孤独。”

黄圣依听到儿子故作轻松的的回答后,瞬间落泪。

这个在爸爸眼里全天下最幸福的孩子“他有独立的游乐场、幼儿园、游戏室、滑雪场、安迪所能看到的,都是他的。”小小年纪却已经习惯孤独,并不是他不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只是一次一次失望后,放弃渴望罢了。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溺爱型父母: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它只是父母为了满足自我需求而隐形控制孩子的行为,“你妈觉得你冷”“你奶奶觉得你饿”,看似溺爱,其实是懒惰的爱。

真人秀节目《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妈妈被称为三无妈妈,“无微不至”“无孔不入”“不所不用其极”,她说“我的宗旨是不管儿子走到哪里,我都会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这样一位妈妈却让儿子感觉到了孤独,朋友在时谈笑风生,朋友散了陷入悲伤不能自拔。没有比身在人群中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通过别人来认识自我,只会让自我认识更加模糊。

如果孩子在情绪上经常被父母忽视或是误读,无意这种就会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号:“你的情绪不重要”你的感觉是错的”“你的情绪不被接受”,这样的信号等同于“你,不重要,你,不被接受。”

-3-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曾经也是孩子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可能都曾被父母或多或少的忽视过,同样爸爸、妈妈也曾是个孩子,也许也曾被忽视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在抱怨父母,反而越来越理解他们了。

温情韩剧《请回答1988》中,德善抱怨爸爸心里只有姐姐和弟弟时,爸爸手足无措的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面对爸爸的真诚坦白,隔着屏幕都想说一句:“您是最好的爸爸!”

童年情感忽视不是一条无处可去的单行道,恰恰相反,我们不但能够慢慢抹平它,还可以让它成为我们与父母、与孩子互相和解的纽带。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男孩伊夏的母亲,全职照顾孩子起居、作业,却从未发现孩子有读写障碍,把孩子成绩差,直接判定为不听话、爱捣乱、不努力。气愤的父母把伊夏送到寄宿学校,幸运的是伊夏在这里遇到了美术老师尼康,让孤独的伊夏终于找回了最初的自信。在学校举行的画画比赛中拿到了冠军,当伊夏拿着获奖的作品走向父母时,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大大的拥抱,还有来自父母最真诚的道歉。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都挺好》编辑王三毛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董卿谈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时,坦言说:小时候父亲对她很苛刻,不让照镜子,不让买新衣服,不准参加文体活动,父亲的教育让她到现在都很自卑,长大后她意识到自己和父亲是一样的人,她选择了和父亲和解。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他们自称是情感孤儿

育儿专家曾说:“一想到做家长尽然不用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不考试,学习还是很必要的,我们不妨先以下几点做起:

1、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时回应

不去评判孩子情绪的对与错,找到情绪的问题,帮助孩子了解情绪,并引导他管理情绪。

2、对孩子多多留心

多看、多听、多沟通,细心观察孩子情绪波动的真实本质,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为自己做出的改变,并把你观察的情况实实在在的告诉孩子。

3、与孩子建立情感上联系

与孩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帮助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对孩子表示能理解并决定陪着孩子度过任何一种情绪波动时期。

4、阅读各种关于育儿的书籍,与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成长的过程看似漫长,其实真正需要我们陪伴的时间也就那么短暂的几年,父母本身就是一场体面而缓慢的退出,能紧紧拥抱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

�u\u001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