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随着火车的轰鸣,郑州百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巨大的变化中,郑州很多马路也几度易名。二七路、解放路、东大街、西大街……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马路,其实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这些路都叫过哪些名字?为什么名字要改来改去?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特意为大家梳理了郑州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土著”的成色就会出来了。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 长春路——二七路:

你不知道路名背后的8000多人伤亡

  一般而言,一个外来者对郑州的第一印象就在二七路上。

  当年,我来郑州上大学,校车从火车站驶向龙子湖的途中,位于二七路南头的二七纪念塔从车窗外匆匆闪过。一个月后,军训事毕的我和两个好友,第一次漫步在商铺林立、繁华似锦的二七路时,我并不知道,原名“长春路”的“二七路”背后,竟有一段惨烈的故事。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工人运动进入新的时期。1923年2月1日,为“争人权、争自由”,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而在此之前,总工会成立的消息便已传出。得到消息的军阀吴佩孚派兵来阻挠,在一片“京汉铁路总工会万岁”的高呼声中,会场被军警全线包围封锁。

  然而,工人罢工依旧,并联合京汉铁路所有工人进行全线罢工。2月6日,军警开始对工人进行武力镇压和搜捕;2月7日,吴佩孚、萧耀南开始调集军队对罢工工人进行屠杀,司文德、汪胜友等51人牺牲,8000多人受伤。一时间,“二七惨案”震惊中外。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二七广场

  解放后,为了纪念此次事件,长春路改名为二七路;在此次惨案中,司文德、汪胜友牺牲的地方,被改称为二七广场

▼ 惠仁里——德化街:

“野鸡岗”变身郑州第一步行街,得感谢俩湖北人

  如今,德化街可谓是郑州第一步行街。街上一水儿的俊男靓女,各类商店应有尽有,就算到了晚上10点,这里依然人声鼎沸。可百年前,这里却是一片叫“野鸡岗”的荒芜之地。

  德化街有如今之貌,那得感谢两个湖北人:刘邦骥和芦澍清。刘邦骥曾经留过洋,还考中过举人,眼界自是非一般人可比。有年出差路过郑州,看到卢汉铁路、陇海铁路正在修建,立刻意识到商机来了。于是,就联合同乡芦澍清买下野鸡岗进行开发。1905年,在野鸡岗这片沙土路上修建出一条宽8米、长300多米的商业街。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德化街

  很快,商业街便住满了商家,各行各业,都在这里争得一席之地。商业繁荣之后,为了让大家牢记商规,遂取名“惠仁街”。可“惠仁”听起来像“毁人”怕犯忌讳的商人于是给街道改名为“德化街”,意味“德化育人”,并一直沿用至今。

▼ 马路大街——大通路——大同路:

被杂志称为“华北地区大都会郑州商业名街”,听着很牛

  大同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其中段与德化步行街的南头相交。周围分布着各类批发市场,玩具、衣服、鞋子卖的都有;很多公交车也要经过大同路,才能到火车站前的广场换班。

  如今的大同路是实实在在的市中心地段,可在清末,这里属于郑州西郊的农耕区。二十世纪初,卢汉铁路、汴洛铁路在郑州交汇,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铁路工人在这里定居。由于人们生活需要,渐渐地,形成了一条通往老城区的商业街,并被命名为“马路大街”。1916年,马路大街改名为“大通路”,取“四通八达”之意。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根据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世界大同”的目标,冯玉祥将路名改为“大同路”。文革期间,大同路也叫“反帝路”。因为最初的大同路是一段土路,后随着商业逐渐繁华,被洋人装铺成了水泥路。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大同路

  当年大同路的繁荣比起今日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被杂志称为“华北地区大都会郑州商业名街”。单说酒楼,除了有最好的豫菜馆子、名人开的酒楼,还有各大西餐厅,英餐、法餐,满足来自世界各地人的口味。

▼ 铭功路——胜利北路——铭功路:

顾名思义,就是一条通往铭功园的路

  郑州人民公园内,有五座凉亭,其中中间的一座为八角,周围四座为六角。爱溜达的人从公园西门而入,轻而易举便可找到这五座凉亭。然而,炎炎夏日,人们用它乘凉的同时,却少有人知,它竟关系到郑州一条路的存在——铭功路。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河南督军赵倜听闻吴佩孚败亡,便勾结奉系军阀想趁虚袭击郑州,后与彭象乾团长激战于郑州白庙高坡一带。最终,彭团长阵亡,但幸得冯玉祥自洛阳率部北上,前来增援,经近3天的激战,郑州才免遭劫难。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彭公祠

  大家感念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彭象乾团长以及众军官,于是修建了“铭功园”。后来为了方便大家前去凭吊,就修建了一条通往铭功园的路,命名为“铭功路”。铭功路北到大石桥与南阳路相接,南与解放路相交,全长约1175米。

  1938年“铭功园”改叫“彭公祠”。“文化大革命”中,铭功路曾叫“胜利北路”,1980年地名普查时,才又恢复原名。

▼ 慕霖路——解放路:

郑州版“龙须沟”边上的三条路合为当年“第一路”

  解放路,一个充满时代感的路名。而在它拥有解放路这个名字之前,有一个更具诗意的名字——慕霖路。更准确的说,慕霖路也只是如今解放路的一段罢了。

  解放路位于二七广场的南侧,对于城内公交而言,解放路站绝对属于交通枢纽。在这里,东南西北,去哪儿的车都有。道路宽阔,与福寿街、正兴街交叉成三角地带。可这只是它如今的面貌,过去,这里可让周围的居民叫苦不迭。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解放路立交

  过去,这里仅有一座五虎庙和一条金水河古道,且荒凉不已。民国初期,铁路的交轨使郑州城区不断西扩,各行当商户开始在金水河两侧搭棚建屋,渐成街道。河北岸叫迎河街,河南岸叫顺河街。迎河街、顺河街西段至现在的铭功路口还曾有一座铭功桥,桥西边的街叫慕霖路。后来,这里进行了河流改道,将原东流河道改为市内季节性排污泄洪沟,导致此处环境逐渐恶化,整日苍蝇成群,垃圾遍地。

  1948年郑州解放后,市政下大力对此地进行整修:填平臭水沟,拆除铭功桥,将迎河街、顺河街和慕霖路修通合并。一下子,这里翻身大变样,长971米,宽23米的解放路成了当时郑州最宽的“第一路”

▼ 敏德街——中山东街——东大街:

1902年慈禧“回銮”,曾经走过这条路

  东大街是郑州一条非常古老的街道,几百年来,承担了老郑州人的生活与热闹。就是到了今天,东大街附近仍然居住着很多郑州土著居民,他们每到节日,必定会到文庙上上香,延续着不变的传统。

  作为郑州老城区最早的街道,从明清到民国,有着550多年历史的东大街,一直被叫做“敏德街”,意思是让这里的居民提升道德水平、做品行端正之人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东大街街景

  东大街虽为百姓居住区,但属交通要道,东可至开封,西可达荥阳、洛阳,连接东西,也因此得名“东大街”;1902年,慈禧太后避乱“回銮”,从西安到开封的途中,就走过这条路;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时,曾把东大街改名为“中山东街”;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街又叫回了“东大街”。

  ▼ 里仁街——中山西街——西大街:

  这条街唐朝时就有记载了

  提起西大街,历史比东大街还早,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时便有记载了。当时西大街还不叫西大街,而叫“里仁街”,意为人得讲仁义

  里仁街的寓意很好,也的确印证了这条街商家的作风。西大街商业十分繁荣,集结了郑州一大批“老字号”:边永泰秤店、玉泰生酱园……据说,当年人若想买酱菜或点心,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玉泰生酱园。在郑州人心中,玉泰生酱园的地位就好比六必居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一样。西大街的人不仅会做生意,还十分仁义,经常会有拾金不昧的故事在这条街上发生。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五十年代的西大街

  与东大街一样,清末民初里仁街被称为“西大街”;1927年,被冯玉祥改为“中山西街”,新中国成立后名字才又改叫“西大街”。

▼ 咸宁街——中山南街——南大街:

民国时期,全国各地的药材都在这集合

  南大街北至西大街,南到城南路,一条不过几百米长的街道,随着京汉、陇海两大铁路建成通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时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如今的南大街是一条商业街,繁华程度虽比不得二七、德化,但饭店、理发店、银行、修车铺应有尽有,生活十分便利。在过去,南大街的知名度可比现在高多了。药材生意十分红火,甚至还开过“郑州药材骡马大会”。大会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材商,影响力遍及全国。现在西大街上虽也有药铺,但规模自不可同日而语。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南大街街景

  可这样一条街道,过去也不叫南大街。同东、西大街命运相似,明清时期,南大街叫“咸宁街”,取社会平静安宁之意,后来被老百姓习惯叫南大街。1927年,被冯玉祥改为“中山南街”,新中国成立后改回“南大街”。

 ▼ 清平街——中山北街——北大街:

周围白领最爱的小吃一条街

  北大街是一条细长街道,南到东大街,北头拐个弯与紫荆山路相交,隐藏在管城区的居民区中。由于周围多是办公楼或大商厦,如今的北大街可谓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小吃街。一到中午,周围办公楼上的人便倾泻而出,涌向北大街。烩面、炒面、炒米、凉皮、水饺、砂锅……基本上10块钱便可吃个肚饱。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北大街小吃街位置图

  同上,北大街最初叫“清平街”,意思是清净平安,后来也叫过一段时间的“北关大街”。1927年,被冯玉祥改为“中山北街”;新中国成立后,最终被命名为“北大街”。

▼ 衙前街——县前街——中山前街——市府大街——管城街:

因正对着政府衙门,这条街名字没少变

  对于郑州老饕,再没有比管城街更熟悉的街道了。管城街北接商城路,南连西大街,南北走向。虽说不长,但附近却分布着很多有些年头的美食老店。羊汤、烧麦……不知满足了多少人的口腹之欲。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1983年之前,却没人听说过,因为在此之前,管城街并不叫管城街。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管城街街景

  “管城街”可谓是命运多舛。清代,因州府衙门正对街道,所以名为“衙前街”。1913年郑州废州设县,州府衙门变成县政府,于是,衙前街改名为“县前街”。1927年冯玉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是将县前街更名为“中山前街”。1948年郑州解放,市政府最初就设在这条街上,所以中山前街又改叫“市府前街”。“文革”期间,这条街道还曾易名为“向阳区街”。1983年4月,此街才终于迎来了“管城街”这个沿用至今的名字。

▼ 火神庙门——博爱街、火神庙后街——鼎新街:

街名改变跟那个爱扒庙的冯玉祥有关

  博爱街与北大街隔东大街相对,南北走向,和北大街一样,中午傍晚便沦为小吃一条街。博爱街仅4米左右的宽度,很多商贩将临街的民宅改为了小餐馆。若细心从街道走过,留心脚下的路,说不定在那个饭馆门口的台阶上还能看到精美的石刻,仿佛在默默述说过去的峥嵘岁月。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没错,过去这条街并不叫“博爱街”,由于附近有个火神庙,所以大家管这条街叫“火神庙门”。后来,火神庙被冯玉祥扒掉了,火神庙门便成了博爱街。

  这附近的鼎新街也因同样的原因,由大家口中的“火神庙后街”成为了“鼎新街”。

▼ 芦医庙门——平等街:

你还记得小时候吃的“打虫药”吗?

  平等街过去叫芦医庙门,南北走向,北起西大街,南至南学街。说起芦医庙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可若说起“肥儿丸”,恐怕没有哪个郑州人不知道。

  

是不是“郑州土著”?用这13条马路的“前世今生”来考考你!

  平等街街景

  过去,谁家孩子肠胃不好,或肚子要打虫,妈妈奶奶们便会买这种药给小朋友吃。最初,这种药便是在芦医庙附近开始兜售的。郑州人以卢医庙为坐标,把庙东边的老街叫芦医庙街,把庙门南边的小巷叫芦医庙门。

  1927年冯玉祥把芦医庙改成辛亥革命英烈祠,将芦医庙街更名为平等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