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春耕」,这家关心「萝卜白菜」的公司这样复苏

线上办公改变的不仅仅是科技企业,在传统领域,变化也在发生。

在创业公司「菜小秘」出生的第三年,它在武汉迎头撞上新冠肺炎疫情。这家为农产品批发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公司,先后经历农批市场关闭、武汉物资短缺、外地菜难进湖北等「外部严冬」。

在企业内部,寒意也随着「封城」而来,公司迟迟无法复工,员工困守家中,一位产研团队的同事每天只能在上午 10 点上线——他住在山里,那是他唯一能收到信号的时段。为此,他不得不穿着足够厚的衣服,站上高地,在寒风中讨论代码。

过去三个月,「菜小秘」是一点一点苏醒的。按照习惯,他们在正月初八开始线上复工,在办公套件「飞书」里协同工作,「线上办公室」模拟真实的办公环境,同事喊一嗓子,立马在网线的另一端得到回应。

冰封正在断裂。4 月 13 日,一个平常的周一,「菜小秘」位于武汉高新技术区的办公室像往常一样迎来它的员工,那扇门已经有 84 天没有被打开了,刷卡声意味着线下复工正式开始。在经历了一个特别的冬天之后,「菜小秘」再次关心起「萝卜白菜」,它们在春天等待耕种。

疫情后的「春耕」,这家关心「萝卜白菜」的公司这样复苏

10万亿农产市场亟待信息化

武汉处在两条农业流通骨干网络的核心交汇点。2016 年,「菜小秘」CEO 吴敏离开北京,离开创业了六年的 36kr,决定回湖北做些跟农业相关的事儿。

他出生在湖北荆州的村子里,父亲做合作社,「算是农业经理人」。吴敏在外闯荡一番后发现,中国农业之所以落后欧美国家,不在于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落后,也不在于品牌营销的失败,问题出在流通渠道的缺失上。

「中国因为地理环境,地势起伏,农场和农业基地的面积有限,极度依赖小型个体户以及合作社。」收农作物的车开在中国农村的乡间,贩子把各家各户的收成集合,层层转手到大型产地货主手中,再发往各地批发市场,一环一环分发下去,直到最终摆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吴敏的老家盛产西瓜和白萝卜,收成的日子到了,贩子光顾,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压价」,「每次谈价,他们不停降价,宁愿把空车开走也不让步。」

一切简单而原始,他难以想象,「这个行业每年有 10 万亿的体量,却还在用传统方式,零信息化。」

为了了解行业痛点,吴敏花了大半年时间在农批市场「卧底」。他做过货主收货、当过销售经理卖货,还做了一个月收银员,「自己倒赔了 300 元」。

武汉四季美批发市场设在一个大棚里,十几米长的大型运输车停在其中,吴敏的收银档口前,人声鼎沸,他同时要跟好几个人结算。作为新手,他没法清晰记住谁给了钱、谁没有,有的漏单需要调监控找回。一单 3000 元的交易,他最终能拿到几十元提成,做到最后,发现赚的钱竟不够赔偿错单、漏单的损失。

「这个事对我刺激很大,我找别人聊,发现是个普遍现象,稍微粗心一点,每个月就亏很多。」在档口,一格一格的记帐本,a4 纸大小,红色和蓝色的笔小心在上标注,日日变薄,计算器散在一旁。「这些明明不需要人去做,机器就能解决。」

主顾用塑料袋装着成捆的现金,一沓沓收据摆在财物的桌头。农批人黑白颠倒,小心翼翼不算错每笔账。而「菜小秘」开发的收银终端,如 iPad 大小,几十吨白菜的交易信息点几下就录入了,杜绝了赊欠账单的丢失和漏单。

疫情后的「春耕」,这家关心「萝卜白菜」的公司这样复苏

数据在未来的价值能够延伸到各个终端。过去,档口的老板要在两周后才知道自己商行的销售情况,无法实时了解哪些货品卖得好、哪些卖得差。农产品的定价由供需决定,对于农人来说,城里人爱买什么不爱买什么更是隔着千山万水,他们只能「盲目地种、盲目地收、盲目地卖。」

吴敏说,中国农民是最勤奋的一群人,却一直生活在底层。农业人口流失严重,如今回到农村,田里都是 40 岁以上的劳动力,土地跟着一同流失。吴敏与父亲鲜少沟通,从不评价彼此的事业,但在如何让农人更有尊严这件事上,父子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和合伙人在 2018 年启动『菜小秘』项目,希望通过它能为第一产业提供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以数据驱动,科技为载体,让农批变得更简单。」

目前,「菜小秘」沿着京港澳线和长江通道蔓延,已经覆盖了 13 个省市的 33 个批发市场,拥有 2500 个商户。

广发商行一位档主说,「我们每天货量大,销售人员多,账目统计工作太大了,进度慢,自从有了『菜小秘』,账本一键查看,一下子轻松很多。」


「如果菜烂在路上,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耻辱」

初创企业「菜小秘」踉踉跄跄,学习如何立足时,疫情突至,农批市场几乎是最早感受到寒流的。人们还记得,华南海鲜市场在疫情前期占据新闻头条,于 2020 年的第一天关上了门。

「疫情是公司成长历程中遇到非常大的事情。」吴敏说,通过数据、行业情况和销售现场,他切身感受到了冷暖变化。

数据显示,2020 年前 2 个月,有 24.7 万家企业倒闭,超过 1 万小微创业者都跑去送外卖了。

「菜小秘」的销售人员在电话调研中得知,批发市场的人极少,线上支付变多了,赊欠比例上升了。

「最大的影响在 2 月份,公司发展比较依赖于地推和服务的搭建,需要线下和客户沟通。疫情来了,沟通形成障碍。过去没有经历过这么长时间的远程办公,对公司体系架构、销售服务体系建设都是非常大的考验。」

谁也没有想到,这家创业公司克服的第一道难关是办公设备。超长假期里,员工回到老家,有的网络不好,有的甚至连电脑也没有。滞留在武汉的同事只好到公司取出设备,再寄给大家。没有网络就换手机套餐,用热点共享网络。「想想挺心酸的。」「菜小秘」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王锐说。

她每天收集员工的「健康码」,人工填到飞书表格里。后来意外发现,飞书可以自动统计。部分负责人联系不上员工,王锐就再打一遍电话。因为信号差,一位销售人员回了老家后,电话从未接通,回消息也要隔一两天。他的妻子尚在武汉,不得已,公司就先跟他的妻子联系,请她转达消息。

疫情后的「春耕」,这家关心「萝卜白菜」的公司这样复苏

王锐的飞书文档空间

2 月 1 日,「菜小秘」一位员工的妹妹确诊了。他们住在百步亭社区,他发来凌晨 2 点的确诊单,因找不到接收的医院而焦虑。大家在公司群里出谋划策,王锐教他网上申请渠道,再去找医院的资源,最终成功将同事的妹妹送入方舱医院,如今已经平安出院。

城市、企业与市民一同经受严冬考验。一度,武汉缺乏生活物资,蔬菜价格飙升。一家在河南的菜企联系王锐,提出给武汉捐些油麦菜。王锐和同事手机上的飞书消息几乎 24 小时不停,他们四处找人对接资源,想办法往封闭的城市里运去一车新鲜蔬菜。

随后,几乎全国的合作者都向他们发来捐菜的意向。他们在线上进行筛选、跟进,最远的蔬菜从四川、贵州颠簸一路运来,拉到武汉白沙洲市场,再通过志愿者送到各个社区、居民的手上。

「时间紧迫,如果菜烂在路上,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耻辱。」吴敏说,他们花了三天时间,完成 600 吨蔬菜捐赠的协调工作。在他的老家,邻里之间交换着自家种的蔬菜,尚未显得匮乏,不久,他也收到了外地的爱心菜。

迟迟无法线下复工的日子,吴敏变得异常忙碌,入睡时间更晚,作息也不再规律。「每时每刻的压力非常大,事情更杂了,需要一丝一丝捋顺。」

王锐还记得,1 月 21 日,她最后离开公司。疫情的消息已经传出,但很多人并未当回事。学医出身的王锐提高了警惕,放假前给公司的每个人发放了 N95 口罩。

几天后,疫情愈演愈烈,她通过朋友订购了 3 万个口罩,紧急发往全国的批发市场,免费派发给档口。「当时物流挺紧张,一个离口罩厂很近的同事,亲自去邮局打包发货。」在物资最紧张的初期,一批口罩从湖北发向全国各地。


把「吵架」阵地搬到线上

复工的日子一再延期,是王锐最头疼的事儿。「一家人关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怕大家憋坏。」她经常在群里组织一些小活动,调剂员工心情,鼓励大家晒出家里的「工位」,有的文艺,有的清新,有的充满科技感,还有人讨要同事摆件的购物链接。

这段日子是吴敏上高中后,与父母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他的家乡有一大片油菜花田,鸡犬相闻,让人心静,「缺少的是沟通,你会很想念公司的每一个兄弟姐妹。」

很多时候,他挂在飞书的「线上办公室」上,同时开几个。午餐休息时,同事能听到他家里的狗吠和鸡鸣,他能听见别人家饭菜上桌的声音和孩子的哭闹。

「这让我觉得不孤单。其他城市的人很难感受到武汉当时的感觉,恐慌、无助。『线上办公室』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场景,让人感觉大家在一起战斗。」吴敏说,时不时,有人会喊一嗓子「某某某,这个地方你的代码怎么还没上传」「谁谁谁,这里在产品设计上是错误的」。即时性的沟通,让效率不打折。

疫情后的「春耕」,这家关心「萝卜白菜」的公司这样复苏

菜小秘版本迭代飞书表格

以前,每周六下午,公司的管理层会找一个安静的茶馆开会,「既是轻松的,也是尖锐的。大家经常吵来吵去。」疫情让环境变了,「但沟通必不可少」,「吵架」转移到了飞书上。

「提前要求大家摒弃杂事,你可以嗑瓜子、吃水果,但必须做好准备。」一开始,大家不愿意开摄像头,聊的时候很别扭,开三次会才讲完一个问题。后来做出改变,「在屏幕里,你能相互看到表情,这样怼起来会更有意思。」吴敏说。

焦虑和迷茫随着线上复工而驱散,「菜小秘」逐渐找回往日节奏。吴敏发现,线上办公甚至效率更高了,「随时随地,只要有网,就能高效办公。」公司开发的产品每周更新一次,迭代的频率超过疫情之前。

「以前工作的进度依赖线下看板,靠人工贴纸,现在用飞书项目管理的模版,能远程看着别人修改。」办公软件帮吴敏找回效率。

线上复工后,王锐最喜欢用飞书的协同功能。「这上面信息及时更新,即便有人网络不好,延迟去看,也能记录修改时间。」她说,在其他软件上,只能我改一次发你,你改一次再发我,不能实时更新。

「飞书的外部功能也很强大,有一次我们请来一位培训老师,要建新群,以为需要一个个拉同事,后来发现群可以一键复制。」

如今,趁着线上办公的时机,吴敏抓紧优化公司的管理结构,趋向小团体、扁平化,「以前线下人们沟通成本低,没有下决心变革。」

来自飞书的数据显示,从 2 月 21 日到 3 月 15 日,飞书「中小企业成长引擎计划」,已助力近 4 万家企业远程协作复工。

4 月 13 日,线下复工后,「菜小秘」分为 AB 班,每组工作三天。公司要求员工不能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出行靠同事顺路接送。也有一些员工所在的小区依然封闭,人出不来,保留着线上办公的工作方式。在诺大的办公室里,响着无数「线上办公室」的会议声音。

「菜小秘」此前为每一位员工购买了重疾险,希望在如此严酷的冬季,人们还能保持温暖。疫情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加速了行业的信息化,农批人无法见面,线上交易正在渗透。

4 月 11 日,王锐从仙桃老家回到武汉,准备正式复工。她离开时是寒冬,回来已经春暖花开。家里两只无人照料的乌龟最让她牵挂,庆幸的是,它们仍在冬眠,错过了一个血雨腥风的冬天。


本文首发于极客公园,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geekparker 或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