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季羨林眼中不“尊老”的德國人

《留德十年》是季羨林先生的回憶錄,記載了他在1935年到1945年間,在德國留學的經歷。

書中主要記載了他留學的日常生活,表現了他從中國人的角度,如何看待德國的教育,如何與普通德國人相處。其中,通過他章用房東一家的描寫,我們可以瞭解到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家庭關係。


《留德十年》:季羨林眼中不“尊老”的德國人

西方社會崇尚實用主義。一個人價值的體現在於他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因此,可以看到一些老爺爺老奶奶也在各自崗位上發揮餘熱。

我在新加坡機場存包時,工作人員是個老態龍鍾的老爺爺。我在澳洲乘車時,司機也是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

這種實用主義的弊端就在於,當一個人對社會毫無作用,就難免被視如敝屣。

《留德十年》一書中,季羨林在德國唸書的時候,就深刻感受到德國親情的淡漠,以及年輕人對老人的不重視。

德國的年輕人和老人不在一起生活,也談不上照顧,更像是朋友之間的相處。年輕人只在空閒時偶爾探望老人。

比較極端的例子是,書中所舉的章用房東的事蹟。房東給自己家的大狼狗吃牛肉,而給自己的母親準備的是極其粗糲的飯菜,一點熱氣都沒有的。

“有一次,老太太病了,我到章家去,一連幾天,看到同一份飯擺在房門口,清冷,寂寞,在等候著老太太享用。可惜這時候她大概連床都起不來了。”

季羨林自己的房東有個兒子,但生活在另一個城市,極少來往。即使是二戰期間,兩家人都是分居兩地的狀態。

反而是作為寄居者的季羨林,陪伴了房東夫婦十年,相依為命,充當了實際意義上的子女角色。以至於季羨林要回國時,女房東像痛失親人一樣嚎啕大哭。

《留德十年》:季羨林眼中不“尊老”的德國人


身邊有些德國朋友也對父母保持著距離。他們與父母不在一個城市生活,只在重要節日進行家庭聚會。

當然這種看似淡漠的親情關係,是建立在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基礎上的。

普通德國人的養老保險,完全足夠支撐他們退休後過著舒適生活。即使個人的養老保險不夠支付養老費用,國家也會針對老人的身體狀況發放養老補貼。

所以在經濟角度上,德國老人是不需要依附子女生活的。

在法律角度上講,子女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德國人覺得生兒育女是父母主動選擇的結果。子女作為被動的一方,沒有選擇權,在法律和道義上都不需要負責。

精神層面上說,德國人感情比較內斂,子女成年後更願意獨立出去,脫離父母生活。對德國人來說,老人獨居是頗為常見的生活方式,老人不想打擾年輕人的生活。

幾種因素作用下,才造成了德國人看似“不尊老”的行為模式。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德國人是否就那麼不孝順呢?不盡然。


《留德十年》:季羨林眼中不“尊老”的德國人

只是西方人講究個體的自由主義,認為子女和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彼此的附庸。因此西方人沒有我們養兒防老的觀念。

這當然不適用於我們當下的社會。

只是他們子女與父母保持一定距離,給彼此足夠的空間,並且鼓勵老人擁有豐富的退休生活的做法,對我們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