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有胆有品的开国第一大将


一本近400页的《战神粟裕》,用了周末两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轻轻掩卷,注视着封面上那个清瘦矍铄的身影,我不由地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从红军、八路军到解放军,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开国将军中可谓是将星云集、各领风骚,但最璀璨的那一颗将星,无疑是世人公认的开国第一大将,刚勇善谋、功勋卓著,被誉为“常胜将军”、“战神”的粟裕。

粟裕大将身上的一些品质,历经岁月长河依然熠熠生辉、光芒不朽,就是时至今日,也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学习、去仰望、去击节赞叹。

读《战神粟裕》|有勇有胆有品的开国第一大将

渡江战役纪念馆

一叹战神的“勇”。

这里的“勇”,是粟裕在长达20多年的战争生涯中对敌作战的勇敢和无畏。

脑袋中枪了,他能以惊人的毅力追上部队;带着9个红军战士,就能俘虏百名敌人。面对日军的疯狂清剿,他敢“敌进我进”,不但生存下来,还时不时的打胜仗。在苏北打韩德勤,他敢以少胜多先打强敌翁达旅。

面对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王牌74师,他能拿出“砸碎珍珠换玛瑙”的决心,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实施猛虎掏心战术,以中央突破对中央突破,终于在孟良崮全歼张灵甫部,让蒋介石痛心疾首、伤心不已……

粟裕的勇,更多来自于他的“谋”。

勇敢不是蛮干,不是血气之勇。他一直把熟悉地图和地形,视为指挥员的基本功,曾经说过“不谙地图,勿以为宿将”。

战斗前,他精密分析,做到胸中有数,战斗中,他靠前指挥,及时掌握第一手情况,走一步看三步,未虑胜先虑败。

他不是没有经历过失败,但能及时总结、及时检讨、及时反省,勇敢承认并面对错误和失败,才得“常胜”。

读《战神粟裕》|有勇有胆有品的开国第一大将

渡江战役纪念馆

二叹战神的“胆”。

这里的“胆”,是粟裕多次“斗胆直陈”的勇气和担当。

苏中战役中,他连续3次上书中央,终于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取得了“七战七捷”,消灭了比自己兵力还多的敌人。

1948年为了部队过不过长江的问题,他在中央已经决定了的情况下,宁可立军令状,也两次“斗胆直陈”,向中央建议暂缓过江,才有了后来让斯大林都大呼奇迹的以60万灭80万的淮海战役的胜利。

开封战役后,他再次“抗命”,以签名电的方式,执意打援,终于取得了豫东战役的胜利,让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淮海战役中,他又一次“违令而行”,取得了消灭黄维兵团的胜利。渡江战役后,总前委电令“稳打稳扎”,他立即上书,坚持己见,命令部队快追、快堵、快截、快歼,歼灭汤恩伯集团10多万人。

在战场上,粟裕是一个固执的人,他一旦认准方向正确,就决不轻易改变。

他的“胆”,是基于对战局的精准把握、是对事业的高度负责,是对个人荣辱的完完全全的置之度外,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担当。

“斗胆直陈”,也让粟裕受到了许多不解和委屈。

早在淮海战役准备期间,毛泽东就隐晦地批评粟裕“无纪律、无政府”,“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就在紧张指挥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期间,粟裕还见缝插针地写完了自己的检讨报告。这得有多大的胸襟和气魄,真可谓“直陈我有胆量,受过我有胸襟”。

每每读到这些情节,我的心中都有一股浩然正气在剧烈地翻涌。新时代要求我们勇担当、敢作为,我们是不是该认认真真地从粟裕大将身上学到一些什么。

读《战神粟裕》|有勇有胆有品的开国第一大将

淮海战役纪念馆

三叹战神的“让”。

为了胜利,粟裕有“勇”敢拼,为了胜利,粟裕有“胆”敢言,可在个人名利面前,粟裕选择的是“让” ,还是“三让”,是“二让司令一让元帅”。

1945年9月,中央已经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可他硬是一次上书华中局,两次上书中央,终于申请自己做张鼎丞的副手。1948年5月,粟裕再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1955年军中授衔时,在毛泽东都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军中一些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的“争一争、闹一闹”的时候,粟裕却主动请求辞帅,赢得毛泽东一声:“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的由衷赞叹。

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指挥了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可以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

可生活中的粟裕又是非常的低调。

一次孤身一人粟裕去一个部队,面对不认识他的哨兵的阻拦,他安静地等待通报。晚年的粟裕到医院探望妻子,被告知不到探视时间,就安静地坐在楼梯的台阶上等待。战场上的叱咤风云和生活中的安静等待,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战神不是神,但读完一本《战神粟裕》,我深深的被粟裕伟大的人格魅力折服。粟裕的“勇”和“胆”,是“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粟裕的“让”和“静”,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是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只出实招务求实效。

从沉思中醒来,我把目光再次投向封面那个清瘦矍铄的身影,禁不住也喊一句:“难得粟裕!壮哉粟裕!”

作者静塘,好读书,喜读史,用通透的眼看世界,用真诚的心去生活,喜欢写一些或温暖或扎心的心理、情感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