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必败的战役将领和士兵却义无反顾的参战?

泉洪


这个我们不说远的,就说近现代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那些战争。曾几何时在1931年的那天,日本悍然的发动对中国的进攻,随之华夏儿女们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日史。在这里14年里,我们的将士们凭借着远远落后于日军的武器装备,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悍不畏死的精神最终将日寇赶出了中国。而在这过程中,几乎每场战役都可以说是必败的战役,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的加入到战场中,他们明知道自己活下的机会微乎其微,可是他们从未害怕过,相反他们向勇者一般冲向日寇,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日军对于中国的一次又一次的掠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向全世界的昭示“中国虽弱,但绝对不会让人随意宰割”。



淞沪会战

此战不管在谁的眼里,中国军队都是会输的,日军在此战中几乎投入了日本所有的精锐部队,更是拥有30余艘战舰和390架战斗机,最重要的是日军的战舰可不像中国的那些战舰,基本上都是老调牙的巡逻舰、鱼雷舰,而是极其先进的航空母舰和火力强大的战列舰。其实国民政府会打这场会战,其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此有利于长期抗战”,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政府其实还没打之前就已经知道此战必败,可是他们还是决定要打,不打则国必灭,打则国尚存希望。



就是这样中国先后有60余万的将士们奔赴上海的最前线,他们明知道此去九死一生,可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的冲在敌人的最前面。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能退,自己退则国必亡,但若自己不退,则国家尚存。所以他们拼了,在他们的心里自己的命轻于鸿毛,国家的存亡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最终中国军队失败了,上海被占领,我军伤亡也高达30万人,但是国民政府的战略目标达到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被打破,中国自此进入长期抗日阶段。

滕县保卫战

此战是为了阻击日军第10联队南下支援台儿庄会战的日军而发起的一个防御战,同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最为悲壮的战役。参加此次会战的将士们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击退敌人,而只是将他们抵挡在台儿庄的外围,而是必须是死守,可以说这些抵御日军的将士多半是会牺牲的。最终川军王铭章将军和数千名将士接下了这个任务,此时的他们早已知道自己会死,但是他们并没有退却,在出发之前他们都给自己的家人写好了遗书,就这样他们走向了战场。



在滕县川军以数千的兵力和极其落后的装备,硬生生抵挡住了日军第10联队近4000余人三天的猛攻,并且还伴随着飞机、火炮炮等地毯式的轰炸。可是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王铭章将军以下全军覆没,无一人撤退,无一人投降,全部壮烈殉国。曾经我无数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都在问自己是什么让他们这么不怕死,是什么让他们这么无惧的走向死亡。

其实他们并非不是不怕死,人怎么可能不怕死呢?我想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已经超过了自己,为了国家的存亡,他们已经不再畏惧死亡了。

禹王山阻击战

禹王山是第二阶段台儿庄战役阻击日军的主阵地,对于中日两军都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可以说中国军队那支军队守禹王山就意味着他们的命运就是九死一生,因为他们将面临数千乃至数万想夺取台儿庄的那些日军们。



不过此时的将士们还是没有害怕,滇军60军在接下这个任务之后,并火速赶往了禹王山阵地开始阻击日军,而这一打就是27天。在这27天里,在日军强大的火力面前,滇军60军没有一个人害怕,日军出动坦克,滇军将士就将炸弹绑在自己的身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炸掉日军坦克;日军冲入阵地,滇军就与敌肉搏,有太多太多的滇军就用这样的方式,与日军同归于尽。就这样滇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牺牲2万余名将士的生命下,最终将日本的两个甲等师团及伪军共五万余人牢牢的盯在禹王山下,自始至终敌人都未能踏进禹王山阵地半步。



而这样明知必败,明知必死,但是将士们却义无反顾的冲上战场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有着很多很对,他们都愿意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去保护着这个国家。他们都热爱着这片生养着自己的土地,他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这位“母亲”,被日军任意羞辱和践踏,所以他们愿意豁出了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自己的祖国。


澳古说历史


一是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25日,常德正式被日本军队包围。城中是号称虎贲军的余程万师进行最后的防守,战争从一开始就打的非常惨烈。

战前双方投入的军队对比大致如下:国民党投入20万人,日本人投入10万人。按正确的军事对比,国民党军只在五倍于日军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对日军作战的优势,才有可能取胜。放在这场战争中仅仅是2:1,然而在这时,中国的抗战已接近最危险的时候,只能寸土必争,以血肉之躯和日军决死到底。

余程万把军队退入城内,分成小队与攻城日军进行拉剧战。日军见到进展不顺,就向城中投放燃烧弹,企图逼国军退出,然后再给予打击。哪里料到余程万已抱定战死之决心,并没有出城。

战至11月26日,日军见战事不利,就调集重炮,把常德城轰成了一片废墟。

11月28日,英勇的57师官兵损伤殆尽,余程万城中的各类军人,包括警察也编入军中,准备最后的决战。

12月1日,阵地只有宽不及三百公尺。余程万致电孙边仲:"弹尽人亡,城已破,友军观望不前。刻大街小巷混战成一团。职率副师长参谋长死守中央银行。职余程万谨叩。"

战至12月3日,在小股部队掩护下,余程万领200人突围,最终仅13人活着出来。

二是衡阳会战。

豫湘桂大会战是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关键一战,其中第二阶段的衡阳会战最为惨烈。其时国军投入36万人左右,而日军则投入26万人左右。

944年6月23日拂晓,日军第68、116师团扑向衡阳,国军防守衡阳的是国民党军第十军中将军长方先觉。

衡阳外围阵地在坚守4天后,全军阵亡,无一生还,连伙夫在内,无一人逃跑、投降。

7月11日起,日军见劝降无望,调集重兵层层围困衡阳守军。

战到20日,衡阳正式成为一座孤城。

按照国民党中央的指示,方先觉只需坚守10-15天。但衡阳城被团团保围,没有机会突围,前来支援的国民党军也被阻击,难以靠近。

在战斗中,丧心病狂的日本人使用了化学武器,芥子气与路易氏气混和物。

战斗到8月8日,城中伤员已达8000多人。有人建议方先觉集合13000人撤退,但方先觉说:"我们突围出去了,剩下这 8000伤兵怎么办,你们忍心丢下他们让日本鬼子屠杀,死,我们死在一块,要自杀,我先动手"。

到了最后的关头,为了所有中国军人的性命,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和日军进行谈判,当晚日军表示这支中国军队是英雄之师,同意他们投降后,退到城外。

到此,坚持了47天的衡阳会战结束。


新知传习阁


必须首推李亨将军啊,最后一支打着大明旗号的军队。

康熙三年的春天,满清铁骑跨至江南,即将完成大清统治最后的一块版图。图海领军从湖广,李国英领军从四川,东西两面将茅麓山围得水泄不通,而山上正是明末最后一支军队——李亨部队。

这个时候的李亨其实对他来说,投降是最好的选择,这根本就是一场没有任何胜算的仗,看山下连绵不绝的清军正在安营扎寨,将茅麓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没有援军,因为他自己就是明朝最后的军队;没有补给,因为清军十万大军给围了;没有胜算,只有绝望,这个时候就算投降,不打这场仗,同样不会受到人们的诟病。

因为这不是打仗,这是在送死

看看前面的那些投降的人,晋王何等英豪盖世,其世子吃不了荒郊野岭的苦,最终依然投降了;王光兴为反清转战千里,何等气魄,最后不也投降了吗

自己还要打么?打!

“莫不奋臂争呼,拼死力战”

李亨在粮草消耗完毕的时候,开始发起突围战争,三次组织进攻,但是都被打回来了。他把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处斩,表达了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

“来亨部凡三万余人,来亨死,或死或逸去,就俘执者百五十人而已。余众散入秦、蜀山中,不知所终。来亨败没,中原无寸土一民为明者。”王夫之《永历实录》

最后,三万余人全部打光,但是也不投降,杀掉自己妻子然后自缢而亡。

我一直在想,茅麓山的冲天大火中,李将军究竟守护的是什么?大明?衣冠?忠义?尊严?都是,似乎又都不是,如果非要概括的话,那是民族灵魂的光辉。


笑尝历史百态


淞沪会战,绝对最惨烈,而且明知必败!但是战略意义重大,属于明知必败却勇往无前者!为什么推荐淞沪,因为他太不容易了,全国军阀本来各自为政,却因为爱国,将自己部队义无反顾的送到淞沪这片战场,只为日本说那句,三个月灭亡中国!老蒋最先将自己最嫡系的部队,是最精英的德系部队调往前线,他知道这一去便回不来了(不说蒋介石其他的事,单说比此战),不知受老蒋感召还是其他军阀也感悟了,全部上前线,用血肉来战,以数十万勇士生命为代价,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具体自己网上搜,我这里说一点,当时国军和各路军阀,并不是一次集结的,是基本是一批一批过去的,这很致命。还是那句话,历史很多这样的战役,但是像淞沪会战这样,能将全国不同派别派系的,各自为政,平时为一点利益勾心斗角的人,为了一件事,可以不要命,可以用倾注所有力量,不计损失的来做,就为打破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能抛下利益集合在一起,告诉日本我们中国还有人,还有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无聊来问答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来讲一个鲜为人知的战役吧,这场战役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此去必死无疑,也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最后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他的死得很悲壮,并且因为被坏人背后捅刀,更增加了他的悲剧色彩。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晋浪子周处。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他的故事,以及他是如何被逼上绝路,为国捐躯的吧!

【周处的显赫身世】

周处(236—297年),字子隐,东吴时代义兴阳羡人,他的父亲周鲂,曾当过吴国的鄱阳太守。周处的父亲是一方长官,按说周处表现应该不会太差。可惜,周处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公事繁忙,一来二去,周处就成了野孩子。小周处天生勇猛,还没到20岁,力气就赶上几个成年人了。他喜欢呼朋唤友骑上马去打猎,纵情恣肆,所到之处都会闹得鸡犬不宁。乡亲们知道他的门子硬,谁也不敢惹他,只好天天唉声叹气,愁容满面,比遭到了兵灾抢劫还痛苦。

小周处人品不坏,骨子里很正直和善良,他发现自己所到之处,老百姓都关门闭户,就像躲强盗一样,看见这种情形,他就很莫名其妙,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天,周处骑马来问一个乡亲,那名乡亲看见周处来了,吓得马上就想关门,结果被周处给拦住了,问道:“现在太平盛世,你们怎么老是哭丧着脸,跟死了人似得啊?”老乡没办法,只好据实禀告:“别提了,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啊?”

周处就问:“你们说的是哪三害啊?”乡亲答道:“南山白额猛虎,长桥下的蛟龙,还有小伙子你也算一个。”周处一听,呵呵一笑:“如果说这也算三害,那交给我吧,我一并除掉他们。”

【周处除三害】

在武松和李逵出现800年前,就出现了一位名留史册的打虎英雄,至于小周处是如何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的,史书上写得很简单,“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博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

周处杀死老虎后,就如水捉蛟,拼命搏击了三天三夜,三天过后,周处还没出水,老乡们认为三害已除,便高兴地互相庆贺,拉鞭放炮。周处水淋淋地从河中爬上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没想到一进镇里,便听见鞭炮声不绝于耳,就悄悄地问附近的一个人有啥好事,为何拉鞭放炮?那个人眉飞色舞:“三害已死,当然要大力庆贺啊!”

周处这才明白老乡们已经恨他到了这种地步。便找到当时的大文豪陆机,仰天长叹:“岁月蹉跎,恨不能时光回转,想改过自新,可惜已经晚了。”陆机说道:“不晚,古人贵朝闻夕改,你的前途还是很光明的,只要你立志自新,何愁不功名彰显于世啊!”周处就拜陆机为师,有了好老师,天资聪颖的小周处,当然是令人刮目相看。学成之后,就被吴王任命为东观左丞,后来高升为无难都督。

【周处反驳王浑】

西晋将东吴灭掉之后,周处从吴人变成了晋人。当时,讨伐东吴的大将有王戎的老爹王浑,王浑立下奇功,当然尾巴根就要翘几下,就在吴主的建业宫大摆宴席,觥筹交错,酒过三巡,王浑就问在座的亡国之臣:“诸君在亡国之后,感到没感到凄凉啊?”周处当时也在座,马上针锋相对:“汉末分崩,三国鼎立,曹魏灭亡在前,吴国灭亡在后,亡国的痛苦,何止一个人啊!”一番话噎得王浑面红耳赤,因为王浑在晋武帝称帝之前,也是曹魏的大臣。

【周处是治国之能臣】

周处后被朝廷封为新平太守,主要的工作就是抚合戎狄,在他的努力下,叛乱的羌族慕名归顺,人人称赞周处治郡有方。由于治理地方的业绩突出,周处又被朝廷转封为广汉太守,那个地方过去的官员办事拖拉,诉讼堆积,有的案子竟然压了30多年都不给决断。周处一去,立刻雷厉风行,只花了一天的功夫,就将陈年老案全部清理干净。

周处继续高升,朝廷先封了他一个楚内史,还没等他起身上任,朝廷的另一个命令又到了:封周处为散骑常侍。楚内史和散骑常侍比起来那可差远了,楚内史,只能在一个封国里面折腾,而散骑常侍那是靠近权力核心的位置,天天和皇帝打照面,是升官发财的有力跳板,很多人红着眼睛都想争夺那个位子呢。

结果周处说了一句话,就让人看出他的人品如何了:“古人辞大不辞小。”直接去了楚地,就职楚内史之职。在那里,周处依然勤奋有加,教化民众,埋葬无主尸骸,远近闻名。最终,周处进入了西晋王朝的权力核心,当上了御史中丞,开始了得罪权贵的生涯。

【周处得罪权贵】

(司马肜,晋宣帝司马懿第八子)

有一次,梁王司马肜犯了事,周处二话没说就将他逮了起来,按照法律把他给法办了。司马肜气愤交加,就恨死周处了。

公元296年,羌族齐万年起兵造反,朝廷就要派一员敢死的大将去进行征讨,那些被周处收拾过的大臣纷纷上疏,言辞恳切,忧国忧民,要求周处带兵出征:“周处,那是吴国的名将之子啊,忠烈果毅,一定能够担当此大任!”朝廷就封周处为建武将军,同时,派遣梁王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还有大将卢播、解系、夏侯骏一同前往。很显然,这是明摆着让周处去送死,因为跟随他的都是他的敌人!

同情周处的人还是有的,伏波将军孙秀就对周处说:“你有老母在家,可以作为不出兵的借口。”周处慨然答道:“忠孝不能两全,我既然辞却老母,委身朝廷,老母怎么还能得到我这个儿子呢?我知道此去必死,但是必死也要前行!”

朝廷做这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当然让齐万年很高兴,他一听说陪同周处出兵的还有两个王族贵戚,就哈哈大笑:“周府君在新平当太守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的为人,是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如果只有他一个人来,我肯定抵挡不住,现在他受制于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必败无疑。”

【周处力竭战死】

(齐万年)

西晋讨伐大军开拔到了梁山,那里是齐万年驻兵的地方,当时有七万士兵在那里等候。西晋的大军还没有准备停当,梁王司马肜就命令周处立刻派兵5000人进行攻击。周处说道:“军无后继,必致覆败,虽亡在身,为国取耻!

司马肜根本不理睬周处的建议,继续命令他带兵冲锋,同时派遣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分攻齐万年的部队。大战即将开始,周处手下的士兵却连饭都还没来得及吃,而梁王司马肜就跟催命鬼似得,进攻的命令一道接一道。周处看到这种情形,知道自己此战必死无疑,慨然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

周处作诗完毕之后就拍马出战,从早晨战斗到下午,斩首一万多敌兵,最后弦绝失尽,而卢播和解系却见死不救,左右都劝他赶紧撤兵,不要丧命在此。

周处按剑昂然说道:“这是我效节授命之日,决不能退。古代的大将受命出征之时,都是凿开凶门而出,就是做好了有进无退的准备。我一旦撤退,士兵士气必定不振。况且我作为大臣,以死殉国,不亦可乎!”说完拍马力战,最终死在了乱军之中,时年61岁。


作家王麟


在历史上,江桥抗战应该是一个必败的战役,但马占山将军却义无反顾的率领部队参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日军长驱直入向东北三省进攻。

1931年10月,辽宁、吉林两省相继被日军占领,东北三省仅有黑龙江没被日军占领。

日军又继续向黑龙江进军,要想占领齐齐哈尔,必须经过洮昂铁路上的嫩江铁桥,江桥抗战就这样爆发了。

马占山决定派遣3个旅的兵力布防于嫩江北岸,扼守嫩江桥。


1931年10月,叛军张海鹏部向江桥进犯,在守军的反击下伤亡惨重,一齐溃退,在江桥以南地区与守军对峙。


马占山将军从齐齐哈尔开赴江桥前线。

1931年11月4日,江桥抗战还是打响了。

日军满铁守备队向江桥发起了猛攻,被抗日将士击退了。

11月6日,日本关东军第2师团向江桥发起了进攻。马占山亲赴前线指挥,日军以优势炮火和飞机、坦克掩护,形成拉锯。



被马占山将军部击毙在昂昂溪岸边的日军。

但因敌强我弱,江桥抗战还是失败了

1931年11月19日,日军占领了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

江桥抗战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战役是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枪,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Minecraft军长解说


这类明知必败却血战到底的壮烈时刻,中国历代战争史上都有很多。但比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忠勇英雄来,这次要说的,却是一场至今知名度极低的血战:明清松锦大战尾声阶段,一场鲜为人知的浴血抵抗——塔山保卫战。

在崇祯晚期,明清双方那场投入数十万大军,几乎赌上国运的松锦会战里。原本占尽优势的明军,由于崇祯皇帝的瞎指挥大败亏输。打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初时,已经是全线崩溃。是年二月十八日,明军蓟辽总督洪承畴镇守的松山沦陷,洪承畴被俘后投降。三月八日,镇守锦州的祖大寿献城投降。接下来的史料记录里,就是清军酣畅淋漓扫荡明朝残军的场面,但一场惨烈的大战,却也被刻意忽略:塔山保卫战。

塔山,原是明王朝在辽西走廊上的战略要地,可当时松山锦州全数沦陷,塔山也好似汪洋中的一条孤舟,陷入清军的凶猛攻势里。驻守塔山的明军将领终翰邦将军得知锦州投降后,悲愤向塔山军民表决心:“吾士卒死伤殆尽,而粮食且匮,吾等知朝亡矣。吾义不生而辱,必先自刎!”一番慷慨宣言,却换得全城军民泪如雨下:何必要先自刎?我们全城一心,死,也要和清军拼到底!

是,在又经过了一个月的浴血抵抗后,是年四月九日,悲壮的一幕上演了:弹尽粮绝的塔山守军,假装向清军诈降。喜滋滋的清军开进塔山城后,却猛然听到惊天巨响——
终翰邦将军与全体军民们,把仅剩的火药埋入城内的房屋里,然后毅然点燃了满城烈火,剧烈的爆炸响彻塔山小城。比起狼狈投降的洪承畴们,后来连呼“水太凉”的钱谦益侯朝宗们。这些不屈不挠的守军边民们,却以这同归于尽的方式,履行了对大明朝的忠诚。

然而,此战过后,清朝相关的史料,却有意抹去了这一战的过程。血战到底的终翰邦将军,非但没有被载入《明史》,其姓名也只能在《清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里才可查到。但是清军中那些亲历此战的朝鲜官员们,却真实记载下了这一幕。甚至在之后的清代三个世纪时间里,许多来华出使的朝鲜官员,也动用一切办法,详细查访这场浴血阻击战的点点滴滴。并详细整理成诗歌文字。塔山战役的将士们,这些在清代几乎被遗忘的汉子,却是邻国朝鲜,从此传唱数百年的中华英雄。

还是用朝鲜史料《塔山堡歌》序言里的一句话,来表达对他们战斗精神的敬意吧:自古忠臣烈士婴城而死者非一,而安有至死出奇,杀身鏖敌,功谋之壮如塔山者乎?

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历经多少苦难而不倒。正因为,最绝望的年代里,也有如塔山血战一般,至死不会放弃的英雄!

参考资料:《清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塔山堡歌》


我们爱历史


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此人率17个骑兵进攻十万清军,就义前不忘臣子本分,留下七字遗书》: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最后一次环视了烽火连天的大明都城,愧对先祖的崇祯帝深感亡国之恨,自缢于煤山。至此大明王朝宣告了结束,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开始了对大明残余势力进行清除,却不想这引发了吴三桂等一批明朝将领的投降,导致满清入关,仅仅控制不到一个月的北京城被满清拿下,随后满清皇帝便宣布迁都北京,这就意味着满清不是为了光复大明而来。

满清迁都北京后,南方的南明政权立刻声讨满清,并且下令要进行北伐。农民起义军更是在满清的打击下投靠了南明政权,这一刻大明百姓才感到了空前的危机,仿佛当年明太祖的基业又要被胡虏给夺回去,不少爱国将领都开始抵抗满清。

但是战局却是令人失望的,满清的八旗子弟在入关后几乎是所向披靡,一直把南明政权压缩到在福建地区。而这时涌现出来了一位富有骨气的将领,这便是带领17个骑兵、2000平民军队向十万清军进攻的黄道周。

黄道周是一位学者,还是有名的书法家、儒学大师。在当时清军打到福建时,由于郑芝龙自保,不派出一兵一卒。黄道周深感身为大明人,岂可坐视胡虏祸害中原。于是黄道周自己募兵,但是却只募集到17匹马,两千多爱国的平民,这些人虽然都是平民,但是都愿意为大明而战死,黄道周将这些分发好兵器便准备出战了,这批人马连统一的衣服都没有。



黄道周这一次出击注定是有去无回的,其妻子送别时说道:“道周死得其所,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就这样黄道周带着这支军队出仙霞关,而对手则是精锐的八旗铁骑。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清军念其勇气,下令不可伤害黄道周,将其俘虏后送到了当时的北京,并希望黄道周可以投降,但是黄道周只求为大明殉国,软硬不吃。不得已当时多尔衮便下令处死黄道周。


就义那天黄道周非常从容,走到东华门刑场上时,黄道周向南方再拜,也就是就义前还不忘其臣子本分,连刽子手也不忍下手。黄道周还提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了一把椅子坐着就义。黄道周死后,在其衣物中赫然有一封血书,只有短短七个字“大明孤臣黄道周”!


小司马迁论史


必然是十余万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的崖山海战。


1273年吕文焕在守卫襄阳六年后力竭降元。从此南宋的防御势态彻底被破坏。三年后元军逼近南宋首都临安(现在的杭州),不想抵抗的大臣们控制了当时年仅五岁的小皇帝赵㬎,开城投降归顺元军。另有一批不愿意投降的大臣们则护卫着七岁的益王赵昰、四岁的广王赵昺趁乱逃出临安。


逃出临安的一行人在金华遇到领兵来援助的大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大臣们拥立七岁的益王赵昰为新皇帝,封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为少保,继续抵抗元军誓不投降。


张世杰部于金华和追击的元军统帅伯颜交战,兵败后退往福州。在福州集结兵力在战,兵败后退往泉州,在泉州在战在败,乘船退往广东。撤退的途中赵昰病死,大臣们拥立广王赵昺为帝。

一群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进士,战场上根本无法和蒙古铁骑抗衡,虽然他们一败在败,但还是不断的收拢组织忠于宋室军民进行抵抗。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拒绝投降,监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被押赴北京杀害。张世杰和陆秀夫带着小皇帝赵昺退向大宋的最后一块领土崖山。


崖山背靠大海,赵昺退到这里后很快被追击的元军三面团团包围。这时离他们逃出临安已经过了三年,三年时间一路从浙江节节抵抗退到崖山,这里是他们最后一块陆地,他们已经无路可退了。

张世杰拒绝了元军的招降,元军发动猛攻。宋军抵挡不住,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撤退到海上,这时的大宋管辖的领土,已经没有一寸陆地,只剩上千船只的甲板,船只上没有补给不能远航,他们依然没有投降,坐在船上静静的等着,等着大宋王朝末日的到来。


宋军船只上没有多少淡水,在海上吃干粮过了十余日,渴饮海水造成士兵呕泄不止。发现宋军精疲力尽,元军进行最后一次招降,被拒绝后发起攻击。见大势已去的陆秀夫背着七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杀。要投降的人早就投降了,跟随退到崖山的都是大宋死忠,皇帝投海后随行忠于宋室的十多万军民也相继投海自杀,崖山之战结束,大宋王朝从此灭亡。


雷老师说历史


根据题主的题目,参战部队要具备两个条件:明知必败和本可以保全但选择了义无反顾参战……历史上符合条件的战役不少,我首推戚家军血战浑河。

1619年二到三月间,明朝军队与后金军队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交战,经过五天五夜的激战,明军约5万人被歼灭,此战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就在大战落下帷幕时,明军援军川浙军团才赶到了战场,一切为时已晚。这支援军中的浙兵带队指挥官是戚金,就是大名鼎鼎的抗倭戚家军。

救援化为了泡影,面前的后金军队刚刚取得大胜,士气高涨,而且兵力有近十万。川浙军不足万人,本可以全身而退,然而将领们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时,戚光、周敦吉等将领激愤地说: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何为?坚决请战……军事会议上最终却做出了主动进攻的部署。

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川军周敦吉、秦民屏率领3000余人从浑河浮桥过河,在河北岸扎营迎敌,浑河南岸,戚金按照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位前辈军事家留下的军事操典,指挥士兵迅速摆开明军著名的车阵,一场血战即将打响……

此时,沈阳城下的后金军吃惊的看到一队武器装束奇特的明军步兵向他们迎面冲锋,努尔哈赤并没有轻敌,立刻派出了凶悍的正白旗部迎战,由于在以往与明军的野战中都是一边倒的屠杀,正白旗军并没有将这一队明军放在眼里,但两军一接触,后金的骑兵就被白杆川兵的长枪戳的人仰马翻,并且一旦落马,川兵便拔出腰刀乱砍,很快正白旗就败下阵来,努尔哈赤立刻又派出了他亲自掌握的正黄旗,但很快又遭到了正白旗同样的败绩,两轮攻击竟使后金军伤亡了两千多人。努尔哈赤一筹莫展时,汉奸李永芳禀报说他已经用重金收买了几名被俘的沈阳城明军的炮手,从沈阳城头发炮完全可以覆盖整个白杆兵的阵地,正当白杆兵列队准备迎战八旗兵的新一轮进攻时,沈阳城上的炮弹落在了他们的队伍里,后金军队一拥而上,终于冲垮了这只勇猛的川兵,川兵将领周敦吉、秦民屏战死,只有少数人过了浮桥回到了浙兵的浑河南岸大营。

浑河南岸,浙兵车阵已经构筑完成,车阵是戚继光、俞大猷在北方防御蒙古鞑靼时期,摸索出的一套用步兵尤其是火器步兵对付骑兵的行之有效的战法,战车在行军时可以装载粮草、兵械、军火,驻扎时可围起做营寨,防御时车围成环形防御阵地,将火炮架在车上,同时士兵以车为掩体,释放火铳火炮,在与蒙古和日本作战时,车阵都发挥过重大作用。此时,明军摆开车阵,沉着应战。


后金军渡过浑河,从四面围了上来。并很快先以四旗的兵力从左翼发起进攻,骑兵冲击到300步时,明军浙兵的大口径佛郎机火炮首先开火,一个排炮齐射轰乱了后金军的进攻队形,冲击到200步,车阵内弓弩齐发,后金军仗着骑兵的冲击力和自身的凶悍,继续冲击到100步内,同时开始在马上弯弓射箭,但这100步内正是明军轻火器的火力范围,明军的火铳、火箭、小口径虎蹲炮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火器齐射,后金兵纷纷落马,而且后金兵发现以往总结出来的明军火器“临敌不过三发”,三发子弹之后军阵就被冲破的经验在这支明军身上不灵了,车阵后边三列明军士兵有节奏的此起彼伏,使他们的射击总不间断,这正是戚家军训练有素的火铳三叠阵,但还是有凶猛的后金军骑兵,突破火力网冲击到了车阵前,此时明军中马上冲出手持戚家军特种兵器--铁狼筅的士兵将其刺倒,两轮进攻之后,后金兵坠马伤亡者达三千多人,努尔哈赤立刻变阵,将攻城用的防御火器箭矢的武器-楯车推了出来,东北地区宽厚坚硬的松木板做成的楯车,能阻挡明军的轻火器射击,后金兵改骑兵为步兵猫着腰跟在楯车后面,进到200步内,明军车阵突然闪开一角,用拉车的挽马组成的骑兵队冲了出来,又将后金的步兵一顿砍杀。




努尔哈赤恼羞成怒,下了死命令让八旗轮番饱和攻击,后金军队的这种死攻在弃尸累累之后,收到了效果,明军弹尽矢绝,车阵终于被打破。后金军突入车阵之后,浙兵立刻以哨为单位组成鸳鸯阵,与敌展开惨烈的肉搏,每个队形中狼筅手、藤牌手、刀手相互掩护配合与敌鏖战,特别是浙兵使用由凶猛的日本刀改进而来的戚家刀,挥舞之处后金兵无不血肉横飞,但终因寡不敌众和连续两天的急行军以及激烈战斗造成体力不支,浙兵不断的倒下,陈策斩杀了十几个敌人后,也倒在了血泊里。此时总兵童仲揆想趁乱撤离战场,戚金一把拉住他的马说:“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童仲揆立刻和戚金一起又翻身杀入战场,战至傍晚,仅存的几十名浙兵战士将戚金、童仲揆围在当中,他们的鸳鸯阵式依然不乱。让我们想一下戚家军这悲壮的最后一幕吧,残阳即将落下,最后的余晖将天地与浑河映成一片血色。后金兵四面围定,但善于近战的他们已经失去了与这仅存的明军做最后肉搏的勇气,万箭齐发… …戚金等全部壮烈殉国。




至此,抗倭名将戚继光一手建立的戚家军,在他逝后三十年全军覆没,浑河之战成为戚家军最后的绝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