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实施仁政,近忠臣远小人,为何还是为后人留下祸患

明宣宗治理国家的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重用忠臣,惩办小人,他时常思考古代君王的偏信小人,迫害忠义之士,害国害民的经验教训,他也常和大臣们谈论小人害国的例子,让他们引以为戒,不要轻信小人谗言,要辨明是与非,按公理做事情。宣德二年(1427年),有一次宣宗召见户部尚书夏原吉,和他谈论到了古代的偏听偏信,小人害国害民的教训,并从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表面上他们的建议好像是对国家很忠心,但是他们的用心却很险恶。因此,从古代到现在,贤明的人都十分痛恨小人。例如,上古时代的舜帝就憎恶谗言,春秋时孔子远离奸人,唐太宗把进谗言的奸人当作国贼予以惩治。宣宗表示,他自己在对待小人谗言的问题上也十分重视。一旦发现有这种现象,便会坚决制止,绝对不能让坏人得到好处。他还常把历史上轻信小人坏话导致亡国的事情作为教训,坚持防止小人谗言害人的事件发生,并且希望大臣们也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要上奸人花言巧语的当。

明宣宗朱瞻基实施仁政,近忠臣远小人,为何还是为后人留下祸患

宣德初年,朝廷政治中仍然存在一些有缺陷的政策。特别是南京的法司,残缺而不健全,随便就判决,轻意的把被告人逮捕、审问。比如,奸人想要陷害好人,想编什么罪名就给什么罪,写成告状信前往南京上诉,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冤案,残害了无辜的忠臣良民。宣宗得知后,立即下令都察院颁布命令,对这些情况加以禁止,从今之后,凡是有告状的人都必须送往北京审理、只有京城军民的诉讼,允许把他逮捕审问。这道法令的制定,就制止了坏人钻朝廷的空子来冤枉残害忠臣的事件的发生。

当时朝廷发生了一件诬陷忠臣的事情。结果,奸臣受到態治,忠臣受到了保护和重用。这个宦官叫裴可力,朝廷派他到浙江,负责监督处理当地政事浙江有一个姓汤的千户,听说朝廷来了一个钦差御史,来监督、检查工作,他心虚了,因为他在这里为非作歹,干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他想,只要对朝廷派来的这位大官进行重金收买,只要用利益把他捆绑在一起,不就安全了嘛。汤千户在裴可力到来之时,立马大摆酒宴热情款待这位朝廷大员,找各种理由献殷勤,讨好朝廷大员,借各种名义,送给裴许多的金银宝物。裴可力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便和汤千户在利益捆绑下相互勾结了起来,更加严醋地鱼肉百姓。当地人民对汤、裴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纷纷上书朝廷、揭露他们的罪行,请求朝廷对他们进行惩治。

明宣宗朱瞻基实施仁政,近忠臣远小人,为何还是为后人留下祸患

于是,朝廷派遣按察使林硕到浙江进行整顿。林硕到任之后,立即采取措施,制定了一整套的法规制度、整顿、清查官吏、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汤千户对林硕的到来,又害怕又不甘心。因为林硕所制定的政策、制度,都让他的利益受损,还限制了他的胡作非为。于是他向裴可力说林硕的坏话,裴可力利益受损而怨恨林硕,认为林硕是为了夺自己的权位,监督、调查他来的。于是就寻找时机进行报复。经过反复谋划,裴可力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诬陷林硕,说他到浙江后,有讥讽、诽谤朝廷的言论,违背宣宗皇帝下的诏书谕旨,不让施行。朝廷得到这个奏折后,立马把林硕拘捕,押送到北京审理。刑部对林硕提审,林硕心里清楚,自己已被小人陷害,便在法庭上给自己辩解。他说:“我以前曾经担任过御史,视察浙江,让当地的小人不能继续为非作歹,给他们带来很多麻烦。此次,臣升为按察使,再次到达浙江,时间不长,臣采取一些措施,又触及了这些小人的利益,因此他们更加恨我,便耍弄阴谋,制造谣言,加害于我,想要把我赶走,保证他们可以继续为非作歹,残害百姓,不受官府的制约。”

明宣宗朱瞻基实施仁政,近忠臣远小人,为何还是为后人留下祸患

宣宗听了林硕的申诉,对他说道:“我本来就不会轻易相信他们卑鄙的话、一定会当场审问他们。如今你既然已经明白,是那些小人对你的陷害,我也不相信他们。依然相信你、你也就不要有心里负担。你现在马上到浙江,继续担任你的职务,履行你的职责,为百姓主持公道,办实事,不负朕对你的期望。只要遇到民众疾苦的事情,全部奏报上来。朕以诚心对待臣下,不轻信奸人谣言,你不要有其他的顾虑了,好好地干吧!”林硕听了皇帝的一番话,流下眼泪,连连叩头拜谢,并保证回到浙江后,一定不辜负皇上对自己的信任,秉公办事,用尽全力报答朝廷和皇上。

随后,宣宗对侍从的大臣说:“宵小之人裴可力制造虚假的事情、去陷害忠直的大臣,回到京城后一定要严加惩治,绝不宽怨。”果然,事隔不久,裴可力被召回京城,打入大牢,以诬陷罪被依法判刑惩处。汤千户残害百姓也受到了惩治。宣宗对小人的惩治,对忠臣的信任、重用在朝廷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弘扬了正气,压制了邪恶。

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初三日,内官衰琦,内使阮巨队、阮诰、武莽、武路、阮可、陈友、王贵、杨四保、陈海等伏诛。他们在广东等地出差办理国家事务,以采购买卖物品为理由,擅自领取别人财物,事发下狱。经过审查,这些都是袁琦一手操纵的。在抄没家产时,发现所埋藏金银数以万计,宝货、丝锦衣物等应有尽有。连所用的金玉器皿,也是从宫中获得,属于非法。这些都是上面所说的众人所做,经过三堂会审,全部处死。

明宣宗朱瞻基实施仁政,近忠臣远小人,为何还是为后人留下祸患


宣宗知道后,深恶痛绝,立即命令将袁琦千刀万剐,凌迟处死,以解民恨。其余十名,斩首示众。为总结此类事件的教训,于第二年的正月十九日,宣宗布告天下,以做效尤。其中说道:“我自从登上皇位,早早起床,很晚才睡,不敢偷懒。认为天下江山是祖宗留下的,百姓战士也是祖宗留下的。百姓安宁,天下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而我也才能报答祖宗的恩情和寄予我的厚望。

“自从登基以来,我始终把安定民心作为自己的职责,可是内宫太监袁琦,陪伴我很长时间了,却没有想到他为人阴险狡诈,欺骗朝廷,以办理公家事情为借口,做一些罪恶的勾当。有人上报说内官内使,在外面招摇撞骗,凌辱官员,毒打并且虐待战士百姓,无所顾虑地贪污,残酷到了极点,他所得到的金银财宝有千千万万。所在地区,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当地官员坐视民患不敢过问。天地不容,神人共怒。发其罪恶,白于天下,已交法司,归拿严办。

明宣宗朱瞻基实施仁政,近忠臣远小人,为何还是为后人留下祸患

“尔等各级官员听着:一定要体会朕爱民之心的迫切,使人民安定太平、过好日子,是国的根本。代天理民是君王的事,为国安民是臣下的事。你们一定要勤奋向上,让下面的军民都安定无事,而听不到他们的叹息声、愁苦声、怨恨声。只有这样,才算尽职尽责,不负朕的委托,你们努力吧!杀掉太监既了结百姓的心头之恨,又给各地方的官员上了堂“拥政爱民”的课。

宣德十年(1435)年,年仅38岁的宣宗匆匆忙忙又不甘心的走完了一生,年仅9岁的长子朱祁镇继承了皇位,宣宗去世后,得到了世人很高的评价,说他”心胸开阔,致力于亲孝,与家人相处和睦;朝廷所施行的都遵从法规。特别关心百姓,如果碰到有上报水旱和蝗虫灾害的,便派人前往视察救济又说他“爱惜人才,非有大过,常保全之慎”等等。其中难免有溢美之词,但总的来说,还是符合事实的。宣宗力行“仁政”,有许多可以被称颂的地方,他鼓励大臣们的直言劝谏,驭下宽松,表现出了以宽大、爱惜他人为根本的政治思想。但是,也放纵了一些贪官污吏,该处理的不予处理仅仅批评一番,至多斥责,也就不再追究。惩治坏人不严厉,留下了祸患,是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