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還有些年輕人,還不知道“耕牛”對人類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牛耕技術、耕牛、鐵牛

牛耕技術”是指農民利用“耕牛”的力量,從事多種農活的操作技術。例如:犁田、耙田、拉車、拉碾石等。俗稱為“使牛”技術。

用牛幹活兒就叫“使牛"。“使牛”就是能熟練地駕馭“耕牛”,使它能配合自己,完成某種農活兒的勞作過程。

所謂“耕牛”,就是經過專業馴練的,能懂得各種耕作方法的牛,叫耕牛。也叫“熟使"的牛。

“牛”有兩種:黃牛和水牛。

可能還有些年輕人,還不知道“耕牛”對人類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可能還有些年輕人,還不知道“耕牛”對人類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資料】:我國的“牛耕技術”的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漢代幾乎普及中原。

在東周末西周初期,“牛耕技術”有較大的改進和提高。由三人操作(一人牽牛,一人扶犁耙,一人控制深淺),減少到二人操作,再由一人操作。大大地減少了人力。同時,犁田、耙田的農具也有相應的改良。

掌握“牛耕技術",利用“耕牛”耕田種地,勞動效率是人力的10~15倍,甚至會更高。其質量更是無與倫比。因而說:“牛耕技術”是或時代的,生產力的改革、發展和提高。

可能還有些年輕人,還不知道“耕牛”對人類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由於“牛耕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民重視了養牛,耕牛就成了農民的寶貝,成了家庭重要的財產。

牛的糞便則是農作物的最好基肥。牛多了,肥料也充足了,農業生產隨之蓬勃發展,農產品收入多了,物質豐富了,人民生活水平也相應提高。

可能還有些年輕人,還不知道“耕牛”對人類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建國後,農業機械還比較少,耕牛依然還是主要的生產力。“牛耕技術”從出現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未。從中國農村盛行了2300多年。可見“牛耕技術”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與文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是生於民國,長於建國的,親身經歷了“牛耕技術”的盛行時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人民公社、生產隊時期。我們的生產隊是一個只有75人、20多個勞動力,7頭耕牛的小生產隊。我們幾個男性社員,還是年青力壯的小夥子,責無旁貸地負責“使牛”的工作。耕種時節,每天都是扛著犁耙,趕著牛去田裡使牛。對使牛的技術,純熟得揮鞭自如。

六七頭牛要耕種80多畝田地,而且一年要耕種兩造水稻。早造:春分插秧,小暑收割;晚造:大暑插秧,小雪收割。有時還要搞冬種小麥。每造要犁耙四次才能插秧。可想而知,耕牛的工作量是何等之大。

每年生產出來的糧食,要上交19000斤多斤給國家。是公購糧的任務,也叫“愛國糧”。由此可見。在“牛耕技術”時代,耕牛對人民,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是多麼大呀!

“鐵牛”,顧名思義,就是用鐵的牛。“鐵牛"就是拖拉機。用鐵牛耕地的工作效率,是耕牛的上百倍。且多工能:可作運輸、犁田耙地、播種、插秧、收割、脫粒等多項勞作。

可能還有些年輕人,還不知道“耕牛”對人類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拖拉機問世了。但由於它體型大、太笨重,要在平原地方,且要有機耕路的田野,才能使用。對於山區和丘嶺地區的山湧田、深坭田、小塊的、高低不平的、奇形怪狀以及梯田是用不上的。

可能還有些年輕人,還不知道“耕牛”對人類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因而,這年代“牛耕技術”還是主要的生產力,耕牛還是農民的寶貝。這時,政府對發展養耕牛是有扶持的:每生多一頭小牛,政府就有獎勵,發給一定的獎勵金;同時,還有規定:不能隨便宰殺耕牛,如果有老弱病殘,喪失勞動力的牛,要鎮級政府批准才能宰殺。

可能還有些年輕人,還不知道“耕牛”對人類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可能還有些年輕人,還不知道“耕牛”對人類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21世紀初期,微型打田機(微型拖拉機、小鐵牛)登場了。

可能還有些年輕人,還不知道“耕牛”對人類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微型打田機,它以輕便好用,工作效率高(每造用耕牛要搞四次才能插秧,而用小鐵牛兩次就搞定了)而贏得了市場。

可能還有些年輕人,還不知道“耕牛”對人類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就是這樣,在一、二十年的時間,就被蜂擁而來的“小鐵牛”取替了在中國曆行了兩千多年的“牛耕技術”。

從此,犁、耙等農具就被送進了博物館,那可愛的耕牛,農業生產的功臣,就被送上了餐桌。

這也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吧!不!這是時代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