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財富階層跨越的小技巧:保持投資

分類:投資、組合、宏觀

讀者專業度要求:中、低

預計閱讀時間:5~10分鐘


前言

一張圖的啟發:Stay Invested

實現財富階級跳躍必須保持投資狀態,持有風險


貨幣水平指數級增長,但大部分人的財富水平增長不顯著

實現財富階層跨越的小技巧:保持投資


Power-Law財富定律:資本擁有者的財富增長更快

20%的群體掌握80%的資源,財富差距只會擴大

實現財富階層跨越的小技巧:保持投資

完全持有現金和貨幣基金,在Fiat貨幣體系裡,近似於為整個經濟系統提供最廉價的信用資源,是名副其實的“犧牲自我,養活富有階層”的“貢獻者”。

普通人要實現階層跳躍,必須持有風險,保持投資。跳出投資看投資投資其實不需要大智慧,保持耐心長期持有股債混合組合即可,財富與貨幣同增;或許“保持耐心”本身就是“大智慧”。




在中國可以投資的資產類別


房地產:吸附了大量貨幣的資產

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參與的可執行性不強

過去,在中國表現最好的資產類別可能就是房地產。這與國家經濟高速增長,基建投資及城鎮化發展,居民財富快速累積有關;房地產投資的成功在這樣的背景下有歷史可借鑑的必然性。中國採取的資本管制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投資產的範圍,貨幣持續增長之下,有質量的資產在中國呈現比較明顯的稀缺性,房地產“看得見,摸得著”,符合亞洲文化,成了大部分人追逐的投資標的。

因為房價大額,不可分割,流動性差等原因,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直接參與房地產投資的門檻較大,因此通過房地產投資實現財富跳躍難度大,可執行度不強。也恰因為如此,掌握資本的資源擁有者因為房地產投資過去變得越來越富。

實現財富階層跨越的小技巧:保持投資

注:受限於數據樣本,這裡僅提供最近9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指數走勢(旨在提供簡單形象化參考)


股市:過去的經驗顯示收益效應不明顯

通過中國股市的被動投資實現財富跨越有難度


實現財富階層跨越的小技巧:保持投資

中國股市,以指數為例,過去10年不能為投資人提供匹配其波動率風險的收益。


債市:相信企業,不如相信財政部

加槓桿買國債看似不錯,但效率並非最佳


若以10年期國債為例,將國債的波動率(風險)放大到股市波動率的相似水平(可以通過槓桿實現),歷史經驗顯示:投資收益顯著高於股市。

實現財富階層跨越的小技巧:保持投資


股債兩張淨值圖放在一起對比,讀者其實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簡單結論:債市對股市能起到一部分保護對沖功能,由於股市(盈利增長和分紅)和債市(利息收入)都能提供收益,因此同時持有這兩類資產可以降低風險,但不會削弱收益(後文將為讀者介紹一個簡單的股債混合投資模型)。

實現財富階層跨越的小技巧:保持投資




同時持股持債,大幅降低風險

解決方案:同時持有股市和國債

PM提出一個簡單的模型參考


實現財富階層跨越的小技巧:保持投資

根據【帕丁頓宏觀交易】股債模型的股債動態配置規則,根據該模型進行投資,風險調整後回報將大幅優於純粹投資股市或加槓桿投資國債(風險提升至投資股市的水平)。

實現財富階層跨越的小技巧:保持投資

在1年期、3年期、5年期以及10年期的統計維度上,股債混合投資的風險效率(回報/回撤)都大幅優於純粹股市和債市。根據該模型,最近5年可以產生約18%的年化收益(注:股債動態配置模型的實現波動率僅約股市波動率的50%,夏普率約純粹單一投資股市的3倍,相當於風險效率提升了200%




關於股債混合投資模型邏輯的簡單介紹

第一步:根據金融市場收益率水平(國債收益率近似)去決定投資水平(多少資金分配於 “股市 VS 債市+現金”)

如:若國債收益率水平過低,則不進行投資(金融系統沒有收益資產,類似上圖2015年10月份開始至2016年12月份,模型會選擇100%持有現金不進行投資)


第二步:若現金持有量不是100%,那麼根據股債相對預期收益率水平調節股市敞口和債市敞口的配置比重

弱股市相對國債的估值越低,股市相對國債的配置比重就越高


根據上述規則,結合具體的執行原則,【帕丁頓宏觀交易】股債配置模型當前建議的配置比重如下:股市(滬深300) - 67.33%、債市(10年期國債)- 23.76%、現金 - 8.91%。

實現財富階層跨越的小技巧:保持投資



增加風險,提高收益

股債動態配置混合模型槓桿放大2倍進行投資


實現財富階層跨越的小技巧:保持投資

年輕白領階層,由於具備穩定的收入流,完全可以將模型風險放大一倍進行投資,交給耐心和時間去複利。



以上內容僅代表文章作者本人觀點,不能假定為本平臺的觀點或建議,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或交易)建議。提醒受眾不要依據以上內容形成投資(或交易)決策,本平臺對受眾任何式的投資(或交易)結果不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帕丁頓諮詢】出品和分發的所有內容僅代表知識梳理、思路分享,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或交易)建議和推定,讀者用戶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