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並未打算攻打紫禁城,後來為何會發生如此慘不忍睹景象?

提到清朝末期,尤其是八國聯軍齊聚京城,使得中國的古都一夜之間遭受重創。這八國分別是:大英帝國(英)、美利堅合眾國(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德意志帝國(德)、俄羅斯帝國(俄)、大日本帝國(日)、意大利王國(意)、奧匈帝國(奧)的八國聯合軍隊。

至今,這一史實對於中華民族來講,都是奇恥大辱一般的存在。那一段時期,被稱之為庚子國變,最終,以慈禧太后出逃、聯軍攻入北京城進行一番燒殺搶掠為終結。

八國聯軍並未打算攻打紫禁城,後來為何會發生如此慘不忍睹景象?

殊不知,短短几天,清朝軟弱的抗衡與聯軍鐵蹄之下的肆虐,便造就了一場多年後依舊被世人關注的歷史悲劇。其實,在當時的很多細節中,京城背後依舊有著滿滿的居心叵測,就如同當時外國人自己的說法:“復仇女神來到,她要去瘋狂地索取,至於不可避免的報應,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仔細回顧細節,發生在京城的那幾日浩劫,真的是中國歷史上太過濃重的一筆。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藉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當年,隨著聯軍的逼近,北京城朝不保夕。由此,於1900年8月12日,慈禧太后開始不斷召見大臣,並且,商議防禦計劃。

而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命令東交民巷的清軍對使館發起猛烈的攻擊。與此同時,第二日,慈禧太后再次向南方各省發出了緊急命令,要求他們迅速北上救駕。當時的北京城,彷彿是一座巨大的軍營。經過一個晝夜的軍事調動,城裡的各個角落都被倉促地部署了共約七、八萬的清軍,只待聯軍的到來。

八國聯軍並未打算攻打紫禁城,後來為何會發生如此慘不忍睹景象?

等到8月14日的凌晨,由於,俄軍率先對北京城進行了進攻,隨後,日、美、英三國的軍隊也爭先恐後地投入了戰鬥。他們從北京城牆的東段開始展開攻勢,雖然,聯軍和清軍實力相差太過懸殊,可是,這卻是聯軍進入中國以來,遭受到來自清軍最為激烈的抵抗。

無論如何,以碾壓姿態的優勢不斷深入攻擊著北京城的聯軍,腳步也在不斷向東交民巷推進。最終,英軍得到先機,獲得了第一個進入使館區的榮耀。由此,使館區內部的各國大使們經過長達兩個月的內外交困,終於得到救援。此時,也是夜晚時分,除了紫禁城,整個北京城已經完全被聯軍佔領。

看到情況如此危急之下,美軍又要開始對紫禁城發起進攻。此時的慈禧太后早在危急來臨之前,先行離開了紫禁城逃難去了。但是,在這其中,卻湧現了一位,在慈禧太后帶著文武百官出逃之時,敢於捍衛清朝主權堅決留下,並最終成功與聯軍議和的大臣——寸開泰。

他的成長史,16歲中秀才,而立之年中進士,之後,留京成為刑部六品主事,所以,他始終有著極其深厚的愛國情懷。在慈禧、光緒帝向西逃難之時,寸開泰堅守京城,最終,議和成功,使得朝廷在後續表彰他的功勞時,升官加爵至正四品中憲大夫銜。

八國聯軍並未打算攻打紫禁城,後來為何會發生如此慘不忍睹景象?

其實,在當時,聯軍知道美軍想要率先攻入紫禁城之時,便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

雖然,各個軍隊的統帥默認了聯軍在京城的燒殺搶掠,但他們心中的共識,卻是如果真的進攻了紫禁城,便會激怒整個中國民眾,這樣的後果是極其的嚴重。所以,在成功攻佔京城後,如何處理紫禁城還需要從長計議。為了防止一國獨佔或是先佔皇宮,所有國家的聯軍,在同一時間做出了統一行動。

這個行動就是:暫停對中國的紫禁城進行一切軍事行動。但是,我們也清楚,當時的西方國家並沒有如今的先進與開明,他們也是剛剛從矇昧中走出來的各個民族,對於物質有著極其深切的渴望。所以,在聯軍將京城中的清軍逐漸驅逐到南北兩方後,各國軍隊的指揮官便容許軍隊在京城內搶劫3日,而這樣的行為,卻被認定為合理合法。

史實中記載,當時的聯軍並沒有打算攻擊紫禁城,那麼,為何會出現後來慘不忍睹的景象呢?

這是因為,表面上聯軍縱容了軍隊人員在京城燒殺搶掠、強姦婦女、逼良為娼。與此同時,雖然,沒有公開表示允許軍隊洗劫紫禁城的主意,可是,他們卻允許各國軍隊人員以參觀的名義進入紫禁城。殊不知,人員如此龐大,人性的貪婪又怎麼能在面對奢華至極的紫禁城,堅守參觀的軍令呢?

八國聯軍並未打算攻打紫禁城,後來為何會發生如此慘不忍睹景象?

由此,這些參觀者們,雖然在夏天,依舊穿上了便於攜帶物品的冬衣,把目光緊緊地盯在可以隨身攜帶的珍寶之中。最後,也一發不可收拾地引發了聯軍在紫禁城內燒殺搶掠的慘痛景象。由此,這一場空前的浩劫,發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此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當時,有法國媒體曾刊登過回國士兵的陳述:

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乾的。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教士們做我們的嚮導,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把店掌櫃抓了當僕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揹著運到北堂去了……

【《八國聯軍目擊記》、《義和團抵抗列強瓜分史》、《清史稿·后妃傳》、《龍陵縣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