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形势下,中小银行危机重重,路在何方?

今天,在说到银行时,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时赚得沟满壕平的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很少有人会想到,还有诸多逐步陷入火坑的中小银行:

一个典型案例,2018年7月,贵阳农商银行爆出不良率飙升至19.54%,专家们分析其原因:大环境艰难,比如金融去杠杆政策的推进;风控能力弱,信贷业务管理粗放、客户经理能力弱等。

那么,在未来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业务同质化严重、宏观经济发展减速、去杠杆等不利因素下,中小银行的路在何方,战略应该如何转向?

新经济形势下,中小银行危机重重,路在何方?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做一些基本面的分析,与中大型银行比起来,中小银行的劣势和优势分别有哪些,看看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可能的方向。

中小银行的劣势,相对大中型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中小银行劣势明显。

· 管理能力较低:各方面综合因素,比如地域、人才、体制、待遇、视野等,导致中小银行管理能力低下,不仅仅体现在风险管理,还体现在财务管理、运营管理、采购管理、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

· 经营区域限制:和股份制银行不一样,大多数中小银行都有经营区域的限制,无法跨区经营,意味着客户群体的减少,不仅仅在公司客户,更大的问题是在于零售客户的匮乏;

· 资本力量薄弱:与大中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的资本力量薄弱,即便能够侥幸上市,但依然无法与大中型银行相比,甚至于难以与背靠大企业大集团的某些民营银行相比;

· 科技能力较弱:毫无疑问,中小银行的科技力量非常弱,仅仅能够维持其日常业务的运维,甚至于日常业务的运维都是依赖其它第三方。更甭谈对于创新业务的支持,金融科技引入等。而技术的薄弱,注定了无法像互联网金融,突破区域的限制,获得更大的发展。

新经济形势下,中小银行危机重重,路在何方?

但中小银行并非一无是处,中小银行有自身的优势,但如何发掘并利用自身优势,却是摆在中小银行身边最大的难题。

· 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来自政府及地方平台的业务很多,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存款,资金成本低廉,可以考虑发展更多同业业务——很多中小银行都在做;

· 与地方企业关系融洽:借助政府平台,中小银行一般都是当地的万事通,与地方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 熟悉当地中小微企业:作为当地网点最多的银行,并拥有最多的当地员工,对当地中小微企业的状况最为了解——可以找到最需要信贷的企业以及控制风险;

· 熟悉当地居民需求:作为最熟悉本地居民的银行,必然最熟悉本地居民的理财、储蓄、信贷及其它服务需求——可以找到居民最需要的服务。

了解到优势和劣势,是确定战略的基础,但对于战略的确定,仅仅有这些还不够的。必须结合自己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并结合自身管理能力,才能够寻找到最适合银行的发展之路。而结合当前金融政策对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持,所以中小银行的重点业务依然在于对公、小微与同业:

· 坚持做对公:加强对当地企业的渗透率,集中力量为当地企业提供服务,满足当地企业的各种要求;同时,加深对当地企业的把控力度,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我曾经与浙江某县农商银行董事长有过讨论,他曾经提到,对于该县中小企业,银行非常熟悉,对于其资产负债率的掌控,也是相当有心得。而该行2016年底,不良贷款率仅有1.89%,而拨备覆盖率达到212.69%,这让我吃惊不已——值得中小银行好好学习。

· 加强小微投入:中小银行对于小微业务有天然的优势,而很多中小银行在发展小微上,犹存疑虑,从而导致诸多机会的丧失而被互联网金融抢去蛋糕。加强小微业务,控制小微风险,能够为中小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而与此同时,这也与国家金融政策和战略也是相匹配的;

· 加强同业业务:中小银行的同业业务,主要是同业资产业务,在信贷业务不足以消化吸收资金的情况下,同业业务将是中小银行重要的、稳定的收入来源;

· 零售不是最重要的:"零售做产品,对公做客户",这是银行经营策略的一句名言。而加强产品的前提是,零售用户众多+管理能力强大+科技能力强大+营销渠道丰富,而这是中小银行最大的劣势。虽然现在很多专家人士都提出,中小银行应当加大零售的力度,但事实上,中小银行天生不适合做零售——投入巨大而见效甚低,自身零售客户难以支撑高额的零售成本投入。所以,中小银行除非有特殊需求,尽量不要以零售作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新经济形势下,中小银行危机重重,路在何方?

在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新的科技力量发展情况下,中小银行面临巨大的压力,要想在未来活出一篇天空,必须能扬长避短,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未来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综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能够为中小银行的发展,贡献一点点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