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論解析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是《太極拳論》中的句子.王宗嶽的這篇拳論實際是指導太極拳推手的。


在推手的過程中,先要練習跟隨勁。所謂跟隨勁就是要跟上對方,隨上對方,不丟不頂。這就要求對方快.你必須也要快;對方慢,你也要慢。否則雙方就不可能合到一起,也就不能進行推手訓練了。後來,李亦畲對此又有所發揮.要求“彼有力,我亦有力;彼無力,我亦無力”,但是,我的意總是在先。推手是訓練沾連粘隨“懂勁”功夫的,不能代替散手搏擊.所以,在練習時一般都是由水平高的帶著水平低的練習,以培養連隨的功夫,進而培養“聽勁”功夫。在練習時.要做到緩急相應,不丟不頂。


要練出“聽勁”的功夫.就要慢練。在練習拳架套路時.只有慢練,才能體會出拳式勁力的變化.才能訓練出靈敏性。所以,不管是哪個老師,一開始都要求學生


慢練首先是由太極拳的戰術決定的。太極拳不是強攻性的拳術,它的戰術是“引進落空合即出”.雖然這指的是推手,實際到了散手階段,也仍然是這個要領。這就要求你要有沾連粘隨的功夫,所以必須慢練.快練是訓練不出這種功夫的。其次,太極拳的身法和拳式比其他拳種複雜得多,比如身法要求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含胸拔背等:拳式的勁力變化也相當複雜。比如.太極拳的八門五步.必須通過慢練,才能在拳架中表現出來,體會出來:還有“立如平準.活似車輪…不偏不倚.忽隱忽現”等等身法和勁力的變化.也都需要慢慢練習,才能體會出來。所以.只有慢練才能把太極拳的渾厚勁、內勁體會出來.表現出來。如果一開始就練得很快,你就很難體會到拳式的細微之處,不能練得正確。第三.從內外結合的養生角度看.只有練得慢,才能把身體各個關節打開.使肌肉、筋脈拉長.讓氣血貫通全身沒有阻礙。太極拳不僅是形體的動作.還是意識運動,要意氣、精神、呼吸等互相配合。如果練得太快了.這些方面就不能很好配合.達不到內外


總之,要體會拳勁,品味拳味.就必須慢練,這是從太極拳的戰術要求、技術要求,以及要達到的目的--練到內外一家、上下相隨、左右相系、周身一家.這些方面來決定的。太極季一升始不能快練.必須


但是.太極拳也不能僅僅是慢練,要三年練慢,三年練快還要三年不快不慢地練習。我說的三年,不是很嚴格的.是大體上的。開始幾年要慢練,達到一定水平後要快練。太極拳的快練和長拳的快是不同的,要求快練時.身法、技法等都不能亂;而慢練時,不能停止,不能僵滯。所謂“快不能亂,慢不能僵”,這就是慢和快的要求。比如.我打一套拳,慢練十五分鐘.快練則四五


為什麼要快呢?快是為了實戰。在實戰中.是沒有慢慢來的,都講究速度,你快,我比你還快.這樣才能戰勝對手。快練能聯繫身體的靈敏和變化。太極拳技擊需要很多技術技巧,其中有步法訓練、單操練習、接手練習等等.這些都要和快練套路結合起來


快練三年後.還有三年不快不慢的練習.以培養緩隨自如的能力。總之,太極拳不光是慢練.還有快練。慢練有慢練的目的和要求.快練有快練的目的和要求。除此之外,還要練習各種散手單操技法。這樣,你才能真正掌握太極拳的技擊技術。

《太極拳論》全文: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