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经《老子》第十一章

每日道德经《老子》第十一章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2],有车之用[3];埏埴以为器[4],当其无[5],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6],当其无[7],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8],无之以为用。

注释:

[1]辐:车轮子上的辐条。辐条多,承重性就强。战国时期,多有三十根辐条的车子。共:共同分布。毂(gǔ):车轮中心的部件,外连接辐条,内以孔容轴。“共”,帛书甲本残损,帛书乙本、汉简本作“同”。义同。旧说通“拱”。拱:拱卫,环绕。义可通,于文应作“共”。 [2]当:犹“有”“承”。无:车轮的空虚处。 [3]用:作用,功用。 [4]埏(shān):和(huó),又指“模子”。埴(zhí):泥土。埏埴:和泥土,或指将和(huó)好的泥土放在模子里。《管子·任法》:“昔者尧之治天下也,犹埴之在埏也,唯陶之所以为。”《荀子·性恶》说:“故陶人,埏埴而为器。”以为:犹“而为”,“而制作”。以:为。连词。 [5]无:器皿的虚空处。 [6]凿(záo):打孔,贯通。《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户牖(yǒu):门和窗。户:单扇门,两户为门,泛指门。牖:窗子。 [7]无:屋宇的空间、虚空处。 [8]有:器物的实体、载体。以为:用作。利:这里指条件。

点评:

这一章主要是讲述器物的实体和器物的虚空之间的相互关系,讲述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有器物的作用。本章大意是:造车使三十根辐条共同分布在车毂上。正是在车毂的中心留有孔(能安装车轴),才有了车子承载和运送的作用;将和好的泥土放在模子里制作成陶器,正是有了器皿的空虚处,才有了器皿的用处;建立屋室,安门凿窗,正是有了屋宇的空间,才有了屋宇的作用。由此,就能明白一个道理,器物的实体和载体,是它产生作用的条件;器物的空虚处,是它发挥作用的地方。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不造无用之物。《荀子·富国》说:“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万物皆有其性,皆有其用,亦各有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列子·天瑞》说:“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常人眼睛只盯着“有”和“实”,无视“虚”“空”“无”。老子用具体的器物告诉人,“有”和“实”是事物的条件和凭借,能用则需要“空”和“虚”。人们受眼光限制,受性情限制,只顾一时之用,不知长远之用;善于用小,拙于用大。

人称“无用”者,大多是眼下无用,或不知其用,不会用之。庄子眼中的惠施就是这样。《庄子·外物》记载说:“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眼光广阔,心灵开放,深知“无用之用”。《庄子·知北游》说:“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庄子批评眼光狭隘的人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受老子和庄子的启发,《淮南子·说山训》说:“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听,终以其无用者为用矣。物莫不因其所有,而用其所无。”又说:“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

“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皆通此理。

每日道德经《老子》第十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