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錦江河畔的雄姿

八年一瞬,黔東之城,拔地而起。山之巔,雲之中,錦江之畔,讓我們瞭望銅仁,俯瞰銅仁,瀏覽銅仁,親近銅仁。

這是一座會生長、能增高的黔東山城。石筍一般林立的大廈,比山峰還高的高樓,從茫茫霧氣中鑽出來,這般鮮活、鮮明、鮮亮。那挺拔的脊樑、高昂的頭顱,顯示出人們記憶中的往昔,將過去的陰霾一掃驅散。皓月下,聳立的高樓好像是一根根五光十色的魔杖,時刻變幻出驚人的奇蹟,霞光中,滿目層林盡染,處處都是燎人的輝煌,遠望近觀,這黔東北大地上,20層以上的大廈不少於千百座,如市中心的花果山榕信國際大酒店、錦江賓館、福霖大廈、時代天街等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商品樓、還有那惠民的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銅仁樓高,底層下那承樓的山體全是石灰石構成,所以,銅仁的摩天高樓根基深厚紮實,底氣十足,牢靠堅固。人說,銅仁起步雖晚,但起點頗高,西有梵淨山,東有六龍山,南有石灰坡,北有尖巖山,群山簇擁的銅仁,山高一尺,城高一丈,銅仁站在了時代的高度。起步雖晚,發展卻驚人。

歷史上,銅仁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活動。夏、商、周時為荊州之域,春秋戰國屬黔中郡,漢歸武陵郡,晉隸荊州,隋改沅陵郡,唐稱盧陽城,宋並沅州麻陽司;元設長官司,明改司為府,直至民國。1950年,銅仁徹底解放,正式成立銅仁縣人民政府。隨著社會的發展,201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銅仁撤地建市,原縣級銅仁市劃出謝橋、茶店、魚塘、大坪等鄉鎮給相鄰的萬山,設置碧江區,將萬山特區搬至謝橋,改為萬山區。現銅仁市轄兩區八縣。市區內人口近50來萬,國土面積近50平方千米。城市容量至少是原來的五倍。這座地處第五線區域的內陸山城,其發展速度令人驚歎。

黔東重鎮銅仁,順江而建,彎一條曲折渾雄的小江,豎一條柔美幽靜的謝橋河,斜一條波光閃爍的大江河,三江相交於銅巖,匯成錦江河,環流至馬巖,把個銅仁城圍成半島,俯瞰下去,城在水中,水繞城流,城水相依,水綠山青,城美景秀,猶如一串碩大的翡翠,佩戴在豐滿的美女胸前,煞是迷人。

銅仁的特殊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質的生態基礎,在內陸經濟開發戰略中的作用日益彰顯。黔東北的經濟發展,若以銅仁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將產生巨大的裂變效應,銅仁對此充滿了發展的渴望和希望。慶幸的是,歷史慎重地選擇了銅仁。錦江似箭,箭在弦上,就等著銅仁這一“助推器”為錦江流域注入更為充沛的強大的激發基因,將這支繃緊弓弦的利箭,射向大山外的世界。匆匆八年過去,銅仁不負眾望——崇山峻嶺,溝谷水塹,路橋為先。如今的銅仁,擁有眾多連接四方的交通運輸線,渝懷鐵路穿城而過,貴銅高鐵直達市中心;杭瑞高速貼城延伸;縣際、省際間的公路都是視野寬闊的高速,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市“組組通”的扶貧產業路像一張瞞天大網撒蓋在黔東大地上,無公害農產品,在汽車輪胎的滾動下滾出了大山,滾變了城市農村。在銅仁,郊外駕車休閒、穿梭,過了橋就進洞,出了洞就過橋,橋連洞,洞過橋。這就是銅仁公路特色,可謂“橋洞公路”。若在市區行走,過橋如逛街,來來回回地跨河過江,人彷彿總在橋上。大橋小橋,連接著另一個嶄新的城市新區,感覺熟悉而又陌生。北面早年貧瘠的荒草地,現已被高樓和綠地的教育園區所代替。銅仁謂之黔東“橋城”,實不為過——這是一座武陵山區這邊目前擁有跨河過橋最多的山城。

所以,也可以說,銅仁像一個川劇演員是最善“變臉”的城市。短短八年,面貌煥然一新,大龍和燈塔兩個經濟開發區跳動著時代的經濟脈搏;大興工業園區吸引著眾多投資者的目光;川硐教育園區三所高等學府以嶄新的容貌笑迎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教學成果像校園裡的梧桐樹,招來了不少的國外鳳凰。還有黔東最大的奧體中心和汽車營銷城和正在修建的中南門的古城……都已成為銅仁的金色名片。八年中,銅仁城區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各路淘金者紛至沓來,整個黔東北地區,已有上百萬人從銅仁的經濟騰飛中受益。有資料顯示,銅仁的商務成本最低,被認為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城市之一,也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生態優良的城市之一。

銅仁,夏季來臨時悶著熱,那是火熱的熱,熱浪滾滾的熱,熱在人氣和勢氣。幾大園區所生髮的能效,將輻射出更大的熱量——銅仁人不怕熱,銅仁人只怕不熱。那是多少年的高溫冶煉的結晶,使銅仁成為黔東最耐熱最火紅的城市之一。

銅仁,在近三年的扶貧攻堅中,更是成效顯著。碧江萬山兩區劃地修房,高樓上百千棟。分期分批地把山區貧困戶接進城,住進高樓大廈。不僅如此,還為搬遷戶找事就業,讓其有事做,有經濟來源,孩子有學上,沒有後顧之憂。一位脫貧大哥說,晚上,在樓頂上看那燈光穿透夜霧,從山腰一直通往天庭,密集而輝煌的燈火,星星一般浮游於半空,真迷人。我們要仰敬銅仁。

銅仁,百年古城,八年新生,重整旗鼓,後發趕超,重拳出擊,終於如巨人般的雄姿屹立在三江之畔。在其得名六百多年後的今天,將會被世人重新認識。未來,必將在青山綠水的小康路上奮蹄騰飛!(苗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