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經濟社會發展要適應抗疫常態化

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抓緊解決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我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但疫情防控是一個長期、常態化的過程。我國本土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現在只是零星出現,境內防控重點放在了無症狀感染者帶來的影響上。然而境外的疫情發展卻還未見拐點,像黑雲壓城一樣給我們帶來巨大的輸入壓力,並將長期影響我們的疫情防控形勢。因此我國疫情數據要完全清零,勢必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是疫情防控的常態化。

而要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抓緊恢復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又刻不容緩。疫情對經濟社會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阻塞。經濟社會像一個肌體,阻塞帶來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要想恢復常態,重點在於打通梗阻,實現良性循環。這些循環包括產業循環、市場循環和經濟社會循環。

要實現產業循環,首先要立足於國內。在製造業方面,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條,比如汽車、鋼鐵、高鐵、智能電網以及消費品製造業的產業鏈。我們通過復產復工把這些產業鏈條打通了,就佔據了相對有利的地形地勢,對今後發展十分有利。

我們已經深度融入了國際產業鏈,隨著國際疫情進一步擴散,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表現為總需求下降、產業鏈和供應鏈中斷、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和資產價格大幅下跌,以及宏觀經濟的全面惡化。這對處於國際產業循環鏈條中的我國企業來說要有充分的認識。

實現產業循環,除了打通之外,還要立足於提高。疫情對所有企業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倒逼轉型升級的契機。既要在疫情之中保持我們供應鏈、產業鏈、服務鏈不斷鏈,又要考慮疫情之後形成全新的更加安全可靠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的佈局。這是更高層面的產業循環。

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其關鍵都基本體現在社會的正常流動上。人動起來了,經濟才會活起來。下一步,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有序推動各類商場、市場復工復市,促進生活服務業正常經營,積極擴大居民消費,要做到這一點,沒有人員充分流動是不行的。

為此,就需要科學防控、精準防控。尤其需防止的是,有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兩個病例就風聲鶴唳,採取更加嚴格的封鎖措施。這樣的措施不符合抗疫常態化要求,也不利於經濟社會恢復常態。我們應對疫情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對零散的病例有科學的防控方法,對此我們要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