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你恐怕是过了一个“假”的七夕!

一年一度的520过去了。众多包括你我在内的单身狗在历经周围的情侣疯狂秀恩爱的肆虐后,终于又得以迎来了一波喘息的机会。不过,520过去了,七夕还会远吗?已经不远了。届时,在牛郎织女动人传说的烘托下,众多的单身狗又将迎来来自非单身人士的一波实力嘲讽与暴虐。单身狗也只好无奈表示,真心累!

但是,你可知道,七夕其实并不是情人节,甚至与“情人”二字也丝毫不沾边。而且,在最初之时,你所熟悉的牛郎织女,他们也并没有半点关系。那么,七夕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有着怎样的习俗?牛郎织女又是怎样从最开始的一清二白,变成了现在世人口中的苦情情侣?今天,萌萌就带大家走进七夕,说一说关于七夕的那些事儿吧。

01 七夕的起源

七夕,顾名思义,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古代称夜晚为“夕”),又叫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节、巧夕、兰夜、女儿节、牛公牛婆日(越南叫法)等,是中国一大民间传统节日。

七夕的出现,与古人对纺织技术与自然天象的崇拜有关。自人类出现以来,人们便开始仰望星空,试图探索宇宙间的奥秘,也由此演绎出了一整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在我国,二十八星宿、四方守护神兽(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与“牛郎织女”,就是典型的例子。

早在远古时期,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在天文学上,称作“分星”,而对地面来说,则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就是古人将天上的给个星座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进行了对应,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上的各种占测。

按照分星、分野的理论,于是也就诞生出了牵牛星(天鹰座最大最亮的一颗星)、织女星(天琴座最大最亮的一颗星)。

这么多年,你恐怕是过了一个“假”的七夕!

其次,女红作为古代女子的一项生存必备技能,源远流长,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女子未来的前途与命运。于是,对精湛高超的纺织技术的追求与崇拜,自然也就成为了女子的一大向往与渴望。试想,谁不想成为这世上心灵手巧的人呢。

在这一崇拜心理的作用下,传说中拥有精湛高超的纺织技术,负责掌管天上云霞的纺织工作的织女星自然就成为了古代女子的崇拜对象。女子们也纷纷开始向她乞巧。

这么多年,你恐怕是过了一个“假”的七夕!

七夕的时间定在农历七月初七,也与古人对时间数字的崇拜有关。正如正月正是元旦,二月二是百花诞,三月三是上巳,五月五是端午,九月九是重阳,“重日”在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吉日,古代民间也由此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

同时,古人将日、月、金、木、水、火、土合称为“七曜”,用于计时(现韩国、日本仍在沿用)。而“七”也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另外,七夕还与人们的生殖崇拜有关。“七七”是一个生命的周期。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它是说男子以8岁为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为一个周期。

《周易·复卦》里也说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数字“七”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当指的是结束中的诞生。

02 “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

作为七夕节的男女主角,我们自然不得不提到牛郎织女。正如之前所说的,牛郎与织女,并非一开始就是夫妻关系,而关于他们关系的演变,也是经历了一段相对漫长的时期。甚至是对于他们天河相隔、每年相会一次的结局,也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悲惨。

而在说牛郎织女之前,有一个人也是不得不说的,那自然是这起悲剧的制造者——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全称为“上圣 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 瑶池大圣西金王母 无上清灵元君 统御群仙大天尊”,又称王母、西王母、西姥、瑶池圣母、瑶池金母、金母元君、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等。

王母娘娘集天地日月精华生于西方昆仑,是代表“阴”的女神。最开始,王母娘娘的神职是为人间带来瘟疫与死亡,以应天道循环,生生不息,同时惩善罚恶,预警灾厉。不过万物相生相克,既有病,也必有药克之。于是,王母娘娘也顺理成为了长生、长生仙桃、不死药的掌管者。

关于王母娘娘的记载,最早多见于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庄子》、《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王母娘娘在《山海经》中的形象也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这样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到了汉代,王母娘娘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从半人半兽变成了白发老妪。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王母娘娘的形象又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从白发老妪变成我们后世所常见到的高贵、端庄、华美、亲善、绝美的女神形象。

这么多年,你恐怕是过了一个“假”的七夕!

在转变形象的同时,王母娘娘的神职也发生了变化,在掌管长生、不死药、仙桃的同时,也担任起了捍卫家庭婚姻、生育、保护妇女孩童的职责(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赫拉一致)。在道教神话体系中,王母娘娘的地位极高,是女仙之首,统御女仙,也被认为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

人们在对王母娘娘的形象进行改造完毕后,又为她制造了配偶神——东王公(没错,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帝的确没有半毫关系,玉皇大帝的名号也是宋朝宋真宗时才出现。另外,汉朝时的神仙信仰非常朴素,一般都是配偶神的形象出现,诸如姮娥与羿、伏羲与女娲都是配偶神)。东王公何许人也?东王公,又称木公、东皇公、东华帝君(没错,就是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高伟光演的角色,不过该剧里的东华帝君与我们今日所说的东华帝君,并非同一人)等,与王母娘娘一样,集天地日月精华生于东方蓬莱,是代表“阳”的男神。

这么多年,你恐怕是过了一个“假”的七夕!

东王公作为王母娘娘的配偶神,是男神之首,统御男神。在道教正统神话传说中,天下凡是得道成仙之人,都得先拜见东王公,再拜见王母,之后才能飞升进入九天,再入三清境拜谒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最后再拜谒玉皇(玉皇大帝是天的人格化,也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最高信仰“道”的神化,被认为是道的本体,乃群仙之首,众神之皇,既无配偶,更无子女,不可与东王公、王母相较)。东王公与王母娘娘分管蓬莱仙岛与昆仑仙山,一年一会。

这么多年,你恐怕是过了一个“假”的七夕!

说过王母娘娘与其配偶东王公的情况,我们再来说回七夕的男女主角——牛郎和织女。正如前边所说,牛郎和织女,诞生于古人的分星、分野理论。我国最早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篇,但文中也仅是说牵牛星与织女星是天河中相近的两颗星宿,二者并无关系。到了汉朝,牵牛星与织女星开始人格化,被人们当作具体的人物之余也逐步被附会了爱情故事。在《古诗十九首》(其十)中,牵牛星与织女星就出现情感关系,成为一对相爱不得见,分居两地的苦情情侣。而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朝萧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说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由此可见,此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都已初具规模,二人已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了一对夫妻,并有了子嗣。不过,在此时古人的想象中,天上的夫妇与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故事也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

那为何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并未交代。据后世推测,一方面可能是每年七月间的星辰在夜空中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女子向织女星“乞巧”的日子,于是,人们便把 “乞巧”的民间习俗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杂糅在了一起。随着时间的流逝,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同时,也被人们赋予更多的内涵。

这么多年,你恐怕是过了一个“假”的七夕!

牛郎织女的故事版本众多。在较早的版本(见于《荆楚岁时记》等书)中,织女也并不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而是天孙(即天帝的孙女,至于这里的天帝是指天帝帝俊还是五方天帝中的其中一位,就不得而知了)。天帝可怜织女日日在天河东岸独自编织云霞,就答应让她嫁给天河西岸的牛郎。但谁知,织女结婚以后,只顾谈恋爱,却忘记了自己的神职。天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责令让织女回到东岸继续编织云霞,只有每年七月七日,才能与牛郎相会一次。

至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版本,则是出于叶圣陶老先生之手(见于苏版教材,课文略有改编)。在这一版本中,织女成了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与牛郎也成为了反对封建统治者,反抗封建礼教,勇于追求自由爱情的象征与典范。

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甚广,除了我们常见的版本之外,南方各少数民族还出现了地方化版本。诸如湘西苗族有《天女与农夫》,广西瑶族有《五彩带》,云南傈僳族有《花牛牛与天鹅姑娘》,贵州侗族有《郎都与七妹》等等。甚至是在越南、朝鲜、日本,也有着它们各自的地方化版本。尽管各个版本的故事情节甚至是人物名称都不尽相同,对牛郎织女最终是否在一起的结局也有不同,但“男主与老牛相依为命”、“女主下凡洗澡后与男主成婚”、“婚后二人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女主被抓回天”、“男主为爱情与天相斗”这些主体框架又都是一致的。

03 七夕的习俗

尽管有着牛郎织女这一动人浪漫的传说,可爱情,从来都不是七夕的节日主题,而是乞巧,爱情只是这场节日盛会的副产品。在七夕当晚,女子们会设下香案,香案上摆满茶、水果、鲜花、香草、瓜子、芝麻、自己的刺绣等物品,向织女星祭拜,祈求自己能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这一过程,便称之为“乞巧”,广东称为“拜七姐”,闽南和台湾地区则称为“拜七娘妈”。

除了乞巧外,民间还有穿针(七孔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电视剧《延禧攻略》中曾出现过这一场景)、斗巧、输巧等一系列的习俗活动,非常隆重、热闹。

这么多年,你恐怕是过了一个“假”的七夕!

除了以上这些乞巧的习俗,七夕的习俗还有姑娘洗发、染指甲、结红头绳、穿花衣、接露水、种生求子、晒书晒衣、结扎巧姑、储七夕水、迎仙、拜牛郎、拜魁星、为牛庆生、观星、玩磨喝乐(泥塑小玩偶,旧时民间的七夕儿童玩物)等。

此外,既然是节日,那七夕自然也少不了巧果、酥糖、瓜果、巧巧饭这些应节食物。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七夕历来都是女子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民间相当隆重的一大传统节日(“七夕节”一词,首见于宋代,宋代更是将七夕节定为了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今人在提到七夕的时候,脑子里的第一印象恐怕真的就只剩下爱情了。

04 七夕——魁星的诞辰

七夕,除了是一年一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女子们向织女星乞巧的日子之外,还是魁星的诞辰。

魁星何许人也?从星宿上说,魁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奎星”的俗称,是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此四星除合称“魁星”外,也被并称为“斗魁”)。而在神话传说中,奎星与文曲星(北斗第四星)、文昌星一样,均是掌管天下文人文章兴衰的神。

没见过魁星的人,肯定会以为魁星会是一个白面书生的形象,实则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人看上去和钟馗(传说中捉鬼驱邪的神)差不多。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作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一只大鳌(一种大海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型上呼应“魁”字右下的那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 。

这么多年,你恐怕是过了一个“假”的七夕!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就是出于“魁”、“馗”、“奎”同音,并有“首”、“第一”的含义的缘故。由于主管文运,于是魁星也就成为了古代读书人于文昌星、文曲星以外最为崇信的神。祭拜魁星,也由此成为了七夕除祭拜织女之外的一大重要习俗。

七夕的历史,源远流长,七夕的文化,浓厚深刻,绝非是像今日这般肤浅、无趣。那么,七夕究竟是何时被人们当成了情人节的呢?其实时间并不久远。2008年,国务院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将山西和顺县(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再加上某些民俗专家以及商业文化的渲染和包装,七夕就这样被冠上了“东方情人节”的名号,摇身一变成为了我们今日所知道的情人节。

其实对于这样的变化 ,萌萌觉得还是蛮可悲的。因为一些不知所谓的原因,我们就去忘却历史,抛弃那些优秀、曾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一味地效仿西方,最后也只会是邯郸学步,令人笑话。

在今年两会期间,某人大代表更是提议将七夕新增为法定节假日,以便推响“中国情人节”这一品牌,引导 正确的婚爱观念。对于这一提议,萌萌也是觉得挺尴尬的。

首先,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严重不足、失衡的今天,不只是七夕未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元宵(上元)、重阳、冬至更是如此,所以,在考虑新增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时候,难道不应是优先考虑元宵,或是一并纳入考虑范围嘛。

其次,就算要把七夕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不应是将之定义为“中国情人节”,这不是它本来的面目。元宵节(上元节),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情人节。此外,比元宵出现时间更早的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轩辕黄帝诞辰,有沐浴、踏青、曲水流觞等习俗,宋朝时衰亡,习俗在流传过程中也渐与清明相融合)才是中国最早的情人节,也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见于《诗经》)。正如前边所说,爱情,只是七夕的副产品,以次代主,那七夕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与精髓。

传承经典,爱护传统文化,从来都不应只是一句空话。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了解它原本的样子,只有在知晓了它真实的模样之后,我们才能以更好的方式铭记它,并将之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将某个节日或某些优秀文化原本真实的模样进行曲解,这何尝又不是对它们的一种破坏呢!只希望,当以后再有人提起七夕的时候,能够知晓它原本真实的模样,而不只是傻乎乎地把它当成情人节来过。

(完)


看完文章,好看的你

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朋友,听说会更好看哟

我们,下次再见!


作者简介:萌萌,90后天蝎男;爱自由,爱生活,爱创作,擅长心理学。

微博:@萌萌Kheano

欢迎来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