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並濟,氣韻協暢——讀嚴太平書法

剛柔並濟,氣韻協暢——讀嚴太平書法

書法家嚴太平


【人物檔案】

嚴太平,1945年生,祖籍湖北孝感,少時客居蔡倫故里湖南耒陽。系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曾任公安部消防局大校警官、全國公安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兼書藝委主任。現任老警官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林業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生態書畫院副院長,消防文聯、中韓書畫家聯誼會、北京藥王文化藝術研究院顧問。

嚴太平自幼喜好書法,博臨歷代碑帖,各體皆能,尤善行、草,其作品流暢瀟灑,端莊大方,天真率意,規矩嚴謹,剛柔相濟,方圓互補。早年在國家機關經常抄寫給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報告,現專事書法活動。應多處之邀,講授書法,編著出版《草書導引》《嚴太平書法作品集》《贊梅作品集》等書和《輕鬆寫對聯》DVD光盤。多次被一些國家部委聘為全國行業書法展的評委。作品參加了由中國書協組織的全國第五屆書展、中韓書法交流展、吉隆坡、新加坡國際書法交流展、2006簫山國際書法名家作品展等重要或大型書展,在中國美術館等四處成功舉辦個人書法展。被中國書協評為書法進萬家先進個人。作品和介紹刊入《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聯墨百家》等400多本辭書和書法集。作品應邀被黃山風景區、廬山天合谷、常德詩牆、汨羅屈原祠、公安部辦公大樓石屏風、通州萬春園公園、臨沂寶泉碑林等處勒石,被人民大會堂、毛澤東紀念館、劉少奇紀念館等文化單位收藏。

剛柔並濟,氣韻協暢——讀嚴太平書法

嚴太平作品:朱熹《勸學詩》  68cm×137cm


剛柔並濟,氣韻協暢

——讀嚴太平書法

■ 記者 黃燕

《呂氏春秋•大樂》有云:“天下太平,萬物安寧。”《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云“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太平,是天下百姓共同的期盼,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嚴太平先生,於一九四五年農曆七月二十日出生於湖北孝感,當時正值抗戰勝利,故得名“太平”,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嚴太平既能戎馬衛家國,又能揮毫賦詩,他用一支飽蘸翰墨的大筆,書寫了一段太平人生。

剛柔並濟,氣韻協暢——讀嚴太平書法

嚴太平作品:《劍膽琴心》  68cm×137cm


半生戎馬,書展人生

書法是中國的一門傳承了千年的傳統文字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繼承書法,在中國是勢之所趨,也是心之所往,嚴太平與書法的不解之緣從他上學認字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嚴太平出生不久後就隨家人移居到湖南耒陽,耒陽素有“荊楚名區”、“三湘古邑”的美稱,傳統文化濃厚,並且還是造紙術首創者蔡倫的故鄉,直到如今,耒陽一直保留著手工造紙的傳統,“紙墨筆硯”不分家,在造紙盛行的耒陽,用毛筆寫字的習慣也同樣被保留了下來。

嚴太平上小學時,不是用圓珠筆、鉛筆寫字,而是用毛筆,兩種用筆的感覺是迥然不同的,正是這段經歷為嚴太平今後的書法奠定了啟蒙基礎,使用毛筆寫字使他初步掌握了筆性,練活了手腕,這對於日後練習書法是大有裨益的。

“書者,心畫也。”一個人的字若寫得好,會令其他人心生喜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認為這個人有才幹、有修養、有氣質,學習中若能寫得一手好字,更容易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和欣賞,而工作時若能寫得一手好字,則更容易被領導賞識和提拔。嚴太平長大後,選擇了參軍之路,本意是成為一名飛行員,結果卻因緣際會,成為了公安部的幹部,“正是因為寫得一手好字,我這個初中畢業生才得到了破格提拔,說起來,要不是我一直都保持著練字的習慣,這些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嚴太平說道。

談到這段早期經歷,嚴太平一臉笑意。人貴有恆,事成於敬。平時工作間隙,他喜歡看報紙,琢磨上面的字體,心中無時無刻不想著讓自己的字寫得更好看,就算是在行軍途中,手中並無紙筆,嚴太平也會想方設法練字,有時候直接拿起一根樹枝就在地上比劃起來,堪稱“書痴”。

剛柔並濟,氣韻協暢——讀嚴太平書法

嚴太平作品:《詩聯納趣學識廣 筆墨傳情意味濃》 137cm×34cm×2


但真正走上書法之路,還要得益於一次特殊的經歷。嚴太平年青時經常要抄寫報告,態度嚴謹,認真負責,但有時候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自己沒有察覺到的小問題,在一份提交給周恩來總理的報告中,他將“代”字誤寫成“待”,又將“父”字寫得像個“文”字,周恩來總理收到報告後,用毛筆在錯字的旁邊寫了兩個標準範字,嚴太平激動地說:“周總理日理萬機,批閱文件時卻如此一絲不苟,他批閱文件使用的都是毛筆,凡重要的報告,都是親筆修改,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一一改正,我的兩個不規範字都被他找了出來,可見他的工作態度有多嚴謹,我看到周總理的毛筆字端端正正,技法嫻熟,真是讓人佩服。”從此之後,嚴太平下決心向周總理學習,專心鞏固書法,既可以提升文字藝術,又能夠增進自身的精神修養。

中國書法已歷千年,嚴太平認為,學習的第一步就是繼承傳統,通過對經典書法作品的反覆臨摹、默寫來掌握其中的技巧規律,在熟練掌握這些能力之後,再進一步形成自己的風格,進行自由創作。嚴太平的習學之路,走的是“集古字”的辦法,師法對象主要有: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懷素、米芾、文徵明等,他先後學習了歷代書法名家名碑,並花了大量時間用雙勾填墨法把檔案室裡的《標準草書》《草訣百韻歌》以及《三希堂法帖》中的一部分字帖複製了一套,以供自己長期觀摩學習,嚴太平“集古字”的實質是:經過一段時間對某家書法的勤奮練習,將這家消化之後,再臨下一家,專心致志,博採眾長。

嚴太平認為,相比臨摹,默寫是更能促進書法進步的方法,在下筆之前,心中要有字,一揮而就,明辨得失,方能日有所進、字有所成。除了習學古代名帖,他還拜訪了多位當時書法大家,博採眾長,有時候得一二點撥,便能受益匪淺。

“當年我完全靠自學,走了不少彎路,一直到幾十年後方有了一些成果。後來我指導女兒寫字,讓她避免了很多彎路,所以她上中學的時候就獲得了全國性的獎項,在書法這條路上,有人領著是最好的。”嚴太平說道,由此可見,能夠堅持把書法這條路走下來,孤獨地摸索,從零基礎到有所成就,憑藉的就是嚴太平對書法純粹的熱愛和決心。

剛柔並濟,氣韻協暢——讀嚴太平書法

嚴太平作品:《贈老年書畫大學》  137cm×68cm


轉益多師,精益求精

入帖、出帖是學習書法的兩個必經之路。學習者通過對某一家、某一帖的臨摹學習,對其用筆的規律和結體的法則有比較深人的認識,對其形質和神韻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這個稱為“入帖”,以此來訓練基本功。但是光入帖是不夠的,入帖之後還要能夠出帖,在入帖基礎上,將所學之物消化吸收、融會貫通、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幾十年來,嚴太平經歷了“入帖—出帖—再入帖”的過程,從脫胎換骨到溫故知新,常有所悟。

書法以用筆為上,用筆千古不易,王羲之和米芾在筆法上的共同點是既用中鋒又用側鋒,不同的地方在於,王羲之以中鋒為主,而米芾以側鋒為主。米芾曾說,創作應該“八面用鋒”,意即將筆鋒的運動變化使用到了最大的程度。“八面用鋒”指的是將筆法的中側、露藏、順逆、折轉等交互運用,至於精熟,精熟之後再歸於平淡,《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作品。嚴太平先後習於王羲之、米芾,深得其法,打下了紮實的用筆功底。嚴太平每每臨帖,必有所專,譬如臨《蘭亭集序》,則專心只入這一帖,直到自己完全掌握了它的用筆規律,精益求精,達到純熟的地步,方才另從一帖。

杜甫詩云:“轉益多師是汝師。”學習前人的智慧結晶是書法人的必經之路,但與此同時,又要“無所不師而無定師”,“剛開始我從王羲之、王獻之、米芾這樣的歷史名家那裡學習,後來我就不拘是古代現代、有名無名,凡是我覺得有可取之處的,都會試著去借鑑、揣摩,這樣從多方面、多風格的吸取精華,方形成了我如今的風格。”嚴太平說,正是因為自己無所不師,才形成了如今這樣氣象萬千的個人書法風格,一般人是很難模仿的。

在技巧精熟之後,則應該追求更高的境界,元代書法家盛熙明曾說,翰墨之妙,通於神明,故比積學累功,心手相忘,當其揮運之際,自有成書於胸中,乃能精神融會,悉寓於書,或遲或速,動合規矩,變化無常而風神超速。“在練字的時候要學會控制,嚴守規律,在創作的時候,則應該達到‘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的狀態。”嚴太平認為,技法一定要勤學苦練,通其奧妙,表達的時候則應該順應自然,發揮自己的胸懷。

《書譜》中提出,作書最好的狀態是達到“五合”:“神怡務閒,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能夠達到這五合實在是不容易,既要心態悠閒,又要氣韻和暢,既要紙墨趁手,又要感時而發,要天、地、人皆得所,心、手、物皆如意,方能創造出絕佳的作品,這對於書法人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的人可能寫了一輩子也遇不上“五合”的狀態。

嚴太平的書法主張與這“五合”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說:“創作的時候,要身體放開,心態放開,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另外,要順應自然才能寫好,字本來就是體現人的精神狀態,寫字一定要踏實,心情浮躁、一心求快的人是寫不好字的。”所以,每次創作的過程中,他都是保證自己心平氣和,全身心地投入到書法創作中,腦海中只有這一件事,沉浸其中,揮毫潑墨,同時將自己全身的精力調動起來,若舞若飛,將氣韻貫穿到筆下的字中,將美韻、勁邁、溫秀、清和,率意灑脫,變化萬千等等各種書法品質融合一體,一氣呵成,形態生動,常有好的作品產生。

剛柔並濟,氣韻協暢——讀嚴太平書法

嚴太平作品:《鵝》  90cm×50cm


德藝相生,書如其人

蘇軾《論書》雲:“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為書也。”書法作品必須同時具有精神、氣勢、骨力、筋肉、血脈,才算是上好的作品,若是缺了其中一項,就不算是真正的藝術。好的書法是具有生命力的,這就需要書法家將自己的心血、精神傾注其上,對書法家的藝術創造力要求很高,藝術創造力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書內功夫和書外功夫。

書內功夫就是在書法技巧上下的功夫,諸如筆法、字形結構、整篇佈局和章法筆墨;而書外功夫則涉及到書法家的悟性、人格、修養、胸襟、抱負等等方面。

嚴太平不僅在書內功夫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書外功夫上依舊不遑多讓。為了傳承書法藝術,他積極地參與到給老年書畫愛好者的教學之中。嚴太平對以往的草書定義做了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認為草書不光是章草、今草,在篆書時代,實際上也存在著草書,那時的草書就是現今大量出土的“古隸”。後來他還發現一個帶規律性的問題,就是在草化的過程中,古人是用“古隸”的點劃,來代替篆書的偏旁或字中的構件的,尤其是用點划來代替字中象“口”這樣帶框的那個部分,這個草化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章草和今草,這對於于右任關於草書偏旁符號的理論是一個發展和補充,這個發現,對書法藝術的理論完善作出了貢獻。

除此之外,嚴太平還參加了中國書協舉辦的“書法進萬家”惠民活動,讓書法深入群眾,將“藝術為人民”貫徹到底,他還曾兩次應邀到韓國進行交流,不辭車馬之勞,只為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此同時,嚴太平還繼承了“病人之病,憂人之憂”的美德,當宗親鄉里有困難時,嚴太平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將自己一部分的書法創作所得回報給了社會,堪稱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書法家,這體現在他的書法作品裡,就是氣象包容而形態柔和。

由於基礎紮實、筆法老練,嚴太平被選中為公安部大樓石屏題字,這是一項責任重大的任務,嚴太平為此花費了很多心思。這個石屏的字按要求應該使用顏體,但顏真卿的字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區別很大,他前期書法如《多寶塔碑》風格清秀勁拔,而後期書法如《顏氏家廟碑》的風格則偏向雄渾博大,若是單純地從碑上把需要的字拓下來,則難免會出現風格不統一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嚴太平想到一個辦法,他自己將這幾個字用顏體來寫,在得其寬博、渾厚的基礎上,稍稍做了一些調整,幾易其稿,方有了現在公安部大樓下和諧統一的“人民公安為人民”七個字。

細心的人會發現,“人民公安為人民”的第二個“民”字比第一個“民”多一點,這也是嚴太平的創造性構思,現代漢字的“民”是沒有一點的,但是顏體的“民”卻有一點,將顏體的“民”放在末尾,既恰當地保留了顏體時期的漢字歷史風貌,又蘊含著公安為人民“多一點”的美好寓意,可謂是兩全其美。

藝術書法作品的生命、書法家的個體生命、生生不息的宇宙大生命,書法創作過程就是這三個生命融會為一體的過程,“右軍書法老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歷史上許多名家,都是到一定年紀之後,作品才達到純熟的地步。談到自己的風格成熟期,嚴太平認為大概是六十歲左右,雖然如今他已經年過古稀,但依然活躍在書法界,為這項古老的藝術增添新的活力。

剛柔並濟,氣韻協暢——讀嚴太平書法

嚴太平為公安部辦公大樓石屏風題字


剛柔並濟,氣韻生動

中國漢字是對這個物象世界高度概括的勾勒,獨特的象形字既有形又有象,形如畫,象有神,是對具體事物的高度概括,歷代書法家正是藉助於漢字的各種字體,創造出形態多樣的書法作品,這些作品既能展現世界萬象,又能抒發書法家的懷抱,體現書法家的性情和品格,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所謂“書如其人”,書法應該體現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養,而書法在進步的同時,個人的素養也同時得到了長進,所以書法和修身養性是相生互補的兩個方面,書法要想有所成就,決不能墨守成規。

嚴太平在書法道路上已經行走了幾十年的時光,卻依舊相信,在習字的過程中要勇於挑戰自己,去掉舊有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和習氣,不斷地攀登新的高峰。在創作上,他講究的是“活”和“力”。所謂“活”,就是要將輕與重、虛與實、燥與潤、剛與柔、方與圓、提與頓、順與逆、翻與絞交替運用,注意抑揚頓挫,疾徐有致。他對“活”的度非常注意,既要讓書法作品“活”起來,又不是一味地去求“活”,而是在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活”。

在“力”的方面,嚴太平主張的是勁道的柔和之力,排斥的是生澀的蠻力,他形容書法應該像體操運動員的身體一樣,綿裡藏針、講究“四兩撥千斤”,具有多樣的變化和延展性,同時又具有內在的統一和和諧之美,是靈巧而富有彈性的“力”。

嚴太平還提到,書法不是力感的競賽,而是看其所表現的力,是否合乎作品的情調、書者的心境。書小橋流水一類的田園詩句,倘若用極猛的“力”去表現,顯然是不合適宜的,譬如嚴太平所書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力量柔和婉轉,望之若可見梅花搖曳之姿、清傲之骨。在書寫氣吞萬里如虎一類的詩句時,則應該用豐沛博大的“力”去體現,如他所書的“鑄爍警魂”斗方,筆法雄渾壯觀,氣勢如同正義凜然,剛強正直,此時若書寫得過於秀美,也是不恰當的。

孫過庭說: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通篇之準。”因此,字與字之間,要有陰陽向背,才能顯示出意態來。古人所謂“一筆書”,就是指由於筆意顧盼,起伏不斷,具有一氣呵成成之妙。

嚴太平講究書法的氣韻貫通,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幼兒園放學,老師在前學生在後,學生手裡都拉著同一條繩子,那麼不論學生怎麼走都不會掉隊,這就是氣韻貫通。”在創作時,凝神屏息,一揮而就,雖字有長短粗細、方圓乾澀,然整體望去,渾然一體,每個字的首尾上皆有一股氣息相聯結,似斷似續,有的能夠看見,有的看不見但是感覺得到,看起來和諧一脈,才能呈現出統一的氣象來。

孫過庭的《書譜》中曾講到書法的美學審美:“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以此法來看嚴太平的書法,則可見他筆勢極其流暢,柔中帶剛,剛柔並濟。以他所書的《陋室銘》為例,這幅書法作品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充滿自然美的圖畫,在觀看這部書作時,我們眼前的好像出現了一個生機盎然的園林,時逢三月,曲水流觴,江河蜿蜒流淌,若有一二遊人行,寬袍廣袖,若在舞劍,若在觀魚,情韻高雅悠然。又恍惚想見林間亭廈精巧,弱柳扶風,假山輕聳,有兀然獨立者,又有安然靜息者,風過後,彷彿空中飄來淡淡的墨香,書法美與自然美似真似幻地融合到一起,讓觀看者忘乎所以,登逍遙之境界,有著繪畫一般的魅力。

中國的書法,是結構化了的自然,表達著書法家對生命的理解和構思,因此,中國書法已經超脫了文字符號的意義,成為了生命的象徵形式,成為表達民族情感的獨特工具。在書法界“百花齊放”的情況下,創造什麼樣的作品,除與筆、墨、紙、硯、環境等等客觀因素有關外,與書法家個人經歷、人格、學識、修養也密不可分。

嚴太平的書法之所以能夠越老越醇熟,正是因為他將七十年處世的心得體會融入其中,既在技巧上尋求深度,又在風格上尋求新的突破,在一次次書寫中,釀造出芳香的藝術之酒,沁入每一位觀賞者的心田。

剛柔並濟,氣韻協暢——讀嚴太平書法

嚴太平作品:劉禹錫《陋室銘》  68cm×137c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