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才學深厚難敵貧困交加的尷尬,詩人王令一生如此奇特

前言:在宋代,人人爭先學文,那是因為當時的土壤對學文有利。宋代的國策抑武敬文,學文是輝煌一生的敲門磚,是富貴榮華的墊腳石。

人們學文,多數是為了科考成功,好在官場上混個一官半職,甚至混出個高官厚祿,好後半生無憂無慮地做人上人。如果說宋代時期有人明明才學很好、文化造詣高深卻不願參與科考卻博取功名,可能有人會相信。因為文人有傲氣。

但如果說此人貧困交加,連飯都吃不起,有病沒錢治,但即使再落泊,仍不願意去科考甚至不願意為官府服務,那麼有人一定會認為他與官府有天大的仇恨了這裡有一個大文人就是如此,出人意料的是,他與官府沒有任何冤仇,他的父親祖父等都當過官。那麼他為什麼寧願捱餓卻不參到官府行列中呢?相信許多人就怎樣也想不明白了。這個人名叫王令,北宋詩人、文學家。讓我們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吧。

心中才學深厚難敵貧困交加的尷尬,詩人王令一生如此奇特

北宋詩人:王令

一、王令是個怎樣的人

王令於公元1032年生於元城(即如今的河北省大名市)。王令的童年是十分不幸的,到他5歲時,其母親與父親就相繼去世了,他這一家剩下的唯一的姐姐出嫁,由此王令變成地地道道的孤兒,各方面無依無靠。為了生存下去,他孤獨一人跟著其叔祖父王乙,寄居於他的門下長大成人,因此後來王令就自稱是廣陵人了。那是因為,王乙那時在揚州淮南東路做一名巡檢之類的武官,職位很低。

心中才學深厚難敵貧困交加的尷尬,詩人王令一生如此奇特

王令自小成了孤兒,卻為人豪氣仗義

王令原來的家庭其實不是普通的家庭,而是官宦人家。他的高祖父及曾祖父都在朝廷當過高官,但到了他父親這一輩就沒落了。他的父親只當過數年的鄭州一個縣叫"管城縣"的主簿,沒多久就去世了。因此家道中落的王令變成了身無分文的孤兒。

跟隨著他叔祖父,王令到了七歲後開始到書塾讀書。他是個有志氣的人,白天也跟其他學童們嬉戲,但每到晚上回家後,他就勤奮讀書,經常能通宵達旦地自學著。當時少年的他,雖然自己貧窮,但仍然樂於助人,十分豪氣。每當見到別人有不好的行為時,他都敢於當面指責並沒有顧忌,因此得到了他身邊人的敬佩。

心中才學深厚難敵貧困交加的尷尬,詩人王令一生如此奇特

放學後,王令學習刻苦

二、獨立生活後貧困交加卻不願科考

到了公元1048,王令十六歲了,他跟隨叔祖父的長子名叫王越石,來到了瓜洲(即如今的江蘇市揚州市南邊)。一年後,王令離開了他寄居了整整十年的叔祖父,出門自立門戶。此時他的姐姐的丈夫已經去世,留下了一個兒子。其姐在丈夫去世後,生活難以為繼,因此王令把她帶同外甥一同接回。王令雖然號稱自立門戶,但其實他並沒有什麼生活的來源。失去了叔祖父的經濟支持後,王令生活上立即陷入困頓之中。

心中才學深厚難敵貧困交加的尷尬,詩人王令一生如此奇特

王令十七歲後自立門戶,生活貧困

就這樣,一家三口生活的重擔就全壓在這位年僅十七歲的少年王令的身上了。他們三人在瓜洲落地安家後,王令為了生存隻身到山陽縣一傢俬塾當教師。一年後,天長縣有一戶姓束的人家,邀請他去漢家塾。王令應邀前去。在那裡,王令與束姓家主結成了他一生中最為深交的知己之一。

束姓人家給予孤苦無依的王令,在經濟上極力的支持,並在感情中給他安慰。束氏人家有兩個兒子,其年齡同王令不相上下,他們都是有學識的人。對此,王令創作的《答束孝先》中寫道:"君家兄弟賢,我見始驚夥,文章露光芒,藏蘊包叢脞。關門當自足,何暇更待我?固知仁人心,姑欲恤窮餓。"在這裡,王令雖然名義是上教師,實際上的作用是伴讀,而且王令也從來不以老師自居。在這裡前後五年的時間,王令在束氏人家的幫助下,勉強維持他一家三口人的生活。

心中才學深厚難敵貧困交加的尷尬,詩人王令一生如此奇特

王令到束姓人家中做伴讀

到了公元1052年,宋朝禮部舉行科考。這對於天下文人來說,應該一次改變命運的重大機會眾人都爭相報名投考,但有一個人除外,他就是王令。當時王令已經二十一歲了,無論眾人怎樣勸說他,他都毅然放棄了這次爭取功名的機

會,不去參與考試。從此之後,朝廷每過幾年都舉行了科考取仕,並且其實夾雜著恩科,但王令從沒有參與到這些科考之中。

在1052年結束的除夕之夜,其他家庭都在歡笑聲中祝福著新一年的到來,王令卻在哭泣中寫下了《送窮文》一首長詩,以此總結自己經歷的這悲慘的人生。其詩寫道:"自我之生,迄于于今,拘前迫後,失險墮深。舉頭礙天,伸足無地,重上小下,卒莫安置!刻瘠不肥,骨出見皮,冬燠常寒,晝短猶飢……"

心中才學深厚難敵貧困交加的尷尬,詩人王令一生如此奇特

科考是學子們的目標,但王令卻不參與

三、貧困無依,再嫁姐姐

在束家呆了五年後,束家兩個兒子漸漸長大了,王令感受到自己在事宜只是空受饋贈,心中慚愧不已,於是辭別束家,來到高郵這個地方去教書。到了公元1054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安石從地方上被朝廷召到京城臨安,路過高郵這個地方王令對王安石的名氣早已傾慕,已於寫信給他並附上一首詩《南山之田》,因此與王安石得以相見,並跟他交往。

此時王安石在年齡上大了王令11歲。王安石與王令的叔祖父王乙父及其兒子是老熟人。因此王令知道王安石的人品和才學,對他很是敬佩。王令在《與束伯仁手書》一文對此記錄道:"自揚雄以來,蓋未有臨川之學也。"同時王安石對王令的才學及為人做事亦十分重視。他在給王令的回信裡也稱讚他說:

"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學為君子而方不已"

心中才學深厚難敵貧困交加的尷尬,詩人王令一生如此奇特

王安石成了王令的忘年交

自此之後,兩人就經常有書信來往,結成了莫逆之交。後來,在王安石的影響下,那個時期有不少有名的文人亦同王令投書相互唱和,因此王令所作的詩詞文章被廣泛傳抄並流行起

來。王令由此名聲開始顯赫,引來不少有攀附心理的人去獻諛與他。這讓性情清高且倔強的王令很惱怒,他因此在其門上用大書寫著"紛紛閭巷士,看我復何為?來則令我煩,去則我不思",射絕了來客。

王令到高郵仍是於事無成,難以度日,因此輾轉來到潤州(即如今的江蘇省鎮江市),希望能收徒教學混口飯吃。但一年過去了,並未成事,不得已重新返回瓜洲。這讓王令的經濟陷入加倍窘迫的情形。此時的他,已無力再養活他的姐姐及外甥了,在生存壓力下,萬般無奈的王令只得讓相依為命的姐姐再嫁。在古代,封建禮儀裡的婦女死了丈夫後,本應當一身守節,不得再嫁他人。這讓王令痛苦無比,為了離開這個傷心之處,亦為了躲避熟人,王令遷到江陰暨陽居住。

此時姐姐再嫁了,王令再次變成孤獨一人。此時,禍不單行,他患上了腳氣病,且日益嚴重。對此,他也沒有錢去治療,只能任由病痛糾纏,這讓他的精神頹喪,無法自拔。由此,他寫出了讓人無奈的詩作《夜坐》:

"趨坐迷夷塗,失城陷深塹,病拙未為療,膏肓不容砭。無家可容歸,有灶外斷掭"

悽苦的生活持續著,後來總算有一件讓他安慰的事發生。那就是經過王安石的幫助他娶親了。原來王令還在潤州時,王安石就曾數次給其新舅舅吳蕡寫信,盡力舉薦王令,希望吳蕡能將女兒嫁與王令。終於在嘉祐三年時,王令得以到吳蕡所任職的地方蘄州蘄春縣(即如今的湖北省蘄春縣)迎娶了新娘吳氏。同年十一月回到了暨陽,一個月後,為了生存的王令"以生用之窘",接受他人邀請,來到常州收徒教書。

心中才學深厚難敵貧困交加的尷尬,詩人王令一生如此奇特

王令好不容易娶親結了婚

結語:結婚後,下一年他的妻子懷孕了,王令孤寂貧困的生活迎來了一絲安慰和甜蜜。但是此時,他的腳氣病由於無錢醫治已經十分嚴重了,強烈的劇痛讓他臥床不起,對此他曾在書信中寫道"足疾之餘,心虛善忘,恍惚無聊"(詳見王令的《與王介甫書》)。到了1059年六月初二,王令在貧困與病痛交加中去世,一代青年詩人年僅二十八歲。

本來滿心學問的王令為何不參與科考呢?許多人不能明白。他世家為官,是官宦出身,與官府沒有仇怨,卻終生不參與能改變命運的科考,其中的道理,我認為在於其心中的心性,他有濟世之志,卻看不起依靠當官去了求取富貴與功名。心中的這種孤傲之氣,是他不願參與科考,甚至不願意與官府有交集的根本原因。然而,除了科考之外,他又沒有其他能力來維持他最基本的生存,而教書並不能讓他改變現狀。因此,這也是他的可悲之處。

王令心中希望"生太平世,讀書學古,自少壯期切切以自奮進,裨補當世之萬一",然而卻"不幸窮蹇顛倒,不得比常流"(詳見王令所寫的《壬辰三月二十一日讀李翰林墓銘雲少以任俠為事因激素志示杜子長》)。這一語言,集中體現了王令心中的孤傲,也體現了其可悲之處。這也是王令不參加科考的原因。

《宋史》

錢毅,姜怡國.《北宋揚州詩人王令用韻考》

王錫九.《論北宋揚州詩人王令的七古》

趙險峰.《循韓孟之脈,立奇瑰之風——北宋詩人王令詩歌簡析》

陳怡.《試評王令的詩歌創作》

吳侃民,劉佳宏等.《略論王令的奇峭詩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