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知我者,謂我心憂”關於“西周”你都知道什麼?(二)

聊一聊西周的宗法制和官僚制度

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製。簡單地說,就是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宗 主地位,庶子分封。天子、諸侯、卿大夫的法定繼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長 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長,也不能作為繼位者,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 貴不以長”。前者針對嫡子而言,後者則是針對眾子而言的。

按照宗法制的規定,周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其餘的嫡子和庶子應分封到 地方去當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國君位,其餘諸子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的 嫡長子繼位,其餘諸子分封為士。嫡長子與分封下去的眾子有雙重關係,在親 緣上是兄弟關係,在政治上又是君臣關係。

“知我者,謂我心憂”關於“西周”你都知道什麼?(二)

分封制宗法制

西周是宗族社會的鼎盛時期,有發達的宗族體系,宗族網絡縱橫交織。廣 而言之,天下所有的同姓貴族同時是一個大宗族,奉周王為大宗主,故王室有 “宗周”之稱;各諸侯國的同姓貴族構成該國的大宗族,尊國君為大宗主,因 而有“宗國”之稱;卿大夫的宗族中有嫡系和旁系,其下屬還有宗族或家族。按照宗法制即宗族法規的規定,各級宗族又有大宗小宗之分和相應的從屬關 系,這種大宗與小宗的相對劃分和大宗統小宗的上下從屬關係,形成了宗族政治格局

西周的宗族政權主要是通過“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分級 立宗的分封制建立起來的,其結構呈現出多層次的特點,“是故天子有公,諸 侯有卿,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這裡所說的“國”、“家”、“側室”、“貳 宗”,實際上就是以宗族為核心的各級政權;天子、公、諸侯、卿、大夫等貴 族統治者,則是各級宗族政權的宗主。

“知我者,謂我心憂”關於“西周”你都知道什麼?(二)

西周的宗族具有政權的性質,這在對宗廟的重視上有明顯體現。宗族均建 有宗廟,作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所。宗廟的所在地謂之“都”,又稱為“宗 邑”,是宗族統治的中心。原本代表宗族歷史傳統的宗廟,被賦予了多方面的 政治內涵,使之成為政權的象徵。建國立家首先要營築宗廟。在營建宮室時, 宗廟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廟不是貴族統治者供奉祖先神靈的殿堂,而且是重 要的施政場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宗廟外,西周的宗族有獨立經營的經濟,建有城邑,擁有族軍,同時還 設有較完備的職官,如管理各種具體事務的有司官和掌管宗教禮儀的祝、宗、 卜、史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宗族實體,發揮著各級政權組織的作用。

西周的政權結構表現為宗族形態,無論在周王室還是在諸侯國,掌握政權 的均為佔統治地位的各級宗族的宗主。周王室的地位雖高居列國之上,但仍然 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政權。或者說,從國家政權的角度來看,王室與一般的諸侯 國並無本質的區別。和諸侯國一樣,王室有一定的勢力範圍,即通常所說的王 畿之地。王畿處在王室的直接控制之下,畿內一般沒有封國,但散佈著大大小 小的宗族及其封邑,這些宗族和封邑是王室賴以存在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畿內的始封貴族稱為“甸服”。

甸服的地位低於一般諸侯,因為他們的宗族不 是與封國對等的國家政權,而是王室之下的基層政權,故謂之“卑”;畿內宗 族受王室的直接控制,不僅在政治上不能像畿外封國那樣獨立自主,而且要為 王室提供大量的物質財富,是王室經濟的主要來源之一,故謂之“貢重”。王 畿內的宗族大體可分為姬姓和異姓兩類,姬姓宗族多為王室的庶系分支,與周 王有同宗共祖的血緣關係,可稱之為“王族”;異姓宗族入居畿內的背景比較 複雜,有的是殷商貴族,亡國後臣服於周,有的是周人的功臣或姻親,臣事王室。

“知我者,謂我心憂”關於“西周”你都知道什麼?(二)

據銅器銘文和文獻記載可知,周王室的執政大臣多由同姓貴族即王族擔 任,他們均為畿內強宗大族的宗主。王族出任卿士,與周王共掌國政,成為王 室政權的固定程式。這種基本的政治格局貫穿於西周一代,前後變化不大。王 室的執政卿往往由幾個比較固定的強宗大族出任,帶有世卿制的色彩。如周召氏宗族,早在西周初年就以其分支居留畿內,輔弼王室,直到春秋末葉 的定王、簡王時期,仍有其後代周公楚和召伯執政於王室。這些強宗大族數百 年長盛不衰,或衰而復興,連續或隔代繼任卿士,是王室政權的主要支柱。此外,王室的執政卿也有不同宗族的宗主輪流擔任的現象,但一般不超出姬姓貴 族的圈子,具有貴族共政的特點。

關於官僚制度

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當完備,官僚機構龐雜,職官名目繁多。據統計,僅 西周銅器銘文中提到的各類職官就有213種之多。西周初期,王室政權機構中最重要的職位是太師和太保。周成王時,周公 任太師,召公任太保,輔佐天子執政。太師和太保掌握著王室的軍政大權,並 且負有監護和輔佐年少國君的重任。這種政治上的長老監護制度,從貴族家內 幼兒保育和監護的禮制發展而來,由此演變成一種官職——太師、太保,後來 發展為國君的輔佐大臣,太師和太保通常由王室貴族中的父兄輩出任,位尊 權重。周王室的官僚機構分為兩大系統,即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即卿士寮,其職權是主管“三事”和“四方氣 《令彝》銘文說: “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所謂“三事”,是指王畿以內的 三大政務;所謂“四方”,是指王畿以外的四方諸侯的政務。《詩小雅雨無 正》說:“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諸侯,莫肯朝夕。”這裡所說的“三事大 夫”是指王畿以內的行政官吏,即《尚書酒誥》所謂的“內服”;“邦君諸侯” 是指王畿以外統治四方的諸侯,即《尚書酒誥》所謂的“外服”。由此可見, 卿事寮不僅主管王畿以內的“三事”,所屬有“三事大夫”,而且還掌管王畿以 外“四方”的政事,管理諸侯。

“知我者,謂我心憂”關於“西周”你都知道什麼?(二)

卿事寮的長官,西周早期是太師或太保,西周中期以後為太師,其屬官主 要是“三有司”,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徒在西周金文中寫作“司土”,主管 土地、藉田、農業、牧業等經濟事務,其屬官有司虞、司場、司林、司麓、司 九陂、司廩、牧人等,分管具體的經濟部門。司馬主管軍事,其屬官有虎臣、 亞旅、司弓矢、司饅、司射、司戎等。司空在金文中寫作“司工”,主管建築 工程,其屬官有司宜、司芻、百工等。三有司之外還有司寇,主管刑獄等。史寮掌管冊命、制祿、圖籍、祭祀、占卜、禮制、時令、天文、曆法 等。

太史寮的長官是太史,既是文職官吏的領袖,又是神職官吏的首領。《禮 記曲禮下》說:“天子建天官,先六大,S: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 士、大卜,典司六典。”這些官制雖系後人記述,但其必有依據,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西周官制的情形。這裡所講的天官“六大”,應該都屬於太史寮的系統。 據西周金文記載,太史寮的屬官有史、內史、作冊內史、作命內史、右史、御 史、中史、省史、書史、作冊、大祝、祝、司卜等。由於西周重視和講究禮 制,宗教事務與政治事務密不可分,所以史官的地位很高,是僅次於太師和太 保的執政大臣,權勢顯赫。

“知我者,謂我心憂”關於“西周”你都知道什麼?(二)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還設有掌管周王衣食住行的宮廷內官,見於西 周金文的有宰、膳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宮、御正、世婦、東宮 等。其中有些人由於長期侍奉於君側,與周王的關係至為密切,成為周王的心 腹親信,超越職責範圍參與政治活動,出納王命。如西周晚期的膳夫克,曾領 受王命巡視京畿重地,代表周王赴洛邑視察成周八師,權勢極大,成為顯赫一 時的王室重臣。

西周的官制是在商代的“內服艸和“外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商代 不同的是,西周的官僚機構更加龐大’職官的名目更加繁多,行政體制更加系 統。這種演變趨勢,反映了西周國家機器的完備和王權的強化。

關於西周的軍事

西周的軍事力量遠比商代強大。周王室的常備軍隊有兩支,即西周金文中 常常提到的“西六師”和“成周八師”。西六師駐紮在都城鎬京,宿衛宗周。 成周八師也稱“殷八師”,駐紮在成周洛邑,以鎮懾被強行遷移到洛邑的殷遺民。宗周鎬京和成周洛邑是西周的兩大政治中心,周王室將主要的軍事力量分 置於此,其目的是保衛京師的安全和有效地控制東方,這種軍事部署與周初的 形勢和西周一代的政治格局有密切關係。周王室的軍力是維護“禮樂征伐自天 子出”的堅強後盾,是周天子行使王權的重要工具。

“知我者,謂我心憂”關於“西周”你都知道什麼?(二)

西周的各個諸侯國也都擁有自己的軍隊。諸侯軍隊數量的多少依其國家大 小而定,應符合禮制的規定,《周禮序官》說:“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 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西周列國的軍制雖然不一定 如此整齊劃一,但肯定是有等級之分和多寡之別的。每一諸侯國的軍隊少者一 軍,多者三軍,如魯國作戰時的“三郊三遂”⑤。因為鄉(包括郊)的居民為 國人,遂的居民為野人,前者是正卒,後者只是從事徒役,所以“三郊三遂” 就是三軍。魯國是西周時期的大國,擁有三軍,與《周禮》記載的諸侯軍制相 符合。

無論是周王室還是諸侯國,都有大量的族軍。族軍的活動以保護本宗族的 利益為主,當族長被周王或諸侯任命為軍隊將帥時,族軍則隨族長岀徵。如周 初的《明公麗》銘文說:“唯王令明公遣三族,伐東國疽 穆王時的《班裡》銘 文記載,毛伯率王師征伐戎族,穆王令毛伯之子毛班“以乃族從父徵”。西周周的軍隊以甲士即車兵為主,徒兵為輔。《禹鼎》銘文說:“率公戎車百 乘。斯(廝)馭二百,徒千由此可知,作戰時每輛兵車(即一乘)除甲士 外,配有御者2人,徒兵10人。甲士由國人擔任,徒兵從庶人中徵調,徒兵 除配合甲士作戰外,還要服軍事差役,地位較低°軍隊要定期進行軍事訓練, 多在農閒季節以田獵的方式進行,即“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 彌,冬大閱以狩,皆於農隙以講事焉

關於刑法制度

西周的刑罰制度已很完備,制定了系統的法律條文,設有專門的司法機構 和專職的司法官吏。記載西周刑罰制度的文獻資料主要是《尚書呂刑》和 《周禮秋官》,《呂刑》記載了刑罰的名目,《秋官》則主要記錄了與刑罰有關 的各類官吏的名稱及其職責。分為五刑,即墨、則、物、宮、大辟。墨刑也稱瞼刑,《周禮,秋 宮司刑》鄭注云:“墨,驟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面部刺刻塗青,作為 罪犯的標誌。則刑是割掉鼻子。糧刑是砍腳,即後來的刖刑。宮刑是割掉男子 的生殖器或把女子禁錮起來。大辟是斬首的死刑。五刑的律文共有3 000條, 其中墨刑和則刑各1 000條,荊刑500條,宮刑300條,大辟200條。不難看 出,西周的刑罰極為殘酷,法網非常嚴密。主要是針對奴隸或其他下層人民制定的。貴族成員犯罪,繳納 一定數量的罰金往往可以免刑。可見,在西周這種等級社會中,刑罰代表了貴 族的利益和意志

“知我者,謂我心憂”關於“西周”你都知道什麼?(二)

參考文獻

《尚書酒誥》

《禮 記曲禮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