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藝香包進校園,文化傳承有後人——民主路小學香包課程總結

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讓學生們從小開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深遠意義。現在很多學生並不太瞭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也知之甚少,甚至許多教師也講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因此,加強對祖國下一代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已迫在眉睫,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切需要搶救性的保護並讓下一代能夠繼續傳承。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通過網絡傳播的各種文化良莠不齊,精華與糟粕同時展現在人們面前使得小學生難抵各種誘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形成了強烈衝擊,很多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在相當部分的人群中已蕩然無存,這也提醒我們中華傳統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的修復已經刻不容緩。

布藝香包進校園,文化傳承有後人——民主路小學香包課程總結

王振霞香包課程特色

本期課程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作品《徐州香包》傳承人王振霞老師的親傳弟子、教學團隊骨幹成員郝乙蓉老師講授。課程特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課一作品

每次課程都有完整的作品完成;讓學生從瞭解作品寓義、準備工作、製作步驟,至開始製作、解決問題、完成作品,學生每次課完成一個作品,製作技能顯著提高,製作步驟也逐步熟練。

2、作品有內涵

每個作品均賦予深刻文化內涵,通過有形的布藝香包傳承深厚的中華文化。任課教師深厚的文化專業功底,使小小香包手工課程,內容豐富,生動精彩,深受學生喜愛。

3、工藝有創意

課程學習對象主要針對零基礎的小學四年級以上學生。製作過程中,作品難度根據學生表現情況會進行調整,不僅教會學生簡單的作品製作,更有創意訓練融在教學過程中。

4、一品一流程:

每製作一個作品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體驗過程,不僅是手工得到提高,更是參與到一個團隊完成一項任務所經經歷的細節。任課教師從最基本的製作細節為學生進行製作示範,耐心解答學生問題。

布藝香包進校園,文化傳承有後人——民主路小學香包課程總結

香包課程流程與技術要點

1、準備工作

準備材料包括:布、棉花、小裝飾品、針、線、剪刀、香料等。

準備針線:給針穿線、打結。看似最簡單的環節,到課堂上以後,好多學生不會將線穿到針上,穿上線以後不會給線打結,這也是我們在上課前未曾想到的難題,但再一想也是必然,當今社會,家庭所用衣物,已經脫離了手工縫製時代,小孩子們從小沒見過做針線活的過程,因此,不會穿針引線,也就不足為奇了。

布藝香包進校園,文化傳承有後人——民主路小學香包課程總結

2、課程流程

下發材料:課程開始時髮針、線、布料、棉花、飾件;

製作步驟:製作步驟主要包括:縫合、首次填充棉花、加香料、再次填充棉花、封口、加飾件、調整完工。

回收材料:課程結束時要將上課時下發的針統一收回,如有剩下的棉花等輔料也要收回,最後,上課教師盤點、點評作品,這樣才是一節完整的香包手工製作課程。

3、技術要點

初級香包製作主要包括針法與縫法,直接決定香包的工藝與美觀度。

針法包括拱針(行針)、撩針、隱針、回針、鎖針等;

縫法主要分為雙層封閉式縫製與單層抽拉式縫製,具體使用何種針法,應根據作品要求以及個人縫製習慣,不同的方法可以實現不同的縫製效果。

布藝香包課程內容

1、作品門類

本期課程作品有食品、用品、動物、水果、人物,寓意涵蓋面廣,是香包製作的初級入門課程。包括連連高粽、蠶寶寶、寶葫蘆、風鈴、紅辣椒、福袋、愛心香包、襁褓娃娃、壽桃等。

布藝香包進校園,文化傳承有後人——民主路小學香包課程總結

2、作品內涵

課程中每個作品都會先給學生講解作品寓意或文化溯源,結合現代生活與工作加以引伸,以作品蠶寶寶為例。

作品文化溯源:從漢字角度分析,蠶,天蟲也。為何祖先以天蟲喻蠶?“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這首家喻戶曉的詩詞中,將蠶的一生與天地、山水、人生之道並論,小小蠶蠶,究竟有何神奇?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以及作品相關延伸知識的瞭解。

繭是由一根300-900米長的絲織成的。如果將蠶與人類相比,蠶之一生沒有像人類那麼多的慾望與追求,不圖名不圖利,是勤勞的一生、快樂的一生、健康的一生、幸福的一生,從出生到消亡只為一個目標——繁衍後代,別無他求。目標專一、行動一致、流程規範、結果明確。為何“春蠶到死絲方盡”?大自然設計的自然之道通過小小桑蠶賦予了我們中國,小小春蠶在默守,成就了這樣一個偉大物種,將

桑葉化為蠶絲,為國人所用,這是現代科技再先進也無法替代的一個自然資源,也是一種文化觀念,國人應當珍惜、應當傳承。

其它作品,如連連高粽,寓意金榜題名;寶葫蘆,民語有“不知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寓意神秘與智慧;風鈴寓意誠信與規則,成語“掩耳盜鈴”、弟子規中的“出必告、反必面”,均可通過小小風鈴香包傳遞深刻文化內涵。

布藝香包進校園,文化傳承有後人——民主路小學香包課程總結

布藝香包課程收穫

1、做香包學經典

王振霞老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其布藝香包課程設計中,時時傳遞著國學經典文化內涵。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子治家格言),布藝製作的食品類香包,寓意衣食乃人類基本生存之道;“泛愛眾,而親仁”,小學生學習製作愛心香包寓意要對父母、家人有愛心;對同學、老師有愛心;對保潔工、小快遞要有愛心;要愛護桌椅、板凳;愛護花草、動物;熱愛生活、保護環境。“治人事天莫若嗇,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道德經第59章),珍惜節約各種資源,是生存與發展之本。學習製作香包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新起點。四五年級小學生是手工訓練的最佳時期,如果學生在此階段進行適當訓練,是人生一輩子的收穫,結合國學經典制作香包,有利於從小培養良好的職業修養,長大後即使不作為專業職業,對大腦發育、培養良好做事習慣,都是很難得的人生必修課。

布藝香包進校園,文化傳承有後人——民主路小學香包課程總結

2、心靈手巧做香包,未來數理能學好

課程通過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真正做到心靈手巧,在作品製作過程中,穿針要用力,有利於學生體會物理學的原理;針腳的分佈、大小,有利於訓練數學思維;整體作品的美觀度,有利於訓練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提升藝術修養;如果將過程用文字記錄下來,還能提高語文寫作水平。在現代信息化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布藝香包能將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使學生學習文化課更有目標,同時又能收穫真實的作品,有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實物收穫,學生可以在學習期間聽著文化課程錄音,手裡做著香包,每週做一次,可以緩解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堅持到上大學,將會收穫豐富。

布藝香包進校園,文化傳承有後人——民主路小學香包課程總結

3、技能得到提高,行為更加規範

通過此組課程學習後,針法得到不斷提高,學生從一開始的無從下手,針腳太大,到最後一堂課的小小壽桃完美收工,其進步程度顯而易見。同時,課程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規範,很多不良行為得到改善,使優秀傳統美德在學生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充分的展現。課程從一開始針的回收率第節課都丟失10只左右,布料損耗也很多。直到最後一節課,在任課教師的再三強調之下,說明課程的意義,不僅僅是學會製作技能,更是培養職業素質的重要體驗,職業素養提升的重要性可能遠遠超過職業技能提升的重要程度,關係到未來走入社會的職場修養,也是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無形收穫。

最後一節課的針線回收率達到了100%,一隻都不少。課程在歡聲笑語中圓滿結束。

4、學生的管理協調能力得到鍛鍊

每節課程對於每個學生來講,僅僅是製作一個作品,但是對全班同學來講,就是一個團隊,從物料發放,包括針、線、棉花、小飾品等等,到針線、剪刀等物件的回收,每堂課都是一個批量下發和單件回收的過程,同學們不僅僅是學做香包,更是一個體驗現代職場的完整過程,很多同學積極參與到課程的準備工作中,幫助任課老師做輔助工作,多了一個鍛鍊服務他人的機會。

布藝香包進校園,文化傳承有後人——民主路小學香包課程總結

文化乃立校之本,通過小小的香包製作課程,傳承中華文化,發揚中華美德,一步一個腳印地紮紮實實做好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作品,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學校紮根,深入孩子們的心靈,希望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繼續開展下去,讓傳統文化更好的走進我們的學習和生活,讓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蓬勃發展、得以傳承。

王振霞手工藝布藝香包民主路小學課程組

2018年12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