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一名消防員的紅色劇本……

退出命令下達後的第二天,安陽市消防救援支隊紅旗渠消防救援站的指戰員們都安安靜靜的坐在黨團活動室內,甚至連偶爾傳出的咳嗽聲都小心翼翼,入職不到兩年的消防員劉端陽聽得入了迷,許久眼睛都不眨一下。

臺上,即將退出離隊的一級消防士武寧輝正在深情講述自己的親歷故事:2006年1月29日那天是正月初一,當地不少群眾來到臨淇鎮花炮公司庫房附近的老君廟燒香,在點燃香火和放鞭炮時,不慎引燃了庫房裡的花炮。爆炸的氣浪震塌了小廟,在廟內的部分群眾被壓在瓦礫下。當時是中隊長帶隊,全中隊都去了現場,隊上就留了一個做飯的,從白天一直救援到凌晨還沒結束,天寒地凍又下著鵝毛大雪,渾身上下都掛滿了冰溜子,整個人都凍麻了……

16年!一名消防員的紅色劇本……


故事講完後,一陣熱烈的掌聲將劉端陽拉回現實。他才漸漸有些明白:“原來這就是‘紅旗渠精神’!”

從2003入伍至今,武寧輝已經在消防隊工作了16個年頭,按照規定,他馬上就要退出消防隊伍,今天也是他最後一次站在這個講臺上。

“消防隊的崗位我基本算是都幹了一個遍,從戰鬥員、駕駛員、司務長再到後來的中隊長助理,沒什麼遺憾的,我很感謝這麼多年在紅旗渠消防救援站的經歷,這是我一生的財富。”正在收拾東西準備離隊的武寧輝輕描淡寫的說道。我現在還清楚的記得我剛當兵時的樣子,翻看著16年前的幾張照片,武寧輝拿起其中一張,指著照片裡一個笑容靦腆的人說道,就是他。

16年!一名消防員的紅色劇本……


紅旗渠消防救援站改制之前叫紅旗渠消防中隊,再往前叫林縣中隊,2007年從龍山街搬到現在這個地方,消防車從最開始的小東風到現在的賽特鋒,武寧輝見證了老中隊日新月異的變化。16年來,因為在滅火救援中表現突出,武寧輝曾兩次榮立三等功,十餘次獲得優秀士兵和嘉獎。

“在隊上,老武不是起的最早的那一個,但卻是作息最規律的一個人,他一日生活制度堅持的非常好,不睡懶覺,也不像有些年輕消防員愛玩遊戲,可能是多年的習慣養成的。”作為指導員,朱彥明對武寧輝的瞭解比其他人要更多一些。平時他經常給年輕的消防員講一些器材操作,更重要的是他分享的個人經驗對一些初出茅廬的“小年輕”非常寶貴,比如在火場中的安全注意事項,救人時的一些細節。朱彥明說,關鍵時刻能頂得上,有時候遇到大警,他在那我心裡就多了一份踏實。沒有太多轟轟烈烈的故事,要說講故事,也能抖摟出一籮筐,但16年來,武寧輝就是這樣的立足本職,在不同的崗位變換中,踏踏實實幹著自己份內的每一件工作。

“我對紅旗渠精神其實也沒有太多其他的理解,當兵時班長就跟我講過修渠的故事,當時具體講的什麼我可能記不太清了,但是那種感受我卻永遠留在了心裡,對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就是不能“混日子”,不能“掉鏈子“,這不只在消防隊是這樣,回到地方我依然會是這種心態。已經回到家的武寧輝在接受筆者電話採訪時,談到自己對紅旗渠精神的解讀。

不能“混日子”,不能“掉鏈子”。這是一名16年消防“老兵”留下的金玉良言。在紅旗渠消防救援站43年的建隊史裡,又有多少像武寧輝這樣的“萬能扳手”在為這個隊伍不斷上緊著“鬆動螺絲?”我們現在又如何把紅色基因詮釋好,真正在一茬又一茬指戰員心中傳承下去?可能,武寧輝的故事已經告訴了我們正確的答案。”一批批我們可能逐漸忘卻姓名的消防“老兵”,他們成長路上的故事就像一個“硬盤”,裡面“儲存”著這個隊伍代代傳承下來的紅色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