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說起重慶,大家都會想到很多電影是在那裡拍攝的,其實近年來很多城市都開始參與電影的製作,也算是打造城市名片的另一種方式。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自古以來向世人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裡曾上演過一段段鮮活的歷史,如:武王伐紂、周公營洛、春秋諸侯爭霸、李自成中原血戰等。

這裡也誕生了1000多位大家熟知的歷史名人,衍生了一個個極具河南特色的民俗文化精髓……

為什麼河南當不成電影的舞臺呢?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河南被汙名化很久了,只要微博上和河南沾邊的討論,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些地域黑的評論,外省人總以為河南人民過得很苦,河南井蓋總被偷……所以很多並不會選擇去看河南方言的電影,一方面他們聽不懂,另一方面他們不認為會有意思。

2018年5月,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開幕,影片《過昭關》一舉斬獲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和華語新生代青年評審榮譽三項大獎,成為電影展的最大贏家。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河南人,也是新人導演,只拍過兩部片子

《過昭關》是一部小成本電影,成本只有40萬,拍攝時間38天,要說《過昭關》的魅力在哪?

可能就是它自身濃厚的鄉土文學特質。

《過昭關》之所以能打動人,還是因為它真實。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電影抓住了現代人——尤其是城裡人“回不去的故鄉”這種心理,用了94分鐘,給觀眾一個心理慰藉,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對爺孫騎著三輪車去三門峽的故事。

看起來很簡單的故事,但卻是我2018年看過最好看的“公路片”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沒有任何偏見的攝影,讓河南鄉下變得異常美麗,這種美麗並沒有任何刻意的成分,就像是從生活中直接截取下來的一樣,其次就是演員的本色出演。

飾演爺爺的演員楊太義,就是當地一個村子的農民,農閒時在業餘劇團唱唱戲,作為一個本色演員,老爺子還是非常淡定的,所以演員與影片主人公的高度契合,為電影的成功奠定了完美的基礎。

電影除了畫面能夠帶給人恬靜舒適的感覺,故事也同樣的細水長流,一輩子生活在鄉下的老人遇到了從城裡來的小孫子,這個故事模式會不會讓你想起那部由羅京明主演的《孫子從美國來》?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不過《過昭關》與《孫子從美國來》之間存在的最大區別就是:

後者是講述文化隔閡與代溝的消融,前者完全不是。

看了《過昭關》之後,會覺得裡面的爺爺簡直就是現代人心中最完美的想象,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充滿老年人的智慧,但是又不會太固執和迂腐,總會用一句“那我來想想辦法”的河南方言來幫助小孫子解決他的煩惱,其實影片從一開始,孫子和爺爺之間的代溝已經消解了,直到兩人的公路之旅展開,你會發現,電影講述的是一對爺孫之間的感情。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過昭關》展現的就是爺爺的人生哲學,影片告訴人們:

正是因為這個世界這麼絕望和痛苦,所以我們普通人才更應該互相慰藉,這樣才能活下來!這樣的主題不管是從廣度和深度上,對鄉土電影的主題都是一種拓展。

鄉土電影的真實感在於真情實感,爺爺李福長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電影故事的發生必須依託一定的發生空間,使電影能最大限度自然而生動地呈現場景,賦予地域一定的個性與生命,受眾在故事的講述中和審美體驗的愉悅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影像中的地域形象。

地域文化生活中的獨特空間,培育著鄉土真實的歷史生活和普通河南農民形象,河南電影人出身於河南,有著濃厚的鄉土意識,《黑蛋,快跑》、《幸福的白天鵝》、《唸書的孩子》等作品都是在通過電影敘事展示河南農民生存的境遇。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運用電影各種敘事技巧,構造了豐富多樣的人物、故事和情感,令人深刻的地域形象或鮮活的人物代表著當地真實生活的風土人情。

《過昭關》是一個開始,是河南方言終於走入方言電影的起點,畢竟貴州話都已經能拍商業片了(《無名之輩》),這次電影得獎,讓河南電影走進圈內人視線,其實以2008年到2018年為節點,這十年之間誕生的河南電影並不在少數:《黑蛋,快跑》(2009)、《新年真好》(2010)、《不是鬧著玩兒》(2010)、《就是鬧著玩兒的》(2011)、《給你1000萬》(2011)、《誰能hold住誰》(2013)、《還是鬧著玩兒的》(2017)……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著名導演張藝謀說過:“越是有民族風格的藝術品,才會越有國際性……我們的電影藝術只有深深根植於中華民族的沃土,才能走向世界。”

河南電影人作為影像傳播的第一行業主體,是有能力讓河南電影站在世界舞臺上的,通過電音語言也是可以扭轉“地域黑”的印象。

《過昭關》河南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不是河南的朋友,也可以看看電影增加一些瞭解吧。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電影中對死亡的理解很透徹,雖然說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不過中國人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缺失了對死亡的教育,因而,很多人都不願意提起這兩個字。

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生死是輕的,生活是重的。

電影中爺爺說:“我死了以後,我就知道了”

他在回答孫子對死亡的疑問,因為生死有命,爺爺對死亡看到很淡然,這算是影片的一個伏筆,因為爺爺年輕的時候被打成右派,差點就死了,所以電影中看似平淡的對話和不經意的語句卻處處有伏筆,可以看得出導演在架構故事時的用心。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有人說《過昭關》就像是一位老人在緩緩地給觀眾講述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一整部電影的對白都是由河南話組成,字幕也同時呈現,就算是不瞭解方言的觀眾也不會覺得煩悶,還會覺得有一絲喜感,祖孫之間的童趣對話,鄰里之間的關愛對打,用方言的形式表達顯得更加真切。

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是地域文化呈現的主要表現形式。


成本40萬,拍攝38天《過昭關》河南電影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過昭關》無疑是比較出色和出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